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
作者:赵恩平 日期:2014-02-13 阅读:575 次 |
赵恩平 张燕华 谢庆春 王中秋
摘 要:自20世纪末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开始聘用社会人员,为农民工流入高校提供了可能。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工承担了大量的高校劳务工作,逐步成为后勤保障队伍的主力军。后勤保障队伍的思想状况关系到高校稳定而快速的发展,因此,重视和加强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高校后勤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后勤;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当代意义上的农民进城务工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农民职业流动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随着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高校用工制度更加灵活多样,出现了外聘社会人员的用工形式,这一特殊群体中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以2009年末对北京部分高校统计情况得知,一些高校农民工在后勤职工中比例大多数在2/3以上。例如,到2009年底,北京科技大学后勤集团统计数据表明,该校后勤集团的1038名职工中,外来务工人员693人,占职工总数的67%。[1]北京理工大学后勤集团有职工1415名,其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1060人,占75%。[2]北京化工大学后勤服务集团有职工1030人,其中农民工为763人,占74%。[3]可见,农民工已成为高校后勤工作的主力军。 然而,农民工毕竟与高校的事业编制职工不同,“同岗不同级、同岗不同酬”是绝大多数高校后勤农民工目前所处境遇的真实写照。虽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许多高校后勤在分配体制上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实行准企业模式运行,按岗定薪,按劳分配,尽可能做到后勤人的分配一碗水端平,但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相对高校事业编制职工来讲还仍然不足一半甚至更少。在这种状况下,经济利益的驱使造成了一些农民工离开高校后勤,使高校招用务工人员面临较大的困境;也造成了一些农民工“身在后勤心在外”的情况,他们与后勤关系如同给老板打工,在后勤工作目的就是赚钱,而没有真正融入高校后勤队伍,也根本没有把自己定位为高校的后勤人,这也为高校后勤真正为教学、科研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造成了难度。同时,高校后勤也处于一个对农民工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农民工无非就是“临时工”,教育、培训和关怀都相对不到位,也造成了农民工与高校后勤之间存在着对立的尴尬,从现实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农民工起诉高校索赔加班费、社会保险等案件的日益增多也可见一斑。 农民工是伴随改革开放涌现出的新群体,高校农民工与一般性城市建设的农民工相比,具有一定的年龄优势和教育优势,个人素质上的优势也较为明显。但他们同城市其他农民工一样被城市政治结构有意识地整合,在城市环境中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他们所面临的思想压力和生活困境间接影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笔者认为,通过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工待遇和增强后勤服务和保障能力的同时,高校后勤更应该重视农民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把握农民工的思想困境,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使之在思想上与高校保持一致,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自身潜力,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校农民工的情况分析 (一)以流动性强为突出特征的现实特点 高校的农民工来自不同的地域,他们文化程度低,虽然近年来高校中出生于80、90年代的农民工在学历上大部分达到了初中毕业以上,但总体来讲他们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了大多数。据北京交通大学统计,该校1200名外来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达920人,占77%。[4]北方工业大学后勤集团签订合同的300名外来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达226人,占75%。[5]这种状况,决定了他们大多数在高校从事着物业管理、绿化、室内外保洁、厕所保洁、垃圾清运、餐饮服务等工作,没有自己的专业技能,他们很难看到自己在这些工作上的前途和希望,而更关注眼前的实际薪金,于是就出现了“人在学校心在社会”的情况,他们会随时关注社会的招工信息,只要有雇者开出的工资待遇高,他们就会舍此求彼。高校后勤的农民工,由于整体素质偏低,低成本的用工很难有高水平的服务,于是,各高校后勤在用工过程中都花了很多精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熟练操作员工或管理员,但因为待遇问题却很难将他们留住,谁也无法阻止他们另谋高就。 (二)以主人翁意识弱为突出特点的打工意识 我们将最早进入高校至今仍然在高校工作的农民工定暂且称为“父辈农民工”,而现阶段高校招聘的生于80年、90年的农民工称为“新生代农民工”,笔者在长期从事高校农民工管理工作的经验基础上,认为“父辈农民工”工作朴实、具有奉献精神是相对客观的,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处于打工角色,相比他们的父辈而言,由于受社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影响,在高校工作中主人翁意识欠缺、责任意识淡薄的特点也是现实存在的。另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许多高校引入社会力量办后勤,实行校内保洁、食堂外包,他们中的“老板”本身就是社会人,对员工大多数以雇佣打工者的形式管理,造成农民工本身处于打工者的角色。还有一些高校采用劳务派遣等用工形式,农民工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而并非你学校的后勤员工。这些状况都造成了农民工强烈的打工意识,也使他们很难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中,对学校的发展漠不关心,缺乏主人翁意识。 (三)具有维权意识但法律知识欠缺 虽然高校后勤通过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为农民工提供了组织依托的诉求,但由于农民工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加之在来高校后勤就业前又大多生活在农村,大部分人习惯老乡之间的联系,有事情找同乡,很少主动找后勤的组织。随着我国法治的健全和完善,他们对自己的权益越来越重视,但他们的文化素质低的特点导致他们法律知识的欠缺,因此,在遇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一部分人采取冲动的举动,发生与管理者或与学生的冲突;也有一部分人在利益引诱下受到恶意用法的唆使,在对劳动法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状告高校,即损失了金钱和时间,也造成对高校名誉受损的重大损失。 二、高校农民工思想教育的内涵 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全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总体上讲,高校农民工思想状况是积极向上的,拥护党的领导,对国家改革发展充满信心,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富有正义感,求知欲强烈,渴望获得新知识、新技能,追求个人发展、创业激情高,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领会、理解不够,遵纪守法观念不强,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远大理想信念,等等。为使农民工尽快转换角色,更好地为师生员工服务,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迫切需要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 做好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了解其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在一般意义上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团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 因此,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既是使农民工形成符合学校发展建设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使他们更好地为师生员工服务,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 就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讲,一方面应该包含有全民普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宏观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也要针对农民工的特殊性进行特殊的微观教育,譬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规范、市民日常行为规范等微观方面的教育。此外,还应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对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增强农民工的自我调适能力,使其克服懒惰、仇富等不健康心理,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社会变革和身份迁移。 三、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做法 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高校后勤部门,大部分高校后勤以准企业模式运行,即带有高校政府职能的特点,也具有社会企业经营性特征。因此,各高校后勤在员工教育上重视技能培训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寓教育与培训之中 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而且技能程度不高,在高校从事着大部分的总务工作,少数农民工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或掌握一项成熟的技能,但他们同样渴望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举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班,让他们接受技术、安全、文化、法律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高校后勤经常性组织的员工培训是开展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般意义上,高校后勤的培训主要包含了以岗位职责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以专业技能为内容的教学培训、以思想教育为内容的政策培训。将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穿插在这些培训中,弘扬主旋律,引导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通过营造“走进学校门,就是学校人”的良好氛围,克服农民工的打工意识和自卑心理,使他们主动与师生交流,培养他们养成“校荣我荣、校辱我耻”的爱校情节。如对从事厨师、司机、修缮工、计算机房管理员等方面的工人,通过“师傅带徒弟”、“一帮一、一带一”等形式,或组织他们参加相关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独立承担技术岗位的任务。对从事各类事务性工作员工要经常性地开展行业标准培训和政策教育,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二)寓教育与管理之中 由于城市的政治空间和社会空间对农民工几乎是封闭的,“他们缺乏政治参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7],因而他们非常渴望在群体内增进团结、互相帮助,能够形成或加入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式组织。农民工到城市打工,脱离了农村居住地的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所在的单位承担了对他们的管理工作。农民工中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出门在外打工遇到困难往往依靠老乡帮老乡,缺乏寻求相关组织和机构帮助的意识。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特点也导致了在农民工教育上出现了“真空”现象。因此,在高校后勤组织中,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寓教育与管理之中是十分必要的。 对农民工的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组织行为加强农民工的管理。高校基层党总支、工会组织、团总支、妇女联合会组织以及社区居委会都以不同形式深入到农民工之中,加强同农民工的联系,有的农民工在高校加入了党组织,有的农民工青年是工会活动、团员活动的积极分子。依托群众组织管理农民工能够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增强主体意识、协作意识、法制意识和文化意识,缩短他们的城市化进程。例如,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通过教职工之家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引导他们自觉树立爱企敬业、岗位奉献的思想,逐步实现由单纯赚钱向既讲经济报酬又讲奉献精神、由雇佣思想向做城市建设主人、由行为散漫向遵纪守法的转变,培养他们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积极为高校事业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是以企业制度为标准加强对农民工管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后勤走上了准企业模式运行的实践道路中,许多高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和制度,以规章制度为标尺约束农民工的行为。例如,有的后勤集团组织员工军训,用军事化的训练,强化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有的后勤行业要求每天职工上岗前都要进行“一日宣言”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还有的后勤行业将要求劳动者学习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等内容写入劳动合同,养成他们依法守法、严守纪律的法律意识。这些管理行为不仅仅帮助农民工形成符合企业需要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而且是以一种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激励手段。 (三)寓教育与服务之中 高校农民工是高校的相对弱势群体。尽管他们在高校工作,是高校后勤集团的成员之一,但他们与高校事业单位编制无关,是合同工,被称为“临时工”、“边缘人”,这会导致甚至加重他们的危机意识和自卑意识,造成高校农民工的普遍“心理弱势”。服务育人是高校后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承载着以优质服务教育学生的育人任务,同样也包含有服务自身,帮助后勤员工发展的深刻含义。因此,从关心农民工发展的角度上,对农民工的生活服务、思想教育、心理疏导都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让农民工工作顺利、生活安心,一些高校不仅仅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还通过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改善农民工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以及子女入学问题,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工排忧解难。一些高校通过教职工之家、校内劳动争议调解小组及时为农民工释疑解惑、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帮助农民工表达合法利益诉求,理顺农民工的利益表达途径,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使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无后顾之忧,以此增强农民工对学校的归属感,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四、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是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在整体层面,目前它还处于萌芽、酝酿和起步阶段,当前相关高校所做的一些工作也处于尝试性的探索之中,因而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对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归根结蒂是来源于实践工作,我们开展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为高校农民工思想致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关于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一)强化党委领导和部门贯彻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首先,要明确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旗帜鲜明地指出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高校党委部门和高校后勤集团来共同承担;其次,要指要明确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分工问题,即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由高校党委部门领导,由高校后勤集团贯彻落实。最后,要推进部门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体制。在明确这一分工后,各教育主体就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兼顾和主动配合其他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使得整个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有正常有效的开展。 (二)将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 农民工在高校工作属于校园教职工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观念关系到校园后勤保障的稳定和顺利开展。做好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高校务必高度重视,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就业安置的相关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将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局中来,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思想,不断研究探讨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加强综合管理,搭建服务平台,创新工作载体,增强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实现“三贴近” 李长春提出要从“三贴近”原则入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思想工作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贴近人民。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实效,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思恕政治教育活动要得到高校农民工的认可和参与,而高校农民工认可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必须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联则,才能使农民工不仅在行为上,而且在心灵上被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贴近生活要求要以高校农民工群体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为素材开展教育,例如要加强对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的宣传,充分挖掘农民工群体自身的教育资源,用优秀的农民工事迹鼓舞和激励农民工。贴近实际要求要深入农民工群体中开展调查,通过组织谈心、调研等形式切实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放矢。贴近人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只关注高校农民工自身,还应该从整个社会农民工群体的角度上研究他们的思想特点,从而为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予以指导。 (四)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行“三结合”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和权威地位,而这种法定的地位赋予他们以优势,教育活动因此变的很轻松,思想政治教育被简化为“我说你听”,这种教育活动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也容易受到受教育者的轻视和排斥。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实行“三结合”目的是突出载体和活动的教育效果,使农民工润物细无声的接受熏陶。“三结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管理工作相结合、与娱乐活动相结合、与文化宣传相结合。以管理相结合强调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在后勤行业的规章制度和员工手册之中,如通过“市民文明公约”、“市民守则”等形式体现社会公德的要求,通过企业的某些规章制度体现职业道德的要求等。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制度氛围,促使人们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将体现在制度中的社会要求逐步地内化为个人的意识。与娱乐活动相结合就是要通过后勤行业组织丰富的文娱活动,活跃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在农民工居住或工作集中的地方建立活动室、图书屋、教职工之家等,使他们之间促进交流、增进感情,使他们学习文化、提高素质。与文化宣传相结合强调后勤行业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和引导,要借助职工大会、员工培训等活动客观地介绍他们在学校建设和保障工作上作出的贡献,要借助校园媒体宣传农民工优秀典型的案例和事迹,要通过共建活动建立起师生和农民工交流的途径,以强化师生对后勤员工的正面形象,同时这种宣传也对农民工自身起到了鞭策和激励作用。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一定要认真分析农民工的思想状况,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后勤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的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举后勤之力,努力实现高校后勤为高校发展保驾护航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4.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3.朱光磊,赫广义.农民工表达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42-47. 4.邹新树.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5.杨思远.中国农民:T:的政治经济学考察f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嗣农民T问题与社会保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曹继建.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08 8.陈跃、刘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工作研究,2008,(7):3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