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大学核心价值体系建构问题与对策
作者冯婕              日期:2014-02-13               阅读:551 次

冯婕   姜继为  高 明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经常遭到社会和学者的质疑,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及价值细分与定位不够,内部的价值基础不充足。外部价值支撑力度有限等问题所致。要扭转这种困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大学核心价值体系;摆正大学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做好大学的价值细分与定位,理顺所求价值的内在关系,确立其主次先后与轻重缓急;杜绝急躁病;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的治理结构,明晰大学内部的各项权力。

关键词大学  核心价值体系  体系建构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概念,这是我党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我党在方法论上的重大创新。作为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直接回答了我们时代的价值观问题,确立了全社会的价值目标,对新时期党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调动各种积极力量有重要作用。作为方法论的创新,它包含了一套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启发我们从价值角度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大学是社会分工中的重要组织,它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价值使命。大学在转型中遇到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目标,也都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所以,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与方法,从价值角度来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是个有益的思路。

一、大学的价值预期

近代以来,大学教育体系发展很快,大学的价值问题成了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世界上一些杰出的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对大学价值的看法。

英国宗教学家、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所有知识的场所。这意味着,一方面,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是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阔知识为目的[1]。纽曼将大学的价值定位在教学而不是科研,在知识的继承而非知识的创新。德国教育家、科学家洪堡提出,大学应视科学为一尚未完全解答的问题,因而始终处于探索之中,大学应“惟科学是重”[2]。洪堡认为,大学教授的职责是探求真理,大学应把教育和科研连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为科学而共处,自由地开展各种学术上的探索。洪堡扩大了大学的价值范围,将研究和教育提升为大学的分内工作。美国政治家、教育家托罗斯·杰弗逊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他主张,州立大学应成为建设各州的智囊团和人才的策源地[3]。这一思想提出了大学对社区服务的价值目标,对以后美国大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美国教育家范·海斯提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4]。范·海斯强调了大学为社会、地区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明晰了大学价值的社会性。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认为,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大学的主要任务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学者和科学家应主要关注四大目标:保存知识和观念,阐释知识和观念,寻求真理,训练学生以继承事业[5]。弗莱克斯纳推崇大学的研究职能,要求大学进一步强化研究中的自由空气,使得研究走向深入化和高层次。他的思想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以追求真理为使命的团体,大学既是专业学校,也是文化中心、科研机构。大学的价值主要是三个: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教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6]。雅斯贝尔斯强调大学的专业训练、完人教育和研究功能,把大学和人的发展紧密相连。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7]蔡元培又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8]

上述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大学的价值都很有启发。联系我国社会的现实要求,总结时下学者们对大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大学主要的内涵为:大学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前者是指大学满足各类“服务对象”(学生、社会、企事业单位、党政机构等)需要的价值,后者是指大学满足本校的教职工、学生需要的价值。两类价值密切相关,合成大学的价值总体。大学的社会价值是大学价值最重要的体现,也是社会对大学最基本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写道:“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9]据此可以理解为,我国大学的社会价值主要应是三项: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社会服务。这三方面价值是大学的意义所在和社会认同的根基,但应注意,它们对应的是大学整体。大学的自我价值是大学价值的生长点,是大学不断获得提高、完善的内在基础。其内涵丰富,内容众多,主要包括:(1)大师与大家。一所大学有大师就有学科,就有人气,也有发明创造的实力和活力。从大师到学术团队再到学科、学术成果、学术声望一脉相承;从大师们的个人品质、境界到学校文化、风格也一脉相承。所以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是大学最宝贵的财富。(2)声望。声望是无形的,但却是重要的资源,大学在学界、社会、企事业单位及国家领导机构中的声望,不但给师生以骄傲,也使之大受裨益。声望会转化为动力和实力,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发展,可以不夸张地说,很多时候声望比学校的大楼还值钱。(3)钻研精神。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需钻研;搞创新、搞发明需钻研;学生学习好、发展好也需钻研。钻研是大学实现各种价值的精神动力,本身也具有精神价值。(4)学术独立和批判精神。这里指师生自由选题和研究,自由表达学术见解和观点,不依附权威是学术前进的根本性动力,也是良好学风、文风的促成者,它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关键所在。(5)思想。在大学中,学术、技术、知识、文化是大学的主要贡献。产生思想家的大学才是伟大的大学,创造新思想的大师才是伟大的大师。(6)学术道德、人文气息与校风。大学是社会道德的底线,更是社会道德的坚守者。师生求真务实、追求真理、严守学术操行、恪守做人准则会增加大学的社会美誉。大学充满书卷气、科学气、民主气,思想活跃,环境宽松,远离尘嚣,自由自在,是大学的独特气质和美感,更是师生成长与进步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校风是宝贵的精神资源,它可以不断促进大学完善,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7)物质文明与精神和谐。大学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特点,也是人们生存发展的一个“单位”。大学的物质状况,对教职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科研等影响很大,财源广、产业壮、收益丰、设施良,毫无疑问会促进人才“又好又快”地涌现。而校园人际和谐,气氛温馨,给人以归属感,能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大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8)善治。大学的善治包括多方面内容,如良好的大学制度,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格局,教师和学生较大的参与权,决策程序的民主公正等。善治会提高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聚集力。善治也有巨大的精神价值,它能培植出师生的开放精神、理性标准、求实态度和创新作风,造就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创造新知、一心向学和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二、大学的价值困境

大学发展目前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是价值挑战,即大学内外都出现一些质疑大学价值的声音。

第一,大学的社会价值受到质疑。社会上有人质疑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质疑大学的科研成果,质疑大学的社会服务,质疑大学的投资效益和社会回报,甚至一些大学生都提出了上大学有没有用的疑问。

第二,大学的自我价值受到质疑。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状况表示不满,对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物质待遇、体制和风气、自己同学和同事的“空洞”与平庸等不满。这种质疑非常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近年来,还有些学校出现“内讧”,表明大学自我价值的危机到了临界点。

第三,大学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发生冲突。国家、社会希望大学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和工具,希望大学更多地解决国计民生的难点,甚至把大学统摄在国家行政中,直接支配大学的行为,把大学变成国家机构的延伸;而大学则希望拥有更大自主权,按大学的和学科的逻辑去发展。这对矛盾有很多表现,例如国家、社会要求大学加强技能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率;大学则希望通才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国家、社会希望大学多些“技术服务”,参与技术开发,大学希望多些科研经费,开展较多的基础研究......这种价值要求的差异性,使大学行为上滋生出很多矛盾现象。

第四,大学内部价值间发生矛盾,关系不顺。从大学的整体角度说,大学要实现“育人、科研、服务”这三大社会价值,但是具体到一所学校,就该有取舍和侧重。很多学校三大社会价值齐头并进时出现矛盾,有所侧重时也出现矛盾。大学有限的人财物力,撒胡椒面儿那样的平均主义受指责,有所侧重也受非议,多给了科研,教学这块不干,努力培育工科大师,理科、文科师生就有不满。

第五,价值观混乱,价值评价冲突。现在大学机构多元、校区多元、人员多元、职能多元,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当复杂,不同人追求不同的价值,对同一事物也常出现差距很大的不同评价。这种情况不但在学生、教师中普遍存在,甚至在学校不同层面的领导班子里也存在。例如,在大学里,对于大学的主业是什么、重点在哪儿、追求什么等问题上歧义就较大。有的领导认为大学拿国家课题、获科技进步奖、出院士比什么都重要,大学应倾力搞科研;有的则认为大学就是要教好书,培养合格的学子,学有余力时再搞点科研。对于名师、大家、能人、干才人们的看法也很不相同,不同的价值追求、价值标准,导致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它们与一些利益分配上的矛盾相互交织,构成当前大学矛盾的重要方面。

第六,实现价值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与态势。在历史上,任何价值的实现都有一个过程,通常都需长时间的积累。大学的很多价值,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磨合与积淀。例如,科学发现成果的出现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或一两个研究者手里,但他们的上一代人、两代人的数据积累、方法创新乃至文化气息和问题意识,都是必要的铺垫;至于大学的声望、学风、治理结构的优化等,也都需要大量时间。但是,今天各大学竞争压力很大,缺乏基本的、从容的发展环境,各种价值都恨不能即刻实现,焦虑重重,结果常欲速则不达,滋生新的困难。

第七,价值细分与定位不够。大学的价值其实非常丰富,每一类又可细分多种,如培养人才是一般说法,下面可细分为实践人才、研究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等多个小类,不同类人才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就很不相同。科学研究也分成很多种,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还有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研究,这对大学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要求差别也较大。大学的声望也是多方面的,学术声望、道义声望、文化声望等,不同声望的建构途径就各有侧重。一所大学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实现所有价值,它只能在价值的大范围内作选择性努力,突出并实现部分价值。现在较普遍的问题是各大学什么都要做,什么好处都放不下,且对自身能力及条件常常高估,不愿价值细分和价值取舍,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各价值都实现得不好,更谈不上价值最大化。

第八,内部价值基础不充足,外部价值支撑力度有限。大学实现各种价值需要多方面条件,令人困惑的是这类条件多不充足。例如,改善校园环境、发展学科教育、开展科学研究都需要资金,而各校普遍紧张的就是资金。各大学都欢迎大师,渴望干才,但从全国的范围看,目前大师、干才总数很有限,大学之间你多了我就少,人才吸引只是拆东墙补西墙式的待遇角逐。从外部看,国家的教育投入总量较低,课题数量较少,大学考评模式不够健全,分类指导不够有力,这都对大学价值创造形成制约。大学要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应该正视问题,积极应对。

三、大学的价值建设对策

解决大学的价值困境问题需要全方位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建议。

第一,构建大学核心价值体系。一所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从大学的各类价值中抽取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切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价值预设。它是在大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学绝大多数师生员工所共有的、关于教育教学和大学管理意义的总观点、总看法。它是大学内部人员判断事物、指导行为的统一标准,是大学价值体系的核心,也是大学确定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战略的基础,更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和成功的关键。我们认为,“创建人民满意的大学,追求卓越教育”应该是我国大学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纲,惟其如此,大学才能把握住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方向,才能符合我们时代的共同理想,才能创造出人民欢迎、社会满意的办学成果,才能统一大学内部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术观、人才观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并聚合意志,激发力量,团结全体师生同心同德,发愤图强。

第二,摆正大学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不应该仅以社会或大学外部环境为出发点,过分地期望、夸大大学的“使用价值”,高调呼吁它们实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功用,甚至把它们当作国家的政治工具、经济工具。不要忘记大学的自我价值,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共同体,是师生的栖息之地、精神家园。对于大学价值的正确态度是,正确对待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把社会价值奠基于它们的自我价值之上,让大学在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益于社会和民众,让大学在满足自我功能后自然延伸出服务社会、奉献时代的功能。大学在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时,应处理好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社会奉献,而不去满足师生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0]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毫无疑问,大学应落实这些基本国策,而落实这些政策就要从大学的自我价值抓起,自我价值实现了,一则会搞好教学和培养好人才,二则也会为两者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大学高水平的自我价值出发,高素质的教育、高质量的人才、学生超强的工作能力和自然饱满的就业率就不再是奢望,大学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贡献也会自然体现出来。

第三,做好大学的价值细分与定位,摆正所求价值的内在关系,确立主次先后与轻重缓急。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实现全部的大学价值,都只能抓住局部做大做强。各个学校可以依据自己的历史、现状、行业属性等选择价值,“有所为有所不为”,靠主攻几点来自立、自强。像“研究人才”和“实用人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多数学校都应该只择其一,集中精力打攻坚战。同时还应注意,大学的各种价值项目还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有的是“价值的价值”,或称基础价值,没有实现这样的价值,其他的价值就实现不了。如“学术独立与批评”是基础价值,“科学研究”是第二层级的价值,“大师大家”是第三层级价值,“学术声望”则是第四层级的价值。按照价值的内在逻辑去实现价值是必须的,否则可能是缘木求鱼。

第四,杜绝急躁病。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年之际,莫如树谷;十年之际,莫如树木;终身之际,莫如树人”。这说明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育人树才不可着急。同样出成果、办好大学不容易,心急性躁更要不得。在今天大学价值的建设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左”的苗头,大学和社会都需要提防。

第五,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的治理结构,明晰大学内部的各项权力。我国大学现在的制度是严整的,但与现代大学制度却有较大差距,一些世界上通行的制度要素我们并没吸收,一些我国政治经济改革中已经扬弃的东西在大学里还存在。因此,现在大学制度改革与建设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需要极大决心和魄力,如果迈不出这一步,实现大学的核心价值就缺少根基。

 

【参考文献】

[1][5]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5页。

[2]威廉·冯·洪售:《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陈洪捷译,载《高等教育论坛)1987年第l期。

[3]滕大春:《美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6页。

[4]康建:《“威斯康星思想”与当今高等教育改革》.载《外国教育》,1988年第4期。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49页。

[7]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8]高平叔:《蔡元培全集》(3),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ll页。

[9]教育部法制办公室:<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选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阅读:551 次

冯婕的文章
大学核心价值体系建构问题与对策
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在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实践...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