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平谷区让黑水湾变成“金水湾”

作者平谷区委宣传部  网站编辑sxs9  来源前线网  日期2019-05-18

  “持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坚持植树护绿,治理环境;坚持守住矿山,杜绝盗采……”5月16日,平谷区金海湖镇黑水湾村大金山脚下,黑水湾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集体盟誓,永不盗采金山金矿,以实际行动保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金水湾”。铿锵有力的誓词,响彻山谷。平谷区四套班子领导、各乡镇(街道)委办局主要负责人、各行政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等数百人,共同见证。

  当天,平谷区在金海湖镇黑水湾村启动“金水湾”生态周活动。启动仪式分为“新生活、新梦想;新政策、新发展;新使命、新要求”三版块进行。区领导为“金水湾生态教育基地”揭牌,为村民代表授带,为“金水湾”生态养护队授旗。金海湖淘金文化习俗正式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带有地域符号的文旅资源。黑水湾村与中关村创新战略联盟签订帮扶战略协议,整体规划、打包利用生态资源,计划开发文旅项目,让群众从大金山的绿水青山中淘出新的金山银山,党群、干群齐心协力把黑水湾村打造成惠民、富民、乐民的“金水湾”。

  平谷区金海湖镇黑水湾村北的“大金山”,金矿资源丰富,有1000多年的采金历史,采金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按照国家规定,2004年全面禁止开采。大金山脚下的黑水湾村,位于平谷东北部,距平谷城区17公里,明永乐二年(1404)筑营城,因附近河水浑浊,称黑水湾寨,后定名黑水湾村,是平谷地界远近闻名的以采金为主的“采金村”,高峰时期全村1800多村民里90%以上的人从事与采金相关的活动。

  2004年,国家禁采后,受利益驱使,时有盗采行为发生,并一度衍生为产业链。盗采引发的人身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同时造成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等自然资源破坏。2016年“5.14”黑水湾矿区盗采矿难造成6死1伤的惨剧,平谷区委区政府痛定思痛,全面向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宣战。

  2017年1月16日,平谷区在盗采多发区金海湖镇果断启动“安全生产、安全稳定,打击破坏生态行为、打击违法犯罪”即“双安双打”专项行动。并在金海湖镇成立了“双安双打”专项工作指挥部,区政府赋予乡镇“吹哨”权,首创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公安、国土、水务等16个区级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指挥部成员单位执法人员下沉到乡镇。通过“吹哨”,乡镇行驶联合执法召集权,各相关执法部门及时响应,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执法现场,根据现场情形分析问题、分解责任、确定执法时序,及时有效执法,做到“事不完,人不走”,破解了基层管理难题。平谷区把这种机制形象的成为“乡镇吹哨、部门报到”。

  平谷区“双安双打”专项行动自2017年1月6日在金海湖镇试点启动,并被列入“扫黑除恶”专项行动重点督办事项,两年以来,先后行政立案17起,刑拘10名犯罪嫌疑人,起到了打伞、治乱、遏制乱象、遏制违法犯罪的成效,肆虐多年的挖金、挖山、挖河“三挖”行为得到彻底根除。大金山盗采现象已经绝迹,通过实施百万亩造林等举措,镇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已经发现狍子、狐狸、狼等野生动物踪迹,金海湖水质20年来首次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

  在区、镇、村不断深入开展基层治理和宣传引导下,黑水湾村民逐步认识到盗采盗挖、破坏生态的弊端和不可持续性。在各级党组织的凝聚下,大家不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实现了从挖山破坏生态到护山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的转变,村民积极参加护林队,投身百万亩造林工程,积极为开发生态旅游建言献策。“我们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黑水湾打造成为‘金水湾’,用勤劳的双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把祖辈留给我们的金山守住、守好、建好,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好。”黑水湾村党支部书记贺庆泽说。

  启动仪式上,平谷区农业农村局通报了人居环境整治排名情况,宣布了村务中心建设试点建设计划。区园林绿化局宣布了平原造林与“生态桥”治理工程联动政策,鼓励自觉造林政策及平原造林生态单元建设计划。区应急管理局宣布了“五防一访(防火、防汛、防险、防灾、防疫、信访)”“三绑定(与属地、责任、资金绑定)”政策。区卫生健康委宣布了“医养联动”试点建设计划,即建设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事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服务网络。

  即日起至5月22日,为金海湖“生态周”,5月份为生态月,生态教育基地对外开放。下一步,将结合平谷区2035版分区规划,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让村民享受生态红利,实现生态富民,让黑水湾成为“金水湾”,打造京东“黄金文化谷”、“休闲生态谷”。

  在两年多的治理、认识、反思、展望中,黑水湾村的人和事都发生着悄然变化:

  贺庆泽:守着金山,望着黑水,我总想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村支书:贺庆泽

  “守着金山,望着黑水,我总想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大金山脚下,满地的碎石料,在阳光的折射下,闪着点点金光。黑水湾村党支部书记贺庆泽时不时拿起一块,放下,再拿起一块,再放下。“本是金山,却让人家破人亡。本是财富,却让人不懂得珍惜。只顾眼前利,不为后代想,这样的事做不得。”

  黑水湾村,拥有丰富的金矿资源,背靠大金山。2004年国家禁止个人开采金矿之前,村民世世代代靠采金为生。“我18岁就上山采金,这大金山的每个洞口我都熟悉,每个洞口掏出黄金的同时,也埋下了数不清的血与泪。”贺庆泽说。

  2001年,专注于金矿生意的贺庆泽,被选为了黑水湾村村主任。他当时不想干,认为劳心费力,也没想到村民会选取他。家里人给他做工作“干吧,好好建设咱们村,都21世纪了,还吃不是水,供不上电,没有一条好路,多少年也出不来一个大学生。全村老少的眼睛都盯着大金山,金山没有挖光了那天吗?”

  贺庆泽心里久久不得平静,他选择接过了担子。通自来水、修拦河坝、装电表、修水泥路、种树……村民感受着生活的变化,对这位村干部也越来越认可。

  2004年,国家正式关闭金矿,贺庆泽第一个响应号召,停采下山。“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遵守,我挨家挨户给做工作,大多数村民是支持的。我们每天派人看山,设卡拦截,但是仍有一小撮人为了谋取私利,盗挖盗采。15年了,发生过多次事故,村里人真是即恨又痛。”

  2016年,黑水湾“5.14”矿难“六死一伤”的惨剧让人记忆犹新,也彻底敲响了盗挖盗采人的警钟。村里因为多年开采金矿,荒废了果树种植,山被掏空了,地表植被被破坏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这些年,村子里的采金职业病也愈加显现,尘肺病、风湿……还有过去捞金后不懂得珍惜的酒精依赖症患者。

  “家破人亡,对于一些采金人来说,一点都不过分。”贺庆泽说。“金山银山也买不到绿水青山。”2017年以来,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党员代表会及村民会议,支持区里镇里的“双安双打”工作,要求大家坚决杜绝私挖盗采,每天大喇叭广播警示,加强护林员巡查,多举措保护家园。同时积极参与百万亩造林工程,流转土地约2000亩,栽种生态林修复环境。

  这两年,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金山上的植被渐渐恢复,大片的爬山虎、荆条枝爬满坡,春天里的野杜鹃成为了地区一景。还常有袍子、狼等野生动物出现。村民们有的种植果树,有的外出务工,再不见酒场、牌场,文艺队秧歌的锣鼓声常常响动每家每户。

  村里人总说,黑水湾的名字不好听,如今日子越来越好,再不见穷山恶水,守着金山,叫“金水湾”多好。“通过这些年生态环境的修复,村民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很多有实力的企业有意投资矿区的文旅项目。采金过去对村民来说,是利益。今天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文化。我们要努力把金山文化保护下去,一步步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让黑水湾真正变成‘金水湾’。”贺庆泽说。

  南山的一棵500年的老槐树,郁郁葱葱。“九几年的一天,我路过这棵老树,手腕粗的根脉裸露着,还有人锯下部分树根去给挖金人做饭用。我心疼的很,自己找来水泥、沙土,把树根埋上,盖好。”贺庆泽说。如今,这颗老树仿佛一名卫士,守护着黑水湾。

  关宗友:70岁采金老把头再上岗


老艺人:关宗友

  “2004年,国家关闭了金矿,那年我花三年打的采金巷道,眼看就要有收获了,赔了不少钱。国家有法律法规,咱就得遵守,发了工人工钱,我再也没过去了这座大金山。”黑水湾淘金文化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代表人关宗友,回忆着过往的采金生涯,有讲不完的故事。

  关宗友,今年70岁,是黑水湾村德高望重的采金老把头。2004年以前,老关的采金队,走南闯北,采金手艺不仅名扬黑水湾的大金山,在内蒙古、吉林、密云、滦平等金矿区,也享有声誉。

  “重信义,讲规矩,眼光好,手艺巧。民间采金‘专家’。”村民们这样评价老关。

  关宗友的金矿队,有30多名工人,祖辈采金,一身手艺全靠多年积累,熟悉大金山的环境,掌握古法炼金技艺。“行话说,穷金山,富煤矿。采金人挣钱没想象的那么容易,每个人都在赌命。”老关说。

  在关宗友的记忆里,黑水湾的大金山,在2004年以前,就是个小社会。山下村民2000多人,山上挖金却有3000多人。每个人的脑子里就一个字“钱”。开山洞,打巷道,大金山几乎看不到植被,遍地都是碎石。

  “采金需要开山,开山需要炸药。别的村每天是鸟语花香,我们村每天是巨雷声伴随着‘沙尘暴’。”对比今天黑水湾的人居环境,老关感叹的说道。“那会儿没有人考虑过将来,每天都在想赶紧挖到金子,山上的树都被砍掉做了巷道里的采金工具。”

  2001年,老关看好了一条巷道,投资了几十万,准备“标准化”作业,在大金山矿区第一个铺上了轨道,打了三年零产出,2004年,眼看就打到了“金线”,国家的一张禁令,结束了他的采金生涯。

  “哪怕再给我一个月,我这钱可就挣海了。”关宗友说。

  村民都说,关宗友是个聪明人。在其他人都在专心采金的岁月里,关宗友都是“两条腿走路”。1992年,他开始承包土地,发展核桃、栗子等果品。用他的话说,“金山总有挖空的那一天,不能一棵树吊死啊。”

  2004年,“金盆洗手”的关宗友,响应国家政策,专心种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入虽远不及过去,但心里坦荡。用他的话,“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的赌命了。”

  常年在全国“指导”的老关,爱出去走走。90年代,就去过石花洞、九龙宫等景点旅游。如今进入养老阶段的他走过的地方更多了。每到一座山,都会细细看看。每到一处景点,都会联想自己的家乡。“金矿关了,不能就这样废弃了,里面有那么多的采金故事,采金手艺,为啥不变成景点呢?”这成为老关心里一直的寄托。

  2018年,国家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69岁的关宗友感到岁月的更迭,毅然决然支持了村里的造林工程。“我这回真是算退休了,孙子准备上研究生了,以后我的精力就是继续好好培养他念书,有文化。”

  不久前,村里传出打造“金水湾生态教育基地”的消息,要更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还黑水湾绿水青山。村书记贺庆泽找到关宗友,准备授予他“黑水湾淘金文化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代表”称号,今后村里将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开发大金山文化,形成生态产业,带动村民转型致富。

  “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盼着我们黑水湾的山更美,水更清,天更蓝,盼着景区建成的那一天早点到来。如果需要我,我可以作为一名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讲讲过去的故事,展示民间的采金手艺。70岁了,我又可以上岗了。”关宗友说。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 | 转发:

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检视初心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