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历史使命开创辉煌未来的宣言书

作者丁国强  网站编辑sxs23  来源前线网——《前线》   日期2016-08-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大的思想力量、博大的历史智慧,发出了继续在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答卷的政治宣言,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历史视野的拓展,富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充满开创辉煌未来的坚定信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

  丰富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基

  中国共产党95年奋斗历程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用“三个深刻转变”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用三个“历史告诉我们”揭示了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苦难到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正是因为在历史考验和历史风险面前,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考验,什么样的困难,我们党总是能够从历史中的寻求借鉴、获得启示、汲取力量,打破了历史周期律,创造了崭新的历史。

  首先,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深刻把握历史规律。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不断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从容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大风大浪面前从不停息前进的步伐。这种迎难而上、自强不息、愈挫愈进的精神来自对历史经验教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从西方搬来的各种各样的尝试都失败了。从历史中探索,于失败中站立,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精神品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顾、总结、运用历史经验,将之转化为执政智慧,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反对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的有力武器。党在领导革命、建设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及时纠正一切“左”的、右的错误,正是由于能够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同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作斗争,使党及时回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道路上来。

  其次,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持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都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克服艰难险阻,结合不同的历史条件提出了不同的阶段性目标。这些阶段性目标是党的纲领宗旨在不同历史方位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化,既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也是历史与未来的贯通,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开拓前进的路标。党的理论的每一次创新,都伴随着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反思。只有像“黄昏才起飞的猫头鹰那样”反思历史,才能像“报晓的雄鸡”那样展望未来。我们党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结论,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这既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也是我们赢得光明未来的路径和保证。

  最后,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攸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并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政治信任不断巩固。党在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宝贵财富,尤其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我们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党的历史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就一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也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根本的政治问题。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体现了爱民情怀、人民立场和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一贯主张。

  宽阔的历史视野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尊重历史,才能拥有未来;以史为鉴,才能展望未来;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从历史长过程来审视和把握。从历史长过程看问题,才能做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审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将中国共产党95年奋斗所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放到5000年中华文明、500年社会主义运动、60多年新中国建设特别是3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来认识,从三个历史坐标入手,给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答案,得出了三个“深刻改变”、三个“伟大飞跃”、三个“新的蓬勃生机”的新论断,深刻揭示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

  一是从5000年中华文明史来看,历史文化的深厚积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深厚土壤和坚强根基。传统从历史中走来,并向未来敞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还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具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日日皆新、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今天,我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继承中创新,从继承中发展。中国梦是承接中华5000年文明史、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建立在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提出的,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

  二是从500年社会主义运动史来看,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根本的保证。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投入救亡图存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翻身解放拥有了坚强可靠的领导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发展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为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开辟了广阔道路。历史证明,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有了党的正确引领,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是从60多年新中国建设特别是3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来看,党领导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在艰苦探索中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关键在于坚持改革开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才会有出路。实践证明,赢得未来,须臾离不开改革创新。唯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蹄疾步稳地全面深化改革,决不能在等待观望中错失改革良机。

  神圣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前进之魂

  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之中,我们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机遇,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一论述既体现了历史思维,又体现了战略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战略思维本质上也是一种历史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是肩负起加强中国共产党自我治理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同志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历史表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这一原则反映了党的建设新成果、新经验,深化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全面从严治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肩负起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庄严承诺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政治本色、守住生命线的行动自觉。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确保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是肩负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责任和使命,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韧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就必须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兴利除弊、废旧立新,从根本上消除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机制。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进度,使各类改革措施不断向“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的目标靠拢。

  三是肩负起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使命。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外部环境考验下提高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世界潮流,习近平总书记从助力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站在人类道义和时代发展制高点上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凸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持续和平、普遍繁荣的高度统一性,超越了近代以来国强必霸的历史宿命。这既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把握,也是对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深刻洞察。

  (作者:丁国强,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金蕾蕾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