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基于我校分区办学条件下北校区学生社团体系全员育人机制的构建
韩伟莎 于景华
作者于景华              日期:2014-02-13               阅读:571 次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 昌平 102200)

 

摘要:新时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员育人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和价值取向。实现全员育人必须构建全员育人教育机制,这是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工作模式。与此同时,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全员育人的基础和保障。本文从学生社团体系的角度出发,结合我校东北区分区办学实际,从全员育人机制的内涵,我校学生社团现状及在学生社团体系内构建全员育人机制方面进行了探讨于研究。

关键字:高校;分区办学;社团体系;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机制

高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于创新,全员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和价值取向。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爱好、共同追求的学生自发成立、为实现共同的愿望而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在凝聚青年学生、繁荣校园文化、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共青团工作、传承学校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学生社团体系全员育人机制在高校全员育人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 学生社团体系全员育人机制的内涵

要探讨如何构建社团体系全员育人机制,首先应该了解全员育人的内涵,机制的定义,及学生社团体系全员育人机制的内涵。

所谓“全员育人”,即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在发挥学生工作队伍核心与骨干作用的同时,更要做到全体教职员工都来关心和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1]

所谓“机制”是指通过有关制度和条件保障管理体制的运行[1]。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人员,即学生社团体系相关教职员工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院校各级党政组织的作用,组建一只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教职员工队伍;充分利用各社团优秀学长资源,建立良好的传、帮、带关系。二是管理规范,即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度具有长期性、科学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全员育人必须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其有序运行。三是考核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全员育人的考核激励工作制度,是确保全员育人健康运行的基础。

所谓“学生社团体系全员育人机制”是指坚持以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体系的整体效能,使全体教职员工确立育人意识,积极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当中,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和对社团的指导当中,形成领导、管理人员、任课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学生干部等人人参与、全方位的育人网络,同时辅以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激励制度;坚持以培养各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人才为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 我校分区办学情况和北校区学生社团体系现状

我校由三个校区组成,东校区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西校区坐落于北京紫竹院公园西侧;北校区在昌平区内。其中西校区为高职院校,东北校区按年级分区,北校区为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东校区为大三、大四、硕士生、博士生,东北校区的分区模式对东北校区赋予了不同的工作职能。

此外,在我校北区分团委的管理和指导下,北校区学生社团联合会运转正常有序,学生社团各具特色,校园内活跃着邓小平理论研究协会、军事联合协会、物理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生物协会、化学协会、环保志愿者协会、绿色生命协会、红十字会、心理协会、流火话剧社、TNT搞笑社、声音花园、意外意摄影协会、魔族magic协会、职业生涯规划协会、英语俱乐部、樱花社、金达莱韩语社等61个学生社团,为营造多元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作出重要的贡献。其中包括学术理论类(10个,943名会员)、艺术类(9个,406名会员)、实践类(12个,1686名会员)、体育类(16个,1110名会员)、文化类(6个,469名会员)、兴趣特色类(7个,703名会员)共六类,会员人数达5317人,我校北校区学生共6000余名,由此可见我校学生社团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广泛,而且加入形式为学生自愿加入,从社团的角度构建全员育人机制更体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从我校分区办学实际情况及我校学生社团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全员育人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学生成长迅速,但平均接受指导少,缺乏文化上的传承

我校北校区社团体系繁荣发展,大一年级新生经过一年学生社团联合会及学生社团活动的培养与锻炼能够迅速了解社联、社团基本情况和活动,迅速上手,提早担任部长及主席级别工作,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培养下一届新生的过程中感悟责任与使命。相比大学四年在一个校区的学生社团体系,分校区办学的学生社团体系育人速度加快,学生能力提高迅速,学生对能力提升的需求较强。

但同时,从全员育人的角度看,分校区办学又会导致教职工不能长时间与学生相伴,相比一个校区的学校,对学生的指导有所减少,部分社团只有大一会员及大二主要成员活跃,少了更高年级学长的引导和帮助,文化传承上存在问题。

(2) 学生社团体系能够多方面培养学生,同时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

我校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社团中多方面的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其办事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此外,社团主要成员在学期初,会接受系统的培训,比如:ps软件、视频制作、宣传培训;财务管理培训;策划、总结、新闻稿培训;外联及礼仪培训等,记过这些培训,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学生社团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加入,部分社团配有相关领域的专业指导教师,能够给予专业的指导,相比正常的教学多了兴趣爱好,结合实际,少了枯燥的讲解和条条框框的要求及考试,使其兴趣爱好有所发展,各有所长。

三、 构建学生社团体系全员育人机制 

(一)在社团体系内构建科学的育人工作组织

从学校层面,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宏观上在宏观上把握育人方向,并制定长期目标和发展规划,对德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4]。同时,学校应明确职责,建立起学校党政牵头抓总、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校团委具体实施的学生社团体系全员育人工作体系: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全员育人工作;校长负责组织实施,推进人才培养;团委直接全面负责社团体系全员育人工作,教务处、科研处主要根据社团情况给予相关支持,配以相应指导老师,能够使社团发展进一步明确方向,社团质量有所提高,使其成为有相应爱好特长的学生进一步成长的天地;组织部、人事处对广大教职工的育人工作进行考核奖惩;后勤管理等各部门为社团和指导教师做好服务协调工作;社联及社团各负其责、具体落实各项工作共同推进全员育人。

(二)建设坚强的有力的全员育人工作队伍

教书、管理、服务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和有机统一的,学生社团体系育人队伍有社团相关专业指导教师、行政指导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共同组成。行政指导老师要在人性化的管理中育人,相关专业指导老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育人、后勤职工要在高水平的服务中育人。学生社团体系应坚持以教。师业务能力建设为重点,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抓手,强力推动社团体系指导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要特别注重政指导教师的选拔,完善社团体系指导教师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团体系的师资建设,加快培养一支专业、职业化的社团体系指导教师队伍。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每社团均有一名专业指导教师,每名专业指导教师只负责一个社团,完善社团专业指导教师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加强社团日常管理与教育,确保沟通交流及时顺畅。

(三)建立规范、高效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 

1.检查考评机制。检查考评机制是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奖优罚劣,促进社团体系全员育人工作落实的有效举措。要定期检查评估工作任务的执行和完成情况,严格进行考核。实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定岗”的制度,促使他们努力钻研业务,做好本职工作。要把是否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否真心实意、卓有成效地抓好社团全员育人工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治上成熟不成熟、领导水平高不高、战斗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准。 

2.教职员工参与机制。教职员工参与机制,是促进社团积极进取,在相关领域有所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有所成长的催化剂,同时在师长的一言一行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3.物质保障机制。社团体系全员育人工作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社团体系全员育人工作不能只靠“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嘴” ,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团体系全员育人必须不断更新教材,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开阔社团成员的眼界。

四、学生社团体系全员育人具体措施

1. 充分发挥各类社团的育人功能

一是各类社团要把社团活动与育人相结合,在活动过程中了解相关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的政治态度、爱国热情、思想品德等,进一步推进全员育人的进程。二是注重提高各社团专业及行政指导教师的思想教育理论和人文科学知识修养,通过定期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等方式,提高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水平、深化对德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之自觉的在对社团的指导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社团的指导过程当中。

充分发挥邓小平理论研究协会、青年哲学协会、军事联合协会的主渠道作用。首先,要坚持完善相关社团的管理机制和社团活动内容设置,打造精品活动,努力构建合理、功能互补的系统社团活动。其次,不断改进社团活动形式,趣味与知识相结合,丰富活动形式,通过大型活动,小组讨论,网上沟通的模式,坚决确保理论类社团活动形式活,渠道宽,质量高的活动效果。第三,要以高水平指导老师为前提,以活动内容、形式设计为重点,加强理论类社团建设,大力开展学习研究,不断提升成员水平。

充分发挥心理协会作用,使广大社团成员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切实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协会作用,帮助同学们尽早做好学业职业规划等。

2.推进管理制度建设

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推进管理工作水平,在高效、严格的管理中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社团及成员管理工作制度,强化社团的日常管理,规范成员行为,促进社团成员提高个人素质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3.推进育人工作进网络

要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运用网络平台与社团、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推进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建设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网站。坚持管理与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教育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绿色上网、生态上网,通过健康向上的网络内容建设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总之,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关系到高校自身科学发展,而全员育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和价值取向,学生社团又是覆盖高校学生面最广的学生组织。高校理应加强研究,不断探索,真正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确保德育工作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论高校全员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程亚萍,信仰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2]加强“三育人”工作 树立全员育人观,聂振缨,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118001.

[3]努力构筑民办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格局,许华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东阳,322100.

[4]论高校构建全员育人的体制机制和实践格局,王克冬.



  阅读:571 次

于景华的文章
浅析辅导员在大学生情商培养中的作用与途径
基于我校分区办学条件下北校区学生社团体系全...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