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几个问题
作者蒋耘中              日期:2013-08-29               阅读:707 次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方向。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入手,对所有制问题、“普世价值”问题和民主社会主义问题等近年来的理论热点问题进行了剖析。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教育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要“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居于指导地位的。现在,国内许多错误的观点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出现的,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反对各种错误思潮,才能真正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我们常说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但是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呢?这个问题不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挂在嘴边的空洞的符号。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什么?就是无产阶级的立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在他们的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公开声明自己的学说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是他们的目的。和其他社会主义学说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工人阶级的解放看作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有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恩赐”。恩格斯写到:“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既然我们自始就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那么,在这两个名称中间我们应当选择哪一个,就是毫无疑义的了。而且后来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把整个名称抛弃。”[1]既然工人阶级的解放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不言而喻,投身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就必须站到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来。

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是整个社会日益分离成互相对立的两极。一极是占有生产资料,并用自己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工人进行剥削的资产阶级;一极是完全被剥夺了生产资料,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的工人阶级。而社会的其他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日益被抛到了这两极当中去了。其中,处于中间阶级下层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所面临的是破产和被剥夺。他们也有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诉求。但是这种诉求更多的是要恢复他们往日的乐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毫不留情地称他们是“反动的一帮”。马克思说:“劳动者对其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这种小生产“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累,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调解,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2]目前,我国的一些学者对私有财产奉若神明,认为私有财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声称如果没有财产权,人们就不会“自愿”去劳动,因为无法靠劳动来获得资源,即无法占有劳动(劳动产品)。这时,代替人类经济活动的,只会是普遍的战争状态,也就是人们以种种非生产性的乃至破坏性的方式抢夺、侵占有限财富和资源的状态。这种观点,我们只能认为他们的立场至多还是站在小资产阶级一边的,他们还在被小资产阶级的狭隘的幻想所束缚。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却公开宣布:“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3]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由这个立场出发,我们就要以兴奋的心情欢迎生产力的每一个进步,同时,按照生产力的要求,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使之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共产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最伟大、最深刻的革命,同时,它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伟大变革。但是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共产主义赖以建立的生产力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私有制、按资分配、市场经济这些共产主义所要消灭的东西现在还有存在的理由,我们还不得不采用很多当前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做法。但是,今天合理的东西明天未必合理。我们今天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做法就是为了明天消灭这些东西。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消灭,共产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建立的过程。我们过去将这一过程估计的过短,犯了”左“的错误。但是,如果无视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本质区别,不去积累共产主义的因素,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神圣化,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不相容的。

二、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

前些年,一些人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他们所鼓吹的那种“普世价值”的实质已经被许多学者所揭露。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人类的生产力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形态也要不断发生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曾经这样概括他的基本观点:“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4]恩格斯也曾这样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5]。由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我们就应该把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而发展变化的基础就是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又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的,永远不会发展到一个极点,在这个极点上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停止下来。因此,社会的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并不存在一个终极的、理想的、普世的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产生出来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但是,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点,也不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是工人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的具体路径,则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具体地确定。恩格斯曾经在《反杜林论》中无情地嘲笑了杜林所杜撰的适合于宇宙一切星体的绝对真理,指出:“如果人类在某个时候达到了只运用永恒真理,只运用具有至上意义和无条件真理权的思维成果的地步,那么人类或许就到达了这样的一点,在那里,知识世界的无限性就现实和可能而言都穷尽了,从而就实现了可以计数的数不尽的数这一著名的奇迹。”[6]

有些同志从真理的普遍性的角度接受了“普世价值”的提法。的确,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就在于它就有普遍适用的意义。诞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中国开花结果,这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人类对真理的探索,它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阶段,是到目前为止依然被证明是有效的理论。如果我们止步于马克思主义已有的理论认识,同样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中国革命的历史就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宣扬“普世价值”的人主张世界上存在一种适应于一切国家的普世价值,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接近普世价值的过程,这显然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而他们把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说成是普世价值,更暴露了他们宣扬普世价值的实质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本质。至于有人将马克思主义也说成是“普世价值”,那不过是借此来为他们的“普世价值”说辩护,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侮辱。

三、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所有制问题的?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看待所有制问题的呢?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地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只有一个人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泉源,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泉源。资产拥有者有很充分的理由给劳动者加上一种超自然的创造力,因为正是从劳动所受的自然制约性中才产生如下的情况: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它财产的人,在任何的社会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所有者做奴隶。”[7]这就指出了剥削存在的原因。

既然所有制的社会分配中是其决定作用的,那么,公有制是不是一定就比私有制要好呢?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行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庞大的机器使劳动者个人不可能占有生产资料,只能在属于别人的生产资料上为别人从事生产。当然生产的成果也要归别人所有。这样,社会日益被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大阶级。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成为出卖劳动力的工人,而那些有相当财富积累的富裕阶层则成为拥有大机器、雇佣工人、剥夺劳动者劳动所得的工厂主。这就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准备了条件。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8]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对于这个历史过程,对于共产党主张的“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指出:“把资本变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9]“所以,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10]这就是马克思关于公有制的基本观点。

我国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具有历史进步性,也应该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逐步去实现。

四、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中国应该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什么是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界可能会有争议。因为在20世纪初,民主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两个名词是通用的。直到共产国际成立以后,民主社会主义才被当成了修正主义的标志。不过,对于近年来一些学者所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必去深挖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只要看看他们所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内容就可以清楚了。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学者是怎样描述民主社会主义的吧。“我们习惯称之为发达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都已成为新资本主义,不同程度地民主社会主义化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英、德、法、瑞典、挪威和美国纷纷出现全国性的劳资协调,以阶级妥协取代原先誓不两立的劳资对立,若干人士开始提倡用公共建设来解决失业问题,也就是说以国家的积极介入来解决市场经济失灵的危机。”[11]“民主社会主义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调节分配,基本上消灭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体脑劳动的差别,铸就了民主社会主义的辉煌。”“社会民主党人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化解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共戴天的仇恨,化解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不共戴天的仇恨,使社会主义运动成为和平的、理性的进化过程。社会民主党人成功地创造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框架内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12]按照他们的观点,“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社会民主党就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从事社会主义运动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列宁标新立异,1918年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改名为共产党,成立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分裂了国际工人运动。斯大林等人才是最大的修正主义者,他们把恩格斯摈弃的‘1848年的斗争方法’当作旗帜挥舞,从‘左’边修正了马克思主义。”

实际上,他们所鼓吹的民主社会主义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将这种社会主义称之为“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他们写道:“社会主义的资产者愿意要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但是不要由这些条件必然产生的斗争和危险。他们愿意要现存的社会,单是不要那些使这个社会革命化合瓦解的因素。他们愿意要资产阶级,但是不要无产阶级。”“这种社会主义的另一种不够系统,但是比较实际的形式,力图使工人阶级厌弃一切革命运动,硬说能给工人阶级带来好处的并不是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改革,而仅仅是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改变。但是,这种社会主义所理解的物质条件的改变,绝对不是只有通过社会革命的途径才能实现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废除,而是一些在这种生产关系基础上实行的行政上的改良,因而丝毫不会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至多只能减少资产阶级的统治费用和简化它的财政管理。”[13]而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无产阶级的解放道路是什么呢?“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4]

这里就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因为在中国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拥护者看来,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以不如民主社会主义,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一种暴力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是列宁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他们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武装夺取政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完全正确的;但建国以后,不顾中国生产力非常落后的国情,便放弃新民主主义即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坚持要搞共产主义,凭借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布朗基主义——列宁主义对他们的影响。我们曾经走上暴力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而实际上,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马克思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5]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6]

而中国的民主社会主义鼓吹者们心目中的民主社会主义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有人对民主社会主义作了这样的概括:“构成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是民主宪政、混合私有制、社会市场经济、福利保障制度。民主社会主义核心是民主。没有民主的保障,其它三项都会异化和变质。”[17]而从他们所推崇的瑞典等国的实践来看,社会民主党当政,还是在原有的法律框架内行事,并没有改变这些国家的法律体系。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资产阶级的学者,甚至包括社会民主党自己,都不认为这些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所谓“民主宪政”,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到,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鼓吹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要共产党放弃对权力的垄断。而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尖锐对立的情况下,共产党放弃对权力的垄断就意味着共产党交出政权,变无产阶级专政为资产阶级专政。苏联、东欧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8]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和灵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就能明辨是非,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就不会迷失方向。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宣传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介绍:

蒋耘中,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研究员,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7页,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7页,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3页,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2页,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7页,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98页,人民出版社,1995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7页,人民出版社,1995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8页,人民出版社,1995

[11] 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12] 同上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61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52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06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445页。

[17] 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18]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第11页,人民出版社,2007年。



  阅读:707 次

蒋耘中的文章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几个问题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