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江遇上伏尔加

——我眼中的中俄文化交流

作者颜子涵  网站编辑巩琳萌  来源前线网  日期2013-07-05

  用普通的尺子不能测量类似:

  俄罗斯有她特殊的性格,

  你只能相信我们的俄罗斯。

  —俄罗斯现代著名诗人,丘特切夫

  当太阳从乌拉尔山脉升起,冷冷的阳光投射在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时,一个古老,复杂,神秘的国家慵懒地伸了伸她的腰身,开始了她新一天的旅程。在她的怀抱中,我们能听到伏尔加汩汩流水的叮咚作响,能听到风儿穿越白桦林的细声絮语,能闻到克瓦斯的阵阵清香,更会被她深厚的文化沉淀所倾倒折服。在华夏大地的北方就横卧着这头巨熊,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邻邦,连接着我们的不仅仅是黑龙江和绵延数千公里的边界线,更是有着几个世纪之久的深厚友谊和友好的合作关系。

  而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潮中,要增进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友好关系,除了经济,政治上的加深合作外,对双方的文化交流也必然会提出更多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将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勾画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报告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仅要自己做大,做强,自己文化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是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依据十八大提出的有关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扩大文化影响力,深入开展文化外交等要求,浅谈对中俄文化交流的心得和看法。

  总体上,做好中俄间的文化交流,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一是不搞文化沙文主义:不片面地全盘接受俄国文化,也不单纯地,机械地向俄罗斯输出我国文化。要秉承“兼容并包”的思想,在文化上奉行“平等互利原则”,正确理解本国和俄罗斯文化的精髓之处,取彼之长,补己之短,用己之长,补彼之短。其二是把俄罗斯对中国的文化认知与中国对自身的文化认知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尽最大限度的减少隔阂,形成顺畅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虽然现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加深,中俄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长远性的突破,但仍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俄对中文化认知浮于表面,我国传统文化信息输出过于碎片化。

  如今,一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被推广到世界各地。虽然,这些文化符号诸如成龙,姚明和孔子等为他国了解中国文化建造了一个个更加便捷的窗口。但是,这些片面的文化元素过于单薄,并不能支撑起全部的文化建构。信息的碎片化导致认知的不完整性,因此认知偏差有时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障碍。举个例子,俄罗斯人可能对北京、上海比较熟悉,但除了这两个城市,我国其他的文化古城,如西安、开封、洛阳等却知之甚少,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在对外文化宣传上的一定失误。

  二、中对俄文化总体认知存在较大的偏差: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社会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转型,导致俄罗斯经济一蹶不振,时至今日还没有恢复元气。经济上的落后必然会给人造成一种文化也落后的认知感觉。但这是错误的认知,虽然俄罗斯经济远远不如以前,但这却是由非常突然的政治变革所导致的,一时的经济衰退并不能抹煞掉俄罗斯长达一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有意思的是,这种认知在如今中国社会中,较普遍地存在于青壮年头脑中,经历过苏联那段动荡往事的老一辈人却没有这种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很可怕,两国之间未来的文化交流就是由我们这批人去主持,如果我们从心理上本能地讨厌俄罗斯文化,认为其只是一种过时的“土”文化,何谈中俄的文化互助互惠?

  三、中对俄缺乏宗教层面的认知:

  作为一个俄语学习者,我深知宗教在俄罗斯人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但由于我国国情和某些因素,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忽略掉这些。在俄罗斯有多种宗教,但占主体地位的是东正教,俄罗斯近70%的人口为东正教信徒。在俄罗斯生活过一年的我深知其重要性,俄罗斯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不止一座的教堂,每逢周末,去教堂礼拜的人络绎不绝。东正教教义所代表的一些普世价值已经深深融入到俄罗斯人民的血液之中,就连普京,为了更好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团结,在某些重大节日都要隆重地去拜访俄罗斯东正教的牧首,完成一系列的宗教仪式。而俄罗斯东正教的主要精神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忍受人世间的痛苦,经历人生的磨练,最后赢得救赎。信徒们深信弥赛亚(救世主)将会在俄罗斯降临,拯救人类的苦难。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俄罗斯民族文化中那种自古就有之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情怀。因此了解俄罗斯东正教对重新正确认知俄罗斯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中俄文化交流上热下冷,民间交流有待扩展丰富。

  近几年,中俄在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经常见诸于报端,像中国俄语年,俄罗斯中国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等等。笔者去年还有幸参加了莫斯科家庭北京民宿旅游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反响热烈,但都属于政府层面的交流。而属于文化交流底层架构的民间活动,相比之下却寂寞了许多。要实实在在地打好两国文化交流的基础,民间交往是不可或缺的。这取决于它的基础性和广泛性,民间交流较上层交流自由度,灵活度更大,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民间交流的热度提升会切实地营造两国文化交往的良好氛围,促进两国关系向更深更广发展。

  五、在文化交往中偏重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重视不够。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是一衣带水的关系。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与俄罗斯一脉相承,更好地发展与促进我国与独联体国家的文化交往也会间接地促进我们和俄罗斯的文化友好关系。我们不能有失偏颇地一味发展和俄罗斯的文化交流,忽视独联体国家。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中俄文化交流现阶段存在问题上的认识。但是如何解决问题,改善这些现象呢?我再提几点自己的建议:

  一、在现有基础上,正确解读我国文化经典,积极利用俄罗斯孔子学院和中国高校国际学院的平台,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积极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中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俄罗斯各地孔子学院的影响力,将我国文化发扬光大。

  二、努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各类文化产品质量,加大力度发掘传统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创造出更多的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以这些文化产品为载体向外扩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除此以外,还要按照十八大精神的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不断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

  三、在新闻报道中,注重报道俄罗斯宗教方面的重大新闻。民众通过了解东正教,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俄罗斯文化。

  四、大力发展和鼓励民间的中俄文化交流活动,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五、加强区域化合作,利用如上海合作组织等现有的框架和平台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中俄,中国与独联体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中,营造机遇。

  而作为未来充当两国间交流桥梁的我们以及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应该做到哪些呢?

  首先作为一名俄语从业者,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既要具备一名合格翻译人员的素质,又要在文化交际中起到一个再创造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把专业能力学精学透,二要广泛地涉猎有关俄罗斯的种种信息,了解其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为更好地传播俄罗斯文化和中国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从培养外语人才的角度说,我们要根据十八大的要求,用先进文化培养合格人才,积极为文化强国建设服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人的发展、人的文化素质提高入手,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品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精心培育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俄语学习者对于中俄文化交流的看法。希望能有那么一天,我们能看到长江与伏尔加河并流的那一刻,那一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绵延不绝的滚滚流水,更是两国人民文化交融激起的朵朵晶莹的浪花!

   作者简介:

  姓名:颜子涵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9年7月5日

  籍贯:黑龙江

  所在学院:外国语学院

  年级:研一

  专业:俄语系

  研究方向:区域学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