2019年11月08日 星期五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祁雪晶              日期:2013-09-27               阅读:764 次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在当前这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里,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使得各种文化交流冲突、融合,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多元文化崇尚开放包容、个性、批判性等精神,给当前我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思维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理念、新途径。但它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如: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道德标准的模糊、网络文化的虚拟化功利主义的影响、工具理性的盛行,这些都给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少问题。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也各不相同,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出路迫在眉睫,笔者以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以下思路:

一、 继承传统,明确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

1.大学精神文化的养成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特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大学的品格,也是影响和指导大学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大学校风、学风则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校风、学风是“一个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是大学的灵魂。良好的校风学风不是一代人就能树立起来的,而是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一代代传下去。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这些大学精神统领着北京师范大学各项文化建设,是指导北师大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

2.大学制度的文化内涵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当前文化立校、文化理校,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学校制度文化处于核心精神文化和浅层物质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文化,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如果把学校文化建设比喻成一艘前行的巨轮,那么高悬的航标就是精神文化,航行的规章守则就是制度文化。因此,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大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北京师范大学汇全校之力,各部门围绕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系统地建章立制,形成优质教育的系统合力,系统整合了各项制度。在管理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刚性到弹性的转变,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从被动约束到主动引导的转变。确保了学校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如人事、财经、科研、资产管理等部门)沟通顺畅、以确保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工作。通过制度改革,形成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制度文化。

学校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学校启动研究制定《北京师范大学章程》,明晰学校、院系以及师生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本着责、权、利统一的原则,逐步将教师考核、经费分配使用、研究生招生等自主权下放到院系,强化院系一级的管理职能。修订《北京师范大学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实施院系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提高执行力。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促进校务公开。各单位也把制度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通过一系列建章立制,保障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加强党建制度建设,制定《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制度。积极探索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有效形式和内容,先后成立北京挂职博士生团队、大运村硕士生宿舍、明光村博士生宿舍等五个临时党支部,在团结、教育、引导广大同学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在教师党支部中推广“支部建在团队上”的做法。加强学生党支部与教师支部的共建、交流与互动,使基层党建工作更富时代气息、更富有实际成效。

在管理方面,学校还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学校育人,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大力推进人性化管理,做好文化管理、知识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大学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因此,在制度建设上,北师大以构建和谐校园、激励团队精神为目标,建立了与大学相匹配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做到考虑学生多一点、照顾教师多一点、方便群众多一点的管理文化氛围。

3、大学环境文化的特色

大学的环境文化包括精神层面的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和物质层面的学校校园文化环境。

清新、庄重典雅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育人。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整体、系统地规划了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致力于建设精致校园。在校园文化环境方面,北师大充分发掘、利用校内的人文底蕴。通过细致入微、别具匠心的布置,将各种形式的文化景观铺陈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做到了每处景点都是精品,每处景观都有故事,提高校园文化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现有文化景观十八处。包括如五四纪念碑、三一八殉难烈士纪念碑、时代先声碑、鲁迅像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类型景观;木铎、校训碑、校训石、“北师大星”雕塑、“托起明天的太阳”雕塑、陈垣校长像、老校钟、日晷等一批独具师大特色,蕴含师大理念的景观。此外还有一批如京师广场、喷泉、假山凉亭、玉猪龙、怪石等公共景观。除了校内散布的文化景观之外,北师大还着力于校园公共建筑内部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内部,结合各建筑本身用途,建设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走廊。通过文化走廊宣传学校相关历史、各学科发展历史、以及各单位发展现状。另外,学校还积极利用校内橱窗、电子显示屏等资源宣传学校文化建设、改革发展举措以及时政热点,打造处处见文化,时时有文化,以保证文化环境对师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气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北师大,生态化校园已经初步形成。生态校园能润物细无声地陶冶师生情操,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能很好地传播生态文化。生态校园的建设核心是要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要体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首先,北师大校园绿化实行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北师大后勤部门大力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坚持统筹规划,推进实现“一路一树一景”的绿化美化布局,避免了树种单一,层次简单,景观单调的状况,发挥了校园森林群落的最大生态效益,以服务于校园环境优化和优良育人环境营造。其次,学校校园内实现了污水处理循环使用。截至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已连续十八年获得北京市节约用水先进单位,累计节约用水近850万立方米。这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化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另外,校园建筑物环保材料的使用以及更换高效节能照明灯,建筑物的科学采光,垃圾分类和无公害处理,充分利用太阳能等都是北师大生态校园建设中重要的内容。

精神层面的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包括学术空间和学生生活空间。为营造浓郁、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学校定期为全校同学开设各种类型的文化学术沙龙、讲座,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励耘文化沙龙、求实大讲堂、学术前沿论坛、院士治学与人生、时代先声·名家讲坛、风云论坛、京师大讲堂等系列精品讲座。

学校各院系也依托强有力的学术力量,根据各自的学科和专业特点举办了各类具有特色的系列讲座和论坛:京师经管名家讲坛、辅仁国学讲坛、京师名家刑事法讲座、“传承民族精神,激扬中华文化”系列讲座、伦理学讲坛、与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读书文化系列讲座、“教育:职业与事业”系列讲座、京师教育论坛、“金声玉振”系列讲坛、“运筹帷幄,经纬天下”系列讲座、中国著名政治学家系列讲座等等。学校各种学术文化讲座精彩纷呈,每年开办各种讲座论坛达500多场,为学子们提供了各种丰盛的学术大餐,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学子们在学校创设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各种文化撞击着他们的心灵,唤起和激发学子们的崇高情感和进取心,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为营造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目的的良好的学生生活空间,学校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年来,在学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学术与艺术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校园和社会相结合”为原则,构建了高品位、前瞻性、社会化、开放式、互动型的校园文化新格局。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的特色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学校重点培养了北国剧社、“绿烛”根与芽协会、教育学社、心理学社等一批品牌学生社团,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有利地发展繁荣了我校的校园文化。目前,我校注册学生社团总数已达近百个,成为我校青年学生自我追求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团建设的加强和活动质量的保证取得了良好成效。心理健康者协会、书法协会、春秋学社等学生社团走在首都乃至全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前列。

二、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积极构建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创新文化是如今高水平大学塑造学生创新精神、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北京师范大学为构建大学创新文化,弘扬大学创新精神,十分重视各种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氛围营造,以及制度重建与规范。制度方面,在钟秉林校长提出“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倡导下,学校从2001年开始修订教学计划计划后,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宏观层面的培养模式问题、中观层面的课程体系、微观层面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鼓励学生通过学校“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这“三级”科研创新平台,以及“京师杯”、全国范围的“挑战杯”等竞赛为依托,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北师大还有针对性地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来,进而得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学校还全面落实了各种科研训练的形式,如创办学术杂志、举办学术研究交流的沙龙及游戏等,开展不同层面的交流与研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意识。  

2、倡导读书文化,营造书香校园。

温总理曾说道“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北师大历来重视大学生读书文化的养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建和谐的“书香北师大”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养成了崇尚读书、热爱读书、善于读书的校园读书学习氛围。北师大每年都会在校园内举办读书文化节,读书日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各类名著导读系列活动、名师推荐经典书目活动、漂流阅读,好书分享活动、数字阅读,数字图书资源推介等活动。学校力图通过各种活动载体,最大限度地便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崇尚阅读。

3、形成了高雅艺术进校园常规机制。

“优秀文化提升素质,高雅艺术熏沐心灵”一直是北师大大校园文化的闪光点之一,北师大学子从不同的兴趣爱好出发,聚集在一起,参加规模较大的合唱队、舞蹈队、民族乐器团等一批艺术社团,举办全校性活动,形成了一批如北国剧社,南山诗社、松风琴社等优质高雅艺术载体。在北师大校园,北国话剧社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在学生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北国剧社排演的话剧《从心开始》荣获了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多幕剧《青春在路上》凭借关注“大学生村官”的独特视角,在第二届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上一举夺得最佳男演员、优秀编剧、优秀女演员三项大奖。校园艺术文化如青青燕麦旺盛地生长着。

4、培育乐于奉献、为国争光的志愿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历来就有爱国质朴,团结友爱的传统。学校借助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国庆庆典活动等大型活动,积极推进志愿文化建设。学校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志愿服务的先锋,也为师大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志愿服务特色,通过举办一系列校内志愿服务和公益宣传,力求将志愿精神融入大学精神。协会开展的“志愿京师•和谐先锋”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公益活动月系列活动和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十佳志愿者”评选活动等,成功营造了“和谐发展、团结友谊、乐于奉献、为国争光”的校园文化氛围。

5、利用强势学术资源、打造品牌活动。

在北师大,“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 已经形成了独具师大特色的品牌活动。活动不仅面向师大校园,还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大学生电影节”于1993年创办,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视三界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其权威性受到电影界人士的普遍认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国电影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东方卫视等100多家媒体对历届电影节予以深入报道。

现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摆在大家眼前。北师大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发展为三级服务体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作为第一级;第二级是各个院系设置的“生活指导室”;“雪绒花使者”心理健康辅导员是第三级。25取“我爱我”之谐音,“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是200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倡议举行的,随后十多所高校响应。2004年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共同决定将525日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其影响已经扩展到全社会范围,每年的心理健康节都是一次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峰会。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如果说速度和变化是这个时代的两大特征的话,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就是速度和变化的原动力。以互联网为主要标识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情况不仅早已远远超出了信息传播和辅助学术研究这个早期目标,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也不仅仅局限于其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它的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它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重塑了人类的文明。

可以说,大学校园对信息时代的敏感反应,宣告了大学革命的到来。别的不说,新兴的网络名词铺天盖地冲击着人们的话语体系,这种事实也就足以证明这场革命的不简单。甚至有社会学方面的专家预言:我们的话语危机已经来临!难以想象现行的大学教育教学秩序和场所今后将简缩为一方小小的屏幕和键盘。面对这场冲击,校园文化当然也不能“幸免于难”。作为传递文化的“名片”,大学校园文化如何在纷繁复杂、良莠兼存的“网络大战”中,始终坚守主流阵地,弘扬先进文化,以正确舆论引导人,是值得多方探讨的话题。

网络文化包罗万象。北京师范大学领先抢占了宣传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开辟了理论宣传网站、网上党校、师生论坛(师悦网)等网络专区,以弘扬文化主旋律,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学校还加强了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监督和管理,减少“网络垃圾”的侵害。学校信息网络中心对各种信息进行等级分类,有绝密、机密、秘密和非秘密信息等,对保密数据从采集、传输、处理、储存和使用等整个过程都要采取安全措施。

学校还开展了“网络文化论坛”系列活动,通过经常性的诚信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虚拟世界的本质。积极开展网络文化素质养成教育,把学生引向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潮流中去。

总而言之,北京师范大学坚持文化育人,积极建设高品位、有特色、服务型的校园文化,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了“重点突出、节奏鲜明、服务型、菜单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建立起一套涵盖精神、物质层面,辐射到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各方面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满足了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学子的文化需求,在提升北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祁雪晶



  阅读:764 次

祁雪晶的文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合作共赢 联动传播 提升新闻宣传质量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