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提高大学生的抗逆力 |
邢辉燕 李建华 |
作者:邢辉燕 日期:2014-02-13 阅读:910 次 |
乐观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一个人若具备了乐观的解释风格,面临挫折和失败时就会更多地倾向于归因外在因素,并尽所能朝好的方面努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大学生既面临社会压力,又面临自身的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已经成为增强学生自信、提高挫折应对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积极心理学对乐观的研究 乐观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能产生一种积极体验,体现了一种坚信美好必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乐观分为小乐观(我明天的考试可以取得好成绩)和大乐观(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积极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塞里格曼认为,乐观是一种可以学习而来的解释风格,是人们习惯性地解释生活中积极或消极事件的方式。塞里格曼结合韦纳等人的归因维度理论,根据人们对待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不同,划分出乐观解释风格和悲观解释风格。乐观解释风格的人和悲观解释风格的人对所发生的事件的解释主要在三方面存在差异:内部与外部、稳定与暂时、普遍与个别的。例如: 内部因素:我比赛赢了是因为我的技术好。 外部因素:我比赛赢了是因为对手今天状态不太好。 稳定因素:我考得好是因为我的能力很强。 暂时因素:我考得好是因为我这次运气好。 普遍因素:同学们都不喜欢我。 个别因素:我的同桌不喜欢我。 乐观解释风格的人常常把个体所面临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为外部的、暂时的和个别的因素(即把负面事件归因为外在环境或他人所引起的,而不是由自己引起的,与自我效能无关),把个体所取得的成就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与自我效能有关);相反,悲观解释风格的人常常把个体所面临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与自我效能有关);把个体所取得的成就归因为外部的、暂时的、个别的因素(与自我效能无关)。 乐观解释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个体的基因,个体先天气质不同是不同解释风格形成的基础。二是个体的生活环境,如家庭、学校。三是个体日常生活中从重要他人那里获得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对个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的干预可以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 塞里格曼以贝克认知疗法和艾里斯ABC理论(A=事件,B=信念,C=结果,导致不良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为基础,提出了通过归因重组帮助悲观解释风格向乐观解释风格转变的操作性程序。在消极情境中,要用ABC理论去分析和解释挫折发生时的信念和想法,以及情绪变化,通过转移注意力、不断提醒自己悲观的解释只是一种可能并不是客观事实和内部辩论,为挫折找到乐观解释三个步骤,把挫折归因于外部的、特殊的和暂时的因素,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普遍的和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二、乐观研究理论对培养大学生抗逆力的启示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正在逐渐从“80后”为主体过度到以“90后”为主体。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步入正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物质条件比较充裕。“90”后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是“421”模式,因而备受宠爱。“90”后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成长过程相对顺利,所以对挫折的抗逆力比较差,面对挫折时常常表现为不知所措,把挫折夸大的悲观失望情绪,甚至因为暂时无法应对挫折而走向极端。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抗逆力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体现。 积极心理学的乐观研究理论对培养大学生抗逆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南。大学生先天的人格气质是其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产生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的基础,但是并不是决定因素。大学生后天的家庭教养环境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是形成不同的解释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比如:在生活经历中,如果父母和老师经常给予个体鼓励和肯定,个体就会逐渐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如果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讽刺和挖苦,个体就会逐渐形成悲观的解释风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通过训练逐渐习得。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乐观解释风格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抗逆力。 三、培养大学生乐观解释风格的思路与方法 20世纪90年代初,贾伊克斯和塞里格曼等人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了一项“宾西法尼亚预防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乐观解释风格预防学生产生抑郁心理问题。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参加预防项目的孩子)患抑郁心理问题的人数只有对照组(没有参加预防项目的孩子)的一半,而且实验组的学生进入青年期后在处理生活压力和生活危机时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更具有建设性。目前我国台湾地区部分中小学也开始开设乐观课程对学生进行乐观培训。综合国内外对乐观训练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开展乐观解释风格训练,提高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抗逆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 (一)营造积极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成长环境对一个人乐观解释风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既包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宏观大环境,也包括校园、班级、宿舍等微观小环境,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成长环境。 从宏观层面上,要树立大学生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实现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坚定信心。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健康、快速发展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也为大学生乐观心态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和引导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开展主旋律教育,通过多种方式从正面积极宣传新中国成立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要大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从正面渠道及时向大学生传达近期党政方针政策、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及取得的成就等,使大学生对当前和未来国家的发展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心。 从微观层面上,要为大学生营造乐观向上的成长环境。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导师等自身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的解释风格以及对学生的行为的解释对大学生的解释风格有重要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乐观的榜样,另一方面,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挫折和失败时要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帮助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开展乐观的主题教育,使学生明白乐观对抗逆力的重要性 当前,大学生对乐观的理论了解比较少。尽管对乐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但是对乐观进行系统研究却是始于20世纪末期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许多师生对心理学的了解还局限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因而对乐观解释风格对抗逆力的重要作用了解较少。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开展乐观主题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乐观解释风格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思想层面认识到乐观对身心健康具有的积极的作用。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学习用乐观的解释风格代替悲观的解释风格,学习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普遍的和稳定的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个别的和暂时的因素,从而增强应对挫折和压力的韧性和信心。 (三)组织乐观解释风格训练,提高学生的抗逆力 塞里格曼(2002)强调乐观作为建构美好人生强而有力的工具,其主要技巧在于改变具有摧毁力量的自我想法,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对大学生进行乐观解释风格训练可以采用班级辅导的方式,具体分为两步:一是了解自我面对挫折时的解释风格。早在1979年塞里格曼及其同事就开发出了用以测量解释风格的“归因风格问卷”,可以组织学生借助“归因风格问卷”对自我的解释风格进行测评;二是与悲观的解释风格进行辩论。辩论既可以是自我的内部对话过程,也可以是朋友、同学之间公开的辩论,目的是为应对挫折找到可以接纳的乐观的解释。组织学生开展乐观解释风格的辩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这种悲观解释的证据是什么,这些证据是否正确? 2.是否有其他可能的乐观解释,让我们把不幸归因于外部的、特殊的和暂的因素? 3.如果找不出一个合理的乐观解释,那这种悲观解释的消极影响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 4.如果不能决定哪种解释的证据更充分,那么哪种解释对我产生积极情绪和达成目标是最有用的? 综上所述,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是提高大学生抗逆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乐观解释风格的培养既包括学校积极文化氛围的营造,也包括对学生个人乐观心态的教育和训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乐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抗逆力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崭新内容。 参考文献: 1.Martin E.P.Seligman著.洪兰译.学习乐观·乐观学习.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2.Alan Carr著.郑雪译.积极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任俊著.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大学生乐观解释风格培训方案 一、 暖身活动 活动一:圆圈测量。 活动目的:活跃气氛,初步了解学生的解释风格。 活动二:分组 活动目的:在小组内建立安全的沟通环境,便于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培训中。 二、 解释风格自测 活动一:归因风格问卷测试。 活动目的:了解自己的归因风格。 活动二:我的ABCDE(一)。 活动目的:根据ABC理论,找到挫折发生时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和由此产生的情绪体验。 三、 乐观解释风格训练 活动一:小组辩论。 活动目的:与悲观的解释风格辩论,用乐观的解释代替悲观的解释。 活动二:我的ABCDE(二)。 活动目的:根据乐观的研究理论,当挫折发生时自己与悲观的解释辩论,找到乐观的解释 四、 自信心强化 活动一:我最自豪的事情 活动目的:通过强化以前成功的经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活动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