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弱小。6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在60年之内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980多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
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进入新的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到2008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6万亿元,达到61317亿元,比1950年增长980多倍。国家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外汇储备增加近14000倍,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1952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39亿美元,到1978年,也只增加到1.67亿美元。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外汇储备逐步由短缺走向富裕,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946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商品服务由短缺到充裕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上世纪90年代,短缺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要。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大为增强,长期困扰我国的商品短缺问题逐渐成为历史。
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粮、棉、油、糖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巨大进步。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缓慢增长到30477万吨,人均产量增加到319公斤。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1984年超过4亿吨,1996年超过5亿吨,2008年达到52871万吨,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倍,人均产量增长91%。
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而且还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
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资料,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21个大类所占份额名列世界前六位,15个大类名列前三,7个大类名列第一。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基本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服务业的需求,还在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良性互动中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第三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的深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120487亿元,比1952年实际增长84倍,年均增长8.3%。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所有制结构单一,分配绝对平均主义,城镇化水平很低,地区发展不协调。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向合理和优化。
产业结构基本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转变。
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到2008年,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28.2%下降为11.3%,第二产业由47.9%上升为48.6%,第三产业则由23.9%大幅上升至40.1%。
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
目前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轻、重工业关系逐步趋于协调,2008年,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28.9%和71.1%,重工业占比大幅上升。
城乡结构经历了以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比新中国成立初期上升了35.1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0.6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仅限于苏联和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规模极其有限,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而成为世界对外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量跃居世界第3位。
对外贸易在经历了1952年至1978年的低速徘徊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60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增长2266倍,年均增长14.2%,其中1979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17.4%。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9%。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3位。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在近乎空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1979年至2008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526亿美元,平均每年284亿美元,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198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2亿美元,2008年达到924亿美元,年均增长20.2%。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30%,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
2008年,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达到1130.1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以直接参与海外工程、劳务合作和技术合作为特点的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付诸实施,对外投资也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到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分别为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176亿美元、24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
人民生活由贫困迈向总体小康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到2000年总体上实现小康,并逐步向全面实现小康转变。 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78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8.5倍,年均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从无到有,上升到2008年的2.3%。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57年的58.4%下降到37.9%,农村居民家庭由1954年的68.6%下降到43.7%。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民人均消费1952年为80元,1978年为184元,2008年为81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提高了15倍,年均实际增长5.1%,比1978年提高8倍,年均实际增长7.6%。居民消费结构也改善明显。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在城镇地区逐步普及,汽车、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
城镇2008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891万人,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
在城镇,到2008年末,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1822万人、12400万人、13787万人和9254万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595万人。2008年,272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91.5%。
到2007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为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扶贫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
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为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科技和教育水平十分落后,全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足500人,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科技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成果举世瞩目,一些技术领域取得世界先进水平,文盲率大幅下降,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1.52%,科技投入稳步增加,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万人,是1991年的2倍。企业科技人员数量明显增长,已成为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的主体。目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对科技的重视和科技投入的增加使科技成果大量涌现。
文盲率由1964年的33.58%下降到2008年的6.67%,基础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结构不断改善。
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5%;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文盲率降至6.67%。2008年,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4546万人,比1980年增加2825万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程要求的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基础薄弱,水平低下,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经过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多层次、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7.8万个,比1949年增加75倍。卫生技术人员503万人,比1949年增加9.0倍。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75万张,比1949年增加45.9倍。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8张,远高于1949年0.15张的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