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京的影像记忆 |
||||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曙光 网站编辑:sxs4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4-09-16
|
||||
|
||||
南京的面孔是怎样的?南京人的骨子里,隐藏着一种怎样的特殊精神?近日,在央视热播的大型纪录片《百年南京》再现了南京自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沧桑历史,带领观众探访了南京追寻现代化之路的文明印记。 瞬间放大: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1896年,英国伦敦波特兰大街四十九号,正在踱步的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参赞马格里,收到清廷头号通缉犯孙中山已抵达英国的密报。短暂犹豫后,马格里决定抓捕孙中山。 “我在星期天被绑架到中国公使馆,将要被偷偷运回中国处死。请尽快营救我。清公使馆已备好船只送我回国。请救我!”孙中山买通了打扫卫生的英国仆人,将一封求救信送了出去。 第二天,这一事件出现在英国各大报纸的版面上,舆论哗然。在英国政府和舆论的压力下,马格里不得不放了孙中山。 “《百年南京》以瞬间放大的故事讲述方式,拉近历史与今天的距离,为观众讲述了一段百年城市传奇。”南京广播电视台台长周天江说。 李鸿章、马格里兴建兵工厂,端方选拔女学生出国留学,徐绍桢、苏良斌发动武装起义……影片中,一个个历史瞬间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这部纪录片表达了一种新的创作理念,即根据海量的史料信息,寻找历史中最关键的那个点,以蝴蝶扇动翅膀的微小变化,来推动历史的巨变。这就叫瞬间历史放大。”总撰稿蔡美慧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