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全:井下23年,足迹闪着光辉

作者何遐 蒋晓华  网站编辑bsd-8  责任编辑赵娜  来源中工网——《安徽工人日报》  日期2015-10-03

  “说不累,那是骗人的。不过,我现在身体还行,还能干得动。”4月24日,他在井下工作了一天,刚刚上到地面,就被记者“逮”住。他就是在几百米矿井下工作了23年的琅琊山矿业总公司二工区打眼工、今年被评为全国劳模的李国全。

  一串串数字,一步步闪光足迹

   1992年,李国全进矿参加工作,扛起大电钻,成为一名井下打眼工。

   打眼是井下采掘生产的第一个环节,采场作业时,粉尘、噪声是家常便饭;顶板、帮壁也会带来危及自身的安全隐患。面对艰苦的环境,李国全坚守工作岗位,任劳任怨,好学上进,逐渐成长为矿山不可缺少的生产骨干。

   2011年全年完成采矿量7850吨,天井、吊罐4个,掘进135.31米,折合工班955个,相当于4年作业量;2012年,李国全累计完成采掘量折合工班1020个,相当于3.96年作业量;2013年,累计完成采掘量折合工班1043个,相当于4.06年作业量;2014年,累计完成采掘量折合工班866个,相当于3.5年作业量。23年来他干了近65年的工作量。在二工区,哪里最艰苦、作业条件最差,李国全就工作在哪里。

   李国全不仅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注重从工区生产的大局出发,为工区辅助人员和下道工序创造有利条件,以确保工区整个生产环节有序顺畅。为了加快采出矿进程,李国全还打破工种和岗位的界限,主动承担出矿工作。在完成采出矿任务的同时,还义务开展文明生产,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李国全在生产上,还牢固树立成本意识,节约火工材料的领取和使用,并从工艺上潜心摸索,最大限度地控制生产材料的消耗和费用。

  安全工作,从敲帮问顶开始

   “在井下工作,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安全,所以每天作业前检查照明、敲帮问顶是必须的。”李国全在每天工作前,都会拿着一根五六米长的铅杆,敲打岩石顶,把松动的石块捣下来。

   作为二工区的生产骨干,李国全深知安全责任重大。因此,在井下作业中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每天下井前,穿戴好劳保用品;进入采场时,先检查照明,再敲帮问顶,确保安全后,才开始打眼作业。坚决做到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绝不以安全为代价换取生产指标的完成。

   在铜鑫公司开展的“百日安全无事故”竞赛活动、工区开展的安全生产“党员身边无事故”活动中,李国全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自己杜绝“三违”,而且带领身边的工友杜绝“三违”。李国全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已经做到对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烂熟于胸,他还耐心地把这些安全法规在生产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班组其他成员,让大家共同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养。23年来,李国全和他的工友从未发生一起工伤事故。

  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效率

   为高效率地完成工区下达的作业任务,李国全注重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一方面,他注意对设备的养护和维修,确保生产不因设备“卡壳”而中断;另一方面,他结合生产实践,潜心摸索,虚心向技术人员学习和请教,解决如何提高爆破效率、如何降低大块率、如何提高光面质量等技术问题,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2011年6月,在完成-285M至-245M的板台天井施工和-325M至-365M的主井延伸工程的吊罐施工工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安全技术要求高,二工区安排李国全承担重任。李国全调节生产环节,采用“推磨”工作法,人员休息、设备不休息,四班连轴转。在施工过程中,李国全克服岩石结构破碎、井筒泥水大、半井筒作业、安全难把握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按质按量、安全无事故完成任务,为工区生产环节的安排与衔接,做出了突出了贡献,得到了工区的好评和同行的赞许。

   李国全不仅技术过硬,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也堪称上乘,在井下采矿时,不论是刷帮还是降顶,还是光面控制顶板,都十分讲究质量。打眼按照规范操作,眼位排置合理,爆破后大块极少。他掘进讲究规格和效率,并努力为下一道工序创造条件。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