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理性看待理论创新
作者侯且岸              日期:2013-02-27               阅读:814 次

 时下,人们谈论得最多的词汇恐怕就要属创新了。那么怎样认知在理论的创新呢?

  在我看来,需要紧紧地围绕着理论自身的特性、理性来认识理论的创新。离开理论自身的特性、理性,创新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支点,无从去建构。

   我认为,就理论自身的特性而言,理论的创新首先应当体现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的主观臆想,它是现实的反映,凝聚着人们对现实的理性 思考。同时,理论必须回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现实中检验自我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提倡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和学风就包含 有这层含义,邓小平理论的鲜明个性则集中体现了这一理论特性。应该说,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理论,正是 他在深刻反思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因此,这一理 论是富有生命力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其次,就理论自身的特性而言,理论创新应当体现理论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强调:逻辑和历史的 一致。对理论的理解,要有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离开历史的实际、历史的过程(如列宁所说,“把历史当作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 程”。参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6页)和历史的继承。这个问题是我们党同教条主义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关 键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曲解和背离往往就滋生于对历史(包括理论自身的历史)的无知。在今天,恐怕也不能说这个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

  有必要指出:理论的历史性特征还需要通过理论自身的批判和扬弃反映出来。这是我们正确认识理论的创新所不容忽视的。我们就是要敢于把已经证明过时的、已经不能发挥理性指导作用的概念、结论加以分析、整理,果断地扬弃,进而探索新的理论。

   再次,就理论自身的特性而言,理论的创新还应体现出理论的包容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应该也必须容纳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和理论成果。因 此,我们决不能搞理论上的“闭关自守”、“抱残守缺”,而是要努力吸收一切文化的优秀成分。我想,在这方面,特别需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建立多元取 向,不断变换认识视角,努力把取向的多元与角度的灵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理论思维方式(涉及思维方式问题是很复杂的,但确是十分必要的)上实现根本性的 转变。其二,建立“文化的统一战线”,理解“非马克思主义”。应该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虽是一字之差,但就认识理念来说,却是根本不同 的,两者不容混淆。而在这方面,我们有着十分深刻的历史教训和现实教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已经和正在失去很多“非马克思主义”的朋友)。

   还应看到,一个政党的理论是否具有包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其理论的成熟。“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一个包容性的思路,既然是代表,就要最大限 度地团结、容纳各种不同力量共同前进。在理论上也是如此。只有这样,理论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 的前提就是包容。我们必须彻底改变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建立起多样性共容的理性思维方式,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就理论自身的理性而言,理论创新应该具有逻辑理性。逻辑理性反映了理论形式的科学特征。这里,最值得加以重视的就是概念。作为逻辑起点之一的概念,对任 何一种理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假若概念不清楚,理论的逻辑起点就是模糊的,那么理论也就难以给予正确的构建。

  现在的问 题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需要认真思考的很多概念(例如民主、自由、革命,等等),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念(例如生产方式、阶级、资本主义,等等),大 都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这些概念进入中国以后,随着历史与现实条件的改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出现了某种“变体”。更何况,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政治 原因,对这些外来概念的理解出现了重大的偏离,乃至曲解(更可怕的是,很多被曲解的概念至今已被人们视为正确的理念,习以为常),给理论的发展筑成了人为 的障碍。我们在教学和研究中可以遇到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因此,着实需要对概念及其规定性进行认真而严肃的清理。

  与概念相联系的就是理 论的推理性和系统性。如前所述,很多学者都曾分析到这个问题,并且认为这方面存在的缺陷是中国文化的缺失所使然。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 很多学者在文化研究、理论研究中努力弥补这一缺陷。我想,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李大钊所阐明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个案。李大钊的社会主 义理论的主要特点就在于:他一方面关注现实,另一方面注重对社会主义理论做全面比较的、学理的、文化的研究; 他所使用的概念明确,逻辑推理性强,因而理 论富有系统性。我们可以把他的社会主义理论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孤立的主观臆想,也绝非人间理性的升华,它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理 论。第二,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要有一般与特殊的区别,必须要有各民族、各国的特色和异点。因此,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使“理想尽量应用于环 绕着他们的实境”。第三,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实现的方式会有所不同,社会主义也是一种“有力的政治运动”。第四,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 展过程中最先进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享受着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第五,在社会主义社会,民主、自由同社 会主义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德谟克拉西(Democracy)、伊尔革图克拉西(Ergatocracy)、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精神上有同一的 渊源”。在80多年前,李大钊能够提出如此严密、系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实属不易,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值得 我们继承。

  最后,我还想强调,从理性的角度着眼,理论的创新应当源于理论的探索,也是反思中的探索。我们要建立起浓厚的问题意识,知难而进。既然我们并不奢望理论的绝对正确,那为什么又不能容忍在理论的探索中有所失误呢?



  阅读:814 次

侯且岸的文章
中共黨史研究的人文性問題
领导干部应“知史”、“鉴史”
李大钊与中国先进文化
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
“汉字经济体”的文化断想
理性看待理论创新
先进文化应该是包容的文化
李大钊的政党观及其实践
党的建设科学化中的人文性与学科性问题
增强党建的科学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