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消费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及其运行机制 |
作者:马龙龙 日期:2013-01-06 阅读:825 次 |
2005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在内外经济环境全面拉动之下,需求、供给和销售状况保持了稳步快速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万亿 元,同比增长12.9%,远远超过2002年和2003年9%左右的增速,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4349元,比2004年 全年还要高出188元,比2003年全年更是高出近790元;人均每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3元,将2004年创造的历史最高水平再次提升1.6 元。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仅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8%,低于2004年4%的增幅。当前中国消费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表现出了一些异乎往常的特点和 运行机制。 一、中国消费品市场的价格波动 (一)从整体上看 (二)从城乡结构看 (三)从地域结构看 (四)从商品结构看 二、中国当前消费品市场价格波动运行机制 (一)价格止涨回调的动力机制
目前市场供求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情况,决定了2005年并不具备延续2004年价格膨胀的供求基础,所以CPI从2004年103.9到2005年
101.7的必要回调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但贯穿2005全年的价格下冲也并非市场态势的简单反映,从动力机制的角度,可以将本轮价格回调归结
为五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价格变动的传导机制 要理解2005年我国在初级工业原料价格依然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价格实现止涨回调,还需要领会当前我国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机制的特点。 (三)价格下滑的制约机制 2005年,对我国CPI变动贡献最大的两大类商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继续走低,食品价格则大幅回落,然而我国消费品市场价格水平不但并未由此进入负增 长,甚至陷入通货紧缩,而且导入了价格缓升、逐步启稳的良性走势,这一切与我国经济体系当中既存的价格下滑制约机制不无关系。 1.经济体系对价格下滑动力机制的弱化效应。2005年以来中国消费品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体系所出现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本年度价格下滑的动力机制。 (1)以粮食增产为契机,2005年价格回调的重要动力来自于粮食价格的大幅跳水;然而,2005年粮食增产的重要原因是粮农直补激励下粮食播种面积的增 加,作为这一经济效果的代价,蔬菜种植面积则明显萎缩,在供求失衡的市场态势下引发了蔬菜价格的持续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粮食价格下跌对食品价格的传导, 如上图5所示。 (2)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再次下降,并延续了近十年来年均1.5个百分点的下降速度,这一变化将促使受粮食价格影响最大的食品价格对CPI的影响越来越小。 (3)2005年就业岗位的大量创造、所得税和农业税制度的重大调整、农民直接补贴的延续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提高,大幅的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了消费信心,对以家电、首饰为代表的日用工业品的消费需求稳步扩大,促使多年冰冷的日用消费品价格逐月回暖,多年来首次突破涨跌平衡。 2.服务和居住类商品价格的高位稳定对价格下滑的有效支撑。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比较,我国以文教医疗为代表的服务和以水、电、暖、家具、建材为代表的居住 类商品具有比别的商品更大的涨价空间。国外学者曾指出,这两类商品的价格是我国政府微调CPI走势的最优着力点;同时,调整水、电、暖等公共性资源价格还 是通过价格杠杆引导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向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过渡的客观要求。在支出项目下放和公共产品价格上调两大政策取向的合力推动 下,2005年我国不论是以水、电为代表的居住类商品还是以教育、医疗为代表的服务商品,价格涨幅到稳定在了高位;而这两类商品有具有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性 质,其价格上涨还具有引发工资和物价连锁上攻的效应。所以,即便从中长期看,这一因素都会对我国价格整体水平的下滑形成有效的支撑。 3. 低消费推动下高投资对生产资料价格向下游传导的强化。在经济体系重工业化发展趋势和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推动下,2001-2004年,我国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13.0%、16.1%、26.7%、2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的差距逐年扩大。2005年 以来,在国家稳健经济政策的规制下,本来投资规模应当有所收缩,但由于扩张性政策的惯性,特别是体制因素、收入因素、需求因素、供给因素以及预期因素共同 作用下最终消费需求增长的相对乏力,再次使得投资成为了国民经济体系最终产品的主要流向,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投资完成额同比增幅高达27.6%,甚至 超过了经济扩张力度最大的2003年。投资的扩大,有效沟通了原燃料购进价与最终产品出厂价,强化了上游居高不下的基础原料特别是燃料价格向下游生产成本 的顺延,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供求态势对工业消费品价格的长期压制。 综上所述,以粮食和工业消费品为代表的高消费权重商品价格的迅速滑落和持续低迷启动了2005年度价格的下行调整,但由于种种价格下滑制约机制的存在,使 得价格回调向整个消费品市场的蔓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路,于是导致了各类商品价格的冷热不均。不仅如此,可以说,2005年价格的止涨回调进一步强化了整 个消费品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在城乡消费结构日益趋同的情况下,仅仅是居住类商品和衣着类商品消费比重的差异,就决定了农村对价格下滑形成了远比城市更 强劲的支撑力。至于2005年价格上涨的区域性差异,则应更多的归因于不同区域的产品结构差异: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原燃料消耗量小,所以受生产资 料高位价格影响较小,但农产品消耗量大,所以在粮食价格下跌的拉动和传导下西部地区价格下挫最为显著;中部地区则是我国重化工业最集中的区域,在2005 年工业产业链上下游价格传导通畅的情况下,东部地区获得了更大程度的生产资料价格支撑,进而扮演了价格回落的重要支撑力量;而东部是我国工业化程度最高且 以耐用消费品工业为主的区域,由于对农产品依存度低且耐用消费品上下游价格传导相对阻塞,于是东部实现了对粮食价格下跌和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双重免 疫,成为了引导2005年价格稳定的中坚力量。 三、对近期中国消费品市场价格的展望与政策建议 (一)从压制GPI继续下滑的因素看 1.在2005年3月以提息为代表的稳健货币政策和2005年7月以人民升值为代表汇率政策驱动下,200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消费价格指数将承受来自货币 层面的双重压力;如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出现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则2006年消费价格指数还将受到宏观经济“萧条”因素的抑制。 2.持续多年的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得到全面缓解,食品类产品价格将趋于低位稳定。具体而言:一是保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仍会是2006年我国经济工作的 重点,国家将全面减免农业税,并可能延续粮农直补政策,构建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因而,2006年粮食稳产甚至增产完全值得期待。二是恩格尔系数 在2006年还将以至少1个百分点的速度继续下降,从而使粮食乃至食品价格对总体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进一步缩小。三是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较为充足,国家粮食 储备尚有较大的调节余地。四是在世界粮食连年丰收的情况下解除农产品市场保护,将使得低价格进口粮成为新一轮价格下跌走势的启动因素。 3.生产资料特别是能源、动力产品价格涨幅趋缓。全球范围内能源供应紧张和不良预期的缓解,使得能源、动力类生产资料价格已经开始了稳步的下调;同时,包 括2005年在内的连续7年的投资增长,将在包括2006年的未来三年内转化为较大的产能增量——如钢材和有色金属——从而全面提升生产资料供给,使多年 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下国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的居高不下得到抑制。 4.中国经济的转轨和改革取向将形成压制消费价格指数下滑的长效机制。(1)中国由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 式,本身就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战略。(2)如前所述,充分竞争是商品价格稳中有降的重要原因,而垄断或政府干预则是价格上行的重要原因,所以中国年复一 年的市场化改革对价格上涨也具有长期性的制约作用。 (二)从推动CPI上攻的因素看 1.成本推动性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存在。由于生产资料到工业产品的价格传导机制在2004年便已被击穿,所以2005年国内市场水价上提、电煤放开、电价趋 升、天然气价格调整等基础性原料或动力商品的价格上涨因素以及国内外初级产品特别是成品油价格差异带来的输入因素,将在2006年全面传导到工业消费品生 产领域,并通过工业消费品传导到消费品市场当中。2004年到2005年7月,经济体系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已经基本耗尽了: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利润出现萎 缩趋势,企业转 产、破产增加,过剩生产能力得以退出;而偏低的工资导致不少地区出现“民工荒”,工资上涨的压力正在形成。2005年8月日用工业品价格指数多年来首次突 破涨跌平衡便呈现出连续上攻的走势,便是这一因素存在的明证。几乎可以肯定,2006年,将是目前还基本阻塞的生产资料到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传导渠道得以疏 通的一年。 2.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服务价格还存在升温空间。优质医疗机构和优质文教资源的供给不足,对我国而言不是短期内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而伴随着中国社会老龄 化、大学教育普及化以及居民收入不断提升三大外部因素,服务需求却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再加上服务消费在消费者消费结构中比重的不断提升,2006年服 务商品价格将和居住类商品一道充当价格上涨的主导动力。 3.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758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1.7%;2005年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房地产投资增 幅稳步回落,但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依然逆势上涨8.8%,突破了3000元/平方米大关。进入2006年,房价将获得进一步的上涨动力:一是随着住房 消费的闯关成功,购房自住需求逐渐增大,加之房屋出租的投资需求和房屋倒卖的投机需求增大,短期内住房需求的快速膨胀势必抬高房价;二是宏观调控中对土地 和信贷的控制还将引发商品房供给增幅继续减少,从而引致房价上升的预期,进一步推升房价;三是土地价格的持续上涨将直接推动了房价上涨;四是钢材、水泥等 工业品价格在2006年可能迎来价格传导机制生效后的首次价格波动,当然,作为产业链的下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将引起房地产开发业的成本上升,进而激发成 本推上型价格上涨。 综合上述,如果所有因素全部兑现,预计2006年全年CPI同比升幅将与2005年1.8%的水平基本看齐并略有下挫:在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CPI同比 升幅可能击穿1%的下限,但形成这种走势的概率约为25%;更大的可能是,全年CPI同比升幅处于1.3%至1.8%的区间,形成超温和的涨势。这种适度 的价格上扬既包含了需求热点商品和供给不足商品的价格上涨,从而推动经济资源向有需求、有效益或供给有限的产业和产品转移;还包含了供过于求商品和不适销 对路商品的价格下跌,从而推动消费品市场调节商品供求、优化商品结构、完善商品渠道,实现消费品市场的供求平衡和良性发展。 (三)价格政策建议:应兼顾总体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特征 1.对总体价格水平的关注体现为同时关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005年消费品价格实现了止涨回调,说明政府对通货膨胀的预防和控制是卓有成效的。但政府还应注意,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必须与长期的对 通货紧缩的防治协调并行。从中期看,我国消费品市场并不存在推动价格持续上升的长效机制,除了受商品供求态势影响之外,价格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动力因素来自 于投资的高增长,而投资又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水泥、钢铁等少数几个行业。运用发展的眼光看,一方面,中国消费者目前对住房、汽车的消费需求本质上属 于“存量需求”,前期具有高速释放性,后期缺乏有效延续性;另一方面,投资属于具有“两面性”的经济变量,在建设阶段,投资属于需求范畴,是价格的拉上动 力,到了投产阶段,投资就转化为供给范畴,成为了价格的压制因素。所以,2004年—2005年紧缩银根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举措还应当有所延续,从长期看, 这其实也是在反通货紧缩。 2.对价格结构特征的关注体现为切实关注西部、农村、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2005年的价格走势,虽然总体增幅微乎其微,但总体增幅背后却隐含着较为复杂的结构性特征。首先,从商品结构看,在粮食价格快速回落的同时,却出现了蔬 菜价格普遍、持续且大幅度的上涨;在食品价格出现松动回调的同时,居住类商品价格却始终居高不下。其次,从城乡结构看,在城市价格增幅一路走低的同时,农村价格增幅反倒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再次,从地域结构看,西部地区在2004年的价格加速上涨过程中和2005年的价格涨幅回调过程中都扮演了领跑的角色,先是超涨后是超跌,价格波动极其剧烈。 在这样的价格结构特征下,不同居民所承受的价格冲击是不同的。受到价格冲击最大的就是西部农村的低收入农民。由于收入水平较低,所以这部分居民的需求价格 弹性极高。价格变动的商品结构特征会造成他们消费结构的扭曲,价格变动的城乡结构特征会导致他们整体消费能力的萎缩,价格变动的地域结构特征则会导致他们 的消费能力失去稳定性。可见,进入2006年政府应将经济工作的重点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引导,将该阶层视为未来数年内重点扶助的对象,加强对通货膨胀的紧 缩调控和对该阶层的消费性转移支付,在提升最终消费率的同时,稳定物价,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