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勤福: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肖勤福  网站编辑李爱玲  来源《学习时报 》  日期2010-11-30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一个新提法,也是一个新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观上的新境界,规划了发展的新的路线图,对中国未来的科学发展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五年规划在本质上是对财力和资源配置的一个导向和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财力和资源更多更好地用于民生。新中国建立以后,基于当时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为特征,以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安全为目的的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始终以生产力发展和“物的生长”为财力和资源配置的重点,倡导“先生产后生活”,其影响日积月累,促成了今天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可持续发展难题。这个难题其实是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标准和发展模式等问题的集成。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然在系统反思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社会发展和“人的生长”为发展重点的新思路和新要求。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贯彻落实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论和动力论的高度统一。发展在现象形态上首先表现为物质财富和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的增长,这是任何发展必须追求的目标,但它绝非发展的目的;发展的目的在于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人自身的发展,物质财富和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的增长仅仅是达成这个目的的手段。发展不能目中无人,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发展的成果必须不断及时地转化为人的福利,为人民群众所共享。因此,“十二五”规划高度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仅如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来说,源于人民群众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积极性、创造性的真正发挥。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发展动力才有保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按照“投资于人”的发展模式来操作。投资于人是相对于投资于物的一个新的发展要求,就是要在继续注重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和经济发展投资的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把更多的财力和资源用于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社会事业和社会发展,主要是就业、收入、消费、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居住等方面,同时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大投入。为此,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预算支出上都要作出相应的切实调整。必须看到,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体两面的工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以民生标准来衡量和比较发展的实绩。“十二五”规划实际上确立了一个新的发展标准,就是民生改善指数或者说人文指标,它综合反映投资于人的状况和解决人的发展问题的成效。这个标准将长期流行的GDP追求,改变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追求;将致力于国强目标的现代化,改变为同时致力于国强和民富相统一的现代化;将以物质财富为中心的发展,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今后全国和各地的发展成绩、干部的工作业绩的考核,统统必须增加甚至突出民生标准。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着力于化解社会利益矛盾。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和风险,是收入与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利益矛盾的加剧。不解决这个问题,发展难以为继,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无从谈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命题,本身就包含了必须缓解和化解社会利益矛盾。因为,民生问题的形成,既有财力、资源、收入和财富等数量因素,也有与它们相关的结构因素。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以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帮助中低收入者提高生活水平为重点,这既是一个发展惠及全体人民的根本观点,又是一个扶弱助贫的基本立场,因而是一个与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相一致的工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努力解决党的社会代表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成功解决了社会代表性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现在党要在新时期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具体化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把党的建设、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等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件必须做好、须臾马虎不得的大事要事急事。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