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价值思想与效用价值思想的对立统一关系 |
作者:李松龄 日期:2013-01-14 阅读:688 次 |
在劳动价值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效用价值思想也在形成和发展,而且二者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处于对立状态。因为认识上的对立,效用价值论者不愿意吸收劳 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思想;劳动价值论者也不愿意借鉴效用价值论中的有用成份,以致二者沿着各自的理论思路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效用价值论者运用边际理论 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形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劳动价值论者运用劳动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割的运动规 律及其生产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我认为,效用价值思想与劳动价值论既相对立,又相统一,二者应该吸收对方的合理成份,用以丰富和发展自己 的理论体系。 一、劳动价值论同效用价值论的对立统一关系 2、效用价值论者,如劳埃德,戈森和杰文斯等人运用心理学或享乐法则阐述他们的效用价值观及边际递减的性质。劳动价值论者则运用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说明具 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劳动的有用性决定物的有用性。这种认识方法上的对立不排斥使用价值边际递减的性质。虽然马克思没有分析这种性质,但我们不难运用劳动 价值理论作出解释。因为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劳动的有用性决定物的有用性,所以只要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边际递减,那么使用价值就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实际 上,劳动的有用性是由私人劳动能否成为社会劳动决定的。随着私人劳动的不断增加,它被社会承认的程度则会降低,劳动的有用性于是出现边际递减,使用价值从 而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在边际递减的性质上是统一的。 3、效用不完全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有客观性的一面。给庄稼施肥,肥料的效用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这种性质不是一种心理现象,而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规律。劳动价值论者不能因为效用价值论是从心理的角度推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否认它的客观性,甚至将它同劳动价值论对立起来。实际上,使用价值从它满 足人的需要的一面。也有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马克思在论及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时,指出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与问题无关。从这种意义上说,效用价值 与使用价值也有统一的一面。 既然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劳动价值论者则能够运用使用价值及其边际递减的性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与分配规律,从 而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不只是能够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生产关系,也可以用来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 行规律。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则应该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方面不断发展马克 思主义。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在揭示供求规律上的对立统一关系 不论是消费品,还是资本品,它的使用价值表现为物的有用性,即满足需要和欲望的能力。物品的使用价值既反映私人劳动被社会承认的程度,也是需求者愿意提供 的价格的重要依据。物品的使用价值越大,需求者愿意提供的价格越高;使用价值越小,需求者愿意提供的价格越低。由于物品的使用价值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从 而需求者愿意提供的价格随物品量的增加而减少。价格与物品需求量的反向关系即需求基本规律。物品的需求价格不同于成本价格,它不由价值所决定,而受使用价 值的影响。物品的使用价值同价值的对立,在需求与供给关系上表现为需求价格同成本价格的对立。物品的需求价格受使用价值及其边际递减性质的影响,不是对价 格围绕价值波动的价值规律的否定。 物品的供应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供应,供应量的多少由投入的具体劳动所决定,投入的具体劳动越多,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也越多;否则,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少。具 体劳动投入的积极性与劳动的有用性的程度相关,私人劳动被社会承认的程度越高,劳动的有用性就越大,具体劳动投入的积极性也越高;否则,具体劳动投入的积 极性就越低。因为劳动的有用性表现为物品的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又是实现的价格,即交换价格的影响因素,(通过影响需求而影响交换价格),所以劳动的有用 性可以从它生产的物品的交换价格中反映出来。一种物品的交换价格越高,高于它的成本价格,实现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劳动的有用性就越大,投入的具体劳动也就 越多,从而增加物品的供应量。由于劳动的有用性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所以具体劳动的增幅也有边际递减的性制质,反映在物品的供应量与价格的关系上,则有物 品的供应增量随着价格的提高而边际递减的趋势。这种物品的供应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且其增量边际递减的规律就是供给的基本规律。劳动的二重性在供给与交换 关系上表现为生产价格同交换价格的对立。物品的生产价格与劳动的有用性及其边际递减性质之间的对立关系,也不是对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价值规律的否定。 物品的需求增量与使用价值增量是一种反向关系,使用价值与劳动的有用性是一种正向关系,劳动的有用性影响具体劳动的投入积极性,增加物品的供给,从而使得 物品的供给与需求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物品供不应求(对立),私人劳动被社会承认的程度增大,劳动的有用性增加,物品的使用价值提高,需求者愿意出高价购 买使用价值,交换从而能在较高的价格上实现。劳动的有用性增加,有利于调动私人劳动投入的积极性,扩大物品供应。因为需求增量与使用价值增量是一种反向关 系,从而使用价值增加必然是需求量减少的结果。二方面的相互作用,使物品供不应求的关系得以缓和(统一)。物品供过于求,私人劳动被社会承认的程度降低, 劳动的有用性与物品的使用价值减少,需求者只愿以低价购买使用价值,从而交换只能在较低的价格上实现。劳动的有用性减少损害具体劳动投入的积极性,降低物 品供应量;使用价值的减少又是需求量增加的结果。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使得供过于求的矛盾逐步得到解决。 在这里,我对使用价值对价格的影响所给予的充分肯定,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在我看来,需求者对物品的需求,不是对它的价值的需求,而是对物品使用价值的 需求,因此使用价值越高的物品,需求者愿意以更多的货币进行交换。一些价值量大而使用价值不高的物品,需求者对它并不需要,或者并不愿意用较多货币同它交 换。这种价格同价值的背离,使得供求关系处于对立统一的运动之中。物品的价格高于价值,供应者得到较多的利润,从而投入更多的具体劳动,生产更多的使用价 值。由于使用价值具有有边际递减的性质,需求者愿意提供的价格下降,价格与价值的差别缩小。物品的价格低于价值,供应者的利润下降或者发生亏损,劳动投入 的积极性下降,物品的生产量减少,它的使用价值于是增加,需求者因而愿意提供较高的价格。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使用价值对价格的影响 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二者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价格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价值与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对立统一的反映。 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在揭示竞争规律上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交换过程中,交换价格较高的物品,它的生产者则能实现较多的剩余价值。如果该物品的生产者按预付资本平均的剩余价值,即利润率高于其他生产者的利润率, 后者则会转向生产该种物品。因为物品的使用价值随量的增加而减少,从而它的交换价格也会随该种物品量的增加而降低,偏离成本价格的幅度缩小,剩余价值份额 减少。当该种物品的利润率同其它物品的利润率基本上一致时,其它生产者停止转向生产该物品。如果该物品的生产者的利润率低于其他生产者的利润率,前者则会 转向生产其它物品,该物品的量减少,使用价值上升,交换价格提高,剩余价值实现的程度增加,随着利润的平均化,该物品的生产者停止转向其它物品的生产。因 此生产者竞争的过程不仅是利润实现的过程,也是剩余价值平均化的过程。如果竞争比较充分,只要有剩余价值存在,则有生产者进入;只有当交换价格正好等于成 本价格时,剩余价值为零,生产者停止进入,竞争消失。在任何一个国家,竞争不可能是充分的,剩余价值或多或少存在,不完全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剩余价值平均 化,也是利润的平均化,而不是剩余价值的实现为零。 生产者的竞争实质上是一种劳动的竞争,生产者投入具体的有用劳动,生产出他有而别人没有或少有的使用价值,从而取得较高的价格和实现较多的剩余价值。其它 生产者因为利润率较低,从而把具体的有用劳动投入该种使用价值的生产。劳动的有用性随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由它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从而降低,价格下 跌,只能实现较少的剩余价值。只有当投入该种物品劳动的有用性同其它物品的劳动的有用性基本一致时,劳动之间的竞争消失。生产者受利益动机的驱动,又会创 新劳动,从而生产新的更高的使用价值,取得更高的价格,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形成新一轮的竞争。 生产者的竞争也是劳动二重性对立统一的过程。“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2)]具体劳动同抽象劳动的对立表 现为使用价值同价值的对立,而且这种对立又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再现出来。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引起具体劳动的竞争,一种物品的价格高于价值,投入该种物品的 具体劳动增加,竞争的结果,劳动的有用性降低,物品的使用价值减少,从而价格同价值的背离程度缩小,只有当具体劳动同抽象劳动相统一的时候,也就是具体劳 动生产的使用价值,反映在价格上,同抽象劳动生产的价值基本一致的时候,劳动的竞争消失。因为劳动是有差别的,而且有些差别难以通过竞争消除,这种劳动上 的差别必然在使用价值上反映出来,所以市场上因物品的差别而引起的非完全竞争,如垄断竞争,实际上是由劳动的差别形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人们常说的市场 竞争是一种人才竞争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同的人才,具有不同性质的具体劳动,从而可通过拥有人才,从非完全竞争中取得更多的利益份额,所以市场竞争主要表现 为人才竞争,有了人才优势,才有使用价值的优势,才能通过物品的差别形成垄断利润。 四、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在揭示分配规律上的对立统一关系 西方经济学家克拉克将这种市场分配过程视为按边际生产力分配的过程。马歇尔则认为是按市场均衡价格分配的过程。克拉克认为,应该按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支付工 资,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支付利息,按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支付地租。这样一来,劳动边际生产力高的行业工资必高;劳动边际生产力低的行业工资必低;低工资行业 的劳动力于是流向高工资行业,后者劳动生产力边际递减,前者劳动生产力提高,当二者的劳动生产力基本一致,工资水平大体平衡时,劳动力的流动停止,劳动力 实现有效配置。同理可说明资本与土地的有效配置过程。 克拉克的分配思想是从边际理论推导出来的,历来认为它同劳动价值论是对立的。在我看来,克拉克的分配思想同劳动价值论既相对立,即在认识方法上相互对立; 又相统一,即可以从劳动价值论分析克拉克的分配思想。劳动价值论者认为,具体的有用劳动,生产物品的使用价值;作为资本的物化形态——生产资料,它的使用 价值即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的生产力从而是物化在资本物化形态上的有用劳动的生产力。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进行分配实质上是按物化的有用劳动的边际生产 力进行分配。因为劳动的有用性是边际递减的,物化形态的资本的使用价值从而是边际递减的,资本的生产力从而也是边际递减的。所以边际生产力分配思想的深层 揭示就是按有用劳动进行分配。从这种意义上说,我认为克拉克的分配思想同劳动价值思想有同一的一面。 由此我认为,按劳分配应该是按有用劳动分配。在这里有用劳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个别劳动能够被社会承认,二是劳动有生产力。所以按劳分配,首先应是按实 现的有用劳动进行分配,因为劳动的价值不能实现,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分配;其次就是按有用劳动的生产力进行分配,可以借鉴边际生产力分配思想。由于有用劳动 包括活的有用劳动和物化的有用劳动,因此不仅活劳动,而且物化劳动也能参与分配。目前,我国资本参与分配的现实是否能由此而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在物化形态的资本上,凝结的抽象劳动是资本的价值,物化的具体劳动则是资本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物化形态的资本使用价值同 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分配上则是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报酬同价值构成中的转移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从二者的对立关系来看,资本按边际生产力取得 的报酬同它的转移价值不一定一致,这是由具体的有用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所决定的。正是这种对立引起资本的流动,使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它所得的报酬同 转移价值相一致。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克拉克的资本利息由它的边际生产力所决定实质上是由边际生产力高出转移价值的部分所决定。由此可以认为,由资本边际生 产力决定的报酬同它的转移价值又是同一的(因为有相一致的一面)。按有用劳动分配的思想同马克思的价值分割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马歇尔主张按市场的均衡价格进行分配,他认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因为生产要素具有生产力,所以要素的需求者以边际生产力确定对要素供应者的报酬。也可以 说,要素具有使用价值,需求者所需要的正是要素的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高的要素,需求者愿意出高价;使用价值低的要素,需求者只愿出低价。由于要素的使 用价值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所以需求者所愿意提供的要素价格随需求量的增加而减少。不同于需求者,供应者以要素的生产价格作为标价,要素形成的生产价格越 高,供价越大;否则,供价越小。要素的报酬是供求双方均衡时的交换价格。由此马歇尔认为:劳动力的报酬是劳动力供求均衡时的工资水平;资本报酬是资本供求 均衡时的利息水平;土地报酬是土地供求均衡时的地租水平。 投入要素的具体的有用劳动,决定要素的使用价值,而要素的使用价值又是以生产力的形式表现出来,需求者按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对供应者付酬,实际上是按有用劳 动进行分配。投入要素的抽象劳动,决定要素的价值,它的货币表现形式即要素的生产价格。投入要素的具体劳动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要素的使用价值 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投入要素的劳动的有用性越大,要素的使用价值,即边际生产力越高,需求者愿意支付的报酬越多,要素的价格高于其价值,从而有更多的 劳动投入该要素的生产,使得劳动的有用性边际递减,要素的使用价值,即边际生产力降低,需求者愿意支付的报酬减少,要素价格同价值背离的幅度缩小。投入要 素的劳动的有用性越小,要素的使用价值,即边际生产力越低,需求者只愿意支付很低的报酬,要素的价格则低于其价值,从而投入该要素的劳动不是增加而是减 少,劳动的有用性于是增加,要素的使用价值,即边际生产力相应提高,需求者愿意支付更高的报酬,要素价格同价值背离的幅度也要缩小。所以按要素的均衡价格 支付报酬实际上是按要素的价值支付报酬。 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的分配应按两个层次进行,在微观层次,要按有用劳动进行分配,根据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有用性,也就是根据生产要素的使用价 值,即边际生产力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式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不过,按有用劳动进行分配,有可能使要素的报酬背离要素 的价值,从而产生分配不均的现象,所以还要发挥市场对价值分配的作用,即通过要素市场的竞争,使要素的价格同要素的价值相一致。从这种意义上说,我认为马 歇尔的以均衡价格为基础的分配理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劳动价值论的思想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歇 尔的分配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