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的“院周”工作思考 |
作者:邹海燕 日期:2014-02-13 阅读:478 次 |
(北京化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邹海燕) 摘要: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本校特有的德育实践载体——“院周”工作的实践体验为切入点,在明确认识德育载体重要性的前提下,科学确立实践内容,合理设计实践路径,切实推进德育文化。 关键词:德育实践 院周 校园文化 德育实践作为高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意义与作用已越来越得到各高校的普遍认同和重视。当前,许多高校在德育实践的开展与深化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作为营造校园德育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我校“院周”工作经历十九年磨砺,已经发展成德育育人主题鲜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融、倡导个性化风格的特色院周。其实践形式是基于学校的传统精神和德育育人原则而诞生,并不断丰富着育人的内涵。“院周”以大学生德育教育为出发点进行组织和策划,从主题选择、活动设计、精品活动和执行管理方面不断总结经验。 一、注重对先进文化的弘扬和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大学的德育实践应立足于人类社会一切有益的人文科学成果之上,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境界,引领学生去领略巅峰之色,开拓德育教育的精神视野和文化内涵,展开化育天地的胸襟。 基于此,学院在历届“院周”的组织策划中,紧密围绕我校德育工作的主线,注重结合学院学科特色,积极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以“日行一善”活动为代表的系列感恩教育活动,致力于弘扬感恩文化;以“民族风情文化节”活动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旨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文化和谐;“无极Team Show”最佳团队大赛通过各个环节团队力量的展示,生动的诠释了团队合作文化;以“低碳嘉年华”、“低碳离校”活动为代表的系列低碳生活理念宣传和实践活动,从“知、情、信、意、行”的角度,培养大学生学习、实践并主动倡导和宣传低碳生活的良好生态品德。 二、管理过程贯彻“服务至上”的教育理念 “院周”期间,活动集中开展,是展示学科魅力,集中开展主题教育的最佳时期。但同时也要想办法杜绝活动铺天盖地,但学生参与度不高、效果有限的问题。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后,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活动的设计时,以学生“应得”为出发点,而忽略了学生“可以得,乐于得”的分析。学生工作理念中“服务”应该是最高频词汇。学生事务部门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两个字来进行的,时刻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不谈管理并不是没有管理,学生服务也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在“服务”中已经渗透了引领和指导,引导学生自觉地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但是在实际学生工作中,往往不是缺乏服务的意识,而是过多地重视在管理下的服务,重视服务的内容而忽略了服务的方式。所以,我们在活动设计时,在深入挖掘“学生应该得到什么?”的同时,更加注重调研和思考学生乐于接受的途径和方式。关注学生感受,活动做到前期有调研,中期有跟踪,后期有思考和整改。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中,使活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使服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树立精品意识,挖掘传统精品新增长点 德育工作讲求推陈出新,学生活动设立求新求精。这就要求我们在树立精品意识的同时,更注重挖掘传统精品新增长点。 “院周”每年都会推出创新的品牌活动,如:2007年的“宿舍开放日”——宿舍文化建设活动;2008年的“微笑让心窗更明亮”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009年的“朋辈相长”之学风互助引领活动;“日行一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2010年“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和“民族风情文化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2011年“学习人生咖啡屋”——学业规划指导活动。 在不断精心打造创新品牌活动的同时,更要注重寻求传统品牌活动新的增长点,这也是十几年来使得众多精品活动得以保留、沉淀并升华变成知名品牌活动,并在同学中喜闻乐见的重要方法。 以“民族风情文化节”活动为例,学院的民族团结教育从最初始的“古尔邦节”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发展到以展板和手工制品为主的“熠域民新”民族风采展,再发展成以“不同的语言,共同的心声”为主题的涵盖多民族服饰走秀、文艺表演、特色食品、饰品、建筑等展示的“民族风情文化街”。今年新的增长点就在于首次融入国际元素,打造成了有大爱的、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世界”(Of the nation,Of the world)为主题的“世界民族风情节”,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民族文化,引发学生工作者从更深远的目标思考民族团结教育。 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开展的十年来,从开始的单一的农家女志愿服务活动,到后来感恩节专题活动,再到抓住教师节、母亲节、国庆节、重阳节等多个具有感恩教育意义节日的契机,传播、宣传并引导和组织学生实践感恩文化。而后,“日行一善”大型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出使得感恩教育活动有了良好的实践载体,学生参与度达100%。,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为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又从学院牵头改成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感恩专题分享、展示会”将感恩教育与班级建设密切结合。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育形式逐渐从“宣教式”向“体验式”发展,活动时间从“契机型”向“持续型”发展,受教育学生从“群体范围”向“全面覆盖”发展。 四、建立保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保证精细化 学生活动“精细化”始终是学生工作铁打的标准。为保证在活动集中、高频展开的前提下,依旧保持活动高水准、学生高收益,就必须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活动执行过程中更要科学、规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注重整合多方面资源,邀请专业教师、班主任、课群负责人的支持,坐客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走上博“视”讲坛等,形成育人合力;二是精品活动多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组织学生参与,日行一善、朋辈相长、宿舍标牌大赛等,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全员受益;三是辅导员注重团队合作,全院辅导员充分沟通,打造一支在德育实践理论有较深造诣的工作队伍。四是建立量化的学生干部考核体系和激励制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干部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开展 “沟通的艺术”、“时间管理”、“策划书撰写”等培训,提升学生干部工作能力,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德育教育要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肩负使命,革故鼎新。我们应当遵循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和实践原则,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德育教育的思想及实践内涵,对实践活动做深入思考和不息探索。生态德育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生态道德体验教育和生态德育养成教育,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环境伦理思想,拓展了德育范畴,提供了德育新视角。“院周”是德育教育的演练场和试金石,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训练场和加速器。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从生态德育的角度深入探究大学生德育教育路径,以更广阔的视野理解德育。 参考文献: [1]路琳.探索“文化德育”模式,推进德育创新[J].河南社会科学,2011,(05). [2]唐新华.生态伦理视域中的德育新思维及生态德育体系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1,(12). [3]任爱红.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研究及其完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