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

  网站编辑李爱玲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日期2011-01-21
  2010年11月4日至5日,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与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承办的第七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武汉举行。论坛主题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来自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100多篇。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副局长俞可平、秘书长杨金海,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钢、副书记欧阳康、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子林等领导同志出席论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理论频道、《中国社会科学报》、《湖北日报》等新闻媒体对会议进行了采访报道。

  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同志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以“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题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复杂背景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穿透它、思考它;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在新世纪更深入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此次金融危机,在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危机中凸显的问题之余,也再一次确证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一种信心和认识。近一百多年来,尽管时代空前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潮,但是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世界思想界、理论界的中心和聚焦点。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是与人类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越是到了人类遇到困境和危机的时候,便越能引起理论界和社会的关注。

  衣俊卿同志强调,在当前情势下,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需要注意三个着力点。一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中央编译局承担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便旨在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二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视野。研究包括中国问题在内的任何问题都离不开国际视野。国际视野的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三是加强中国问题研究。无论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还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视野,最终落脚点都在于中国问题。在国际视野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探索中国改革发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子林、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钢也在开幕式中分别致辞,对与会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欢迎,对论坛提出期望。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除听取大会主题报告之外,还就“全球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金融危机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议题进行了分组研讨。

  现将与会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全球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此次危机尽管呈现与以往危机不同,主要表现为金融危机,但其深层次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正是逐利的私营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无限扩张生产与国家宏观调控缺失条件下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事实非但没有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而是再一次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唯一真理。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弥坚,就在于其对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乃至人的本质的准确把握。对当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解读,既需要我们透过马克思主义的“显微镜”作用看到其真正原因,更需要我们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作用看到它对社会主义发展未来的启示。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正是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不断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的结果。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仍然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二、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有学者指出,尽管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遭遇了巨大冲击,但也正是全球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倒逼机制,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变“危”为“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尽快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有学者认为,此次金融危机之所以波及中国,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已全面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因此必然会受到世界经济气候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步入资本主义的误区,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本质表现的公有制和宏观调控在应对危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得中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衰退的整体背景下迅速企稳回升,这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证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有力彰显。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揭示这场危机的深刻本质和根本原因,提出有效的规避和防范措施,建立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应对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展示了“中国模式”的魅力,但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内生力明显不足,国民经济竞争力不强。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是尚未完全形成统一认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缺乏中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文化观念支撑和价值动力。四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社会事业的滞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矛盾问题,等等。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模式需在几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是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是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机制保障;三是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四是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实现全社会成员共享“中国模式”的发展成果。

  三、全球金融危机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有学者指出,尽管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并没有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敌视和回避态度,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呈现出日益走出低潮的趋势,在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出现了“马克思热”。

  有学者提出,早在150年多前,马克思就已经准确预言了当今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出现及其后果,并为此预留了解救的药方。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市场经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如刺激内需,将宏观调控重点逐步转向虚拟经济领域,进行大规模国有化收购行动等,是对马克思的理论的验证和运用,是对只有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危机的理论判断的回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当代价值。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全球金融危机与国际安全、当代战争、市场经济的道德前提等问题进行了研讨,说明了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及战争危机的可能性,阐述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与道德缺失的关联问题。

  在论坛闭幕式上,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俞可平同志作重要发言,就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谈了四点看法。一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风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形成一种宽容的、宽松的氛围,不乱扣帽子。二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着眼点问题。他强调,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其着眼点就是我们当下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他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就是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蒂都是为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必备的条件。四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他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是要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核心则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上,要能够解释和指导现实;在理论上,要站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前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是掌握群众,深入人心,要贴近现实生活,深入浅出,解答普通群众的一些困惑。

  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杨金海同志、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同志分别作大会总结。杨金海同志指出,此次论坛成果丰硕,达成了五点共识。第一,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当今世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重要工具。第二,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观察、理解全球金融危机的科学理论。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之所以能够在这场危机中保持主动性,并为国际社会经济的复苏贡献力量的根本保证。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深化发展。第五,要坚持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他强调,本届论坛具有五大特点。一是主题鲜明。会议提交论文紧紧围绕主题展开。二是视野开阔。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三是参与广泛。与会代表分别来自高等院校、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部队系统,等等。四是新人辈出。本届论坛为10名45周岁以下同志颁发了“青年优秀论文奖”。五是气氛祥和。会议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与会专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同时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

  总之,本届论坛是中国理论界对当前中国及世界局势的有力回应,对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全球金融危机、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第七届马克思主义论坛完成了预期任务,达到了会议目的。

  (作者:杜志章,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