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家国泪,相对一沾巾”

——台湾抗日家族后人中秋叙忆

  网站编辑sxs9  来源新华社   日期2016-09-17

  新华社重庆9月15日电 “2013年,我第一次在台湾过中秋,见到了住在台南的堂哥,还与曾祖父的好友、雾峰林家的后人一起吃团圆饭。记忆里,那年中秋月,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更圆。”许沛说。

  笑容温柔的许沛,说话总是细声细气。身兼全国台联副会长、重庆市台联会长,让她忙碌奔走两岸。中秋前夕,许沛放下紧张进行的“两岸一家亲”晚会筹备工作,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讲述了许家跨越两岸的动人故事。

  台湾诗人许南英的抗日悲歌

  许沛的曾祖父是许南英,清代台湾33位科举进士之一。清政府甲午兵败,1895年春签订耻辱的《马关条约》,被迫将台湾割让日本。作为有着强烈民族情怀的知识分子,许南英决然从戎,组织家丁乡勇奋勇抵抗进占台湾的日军。

  其时,许南英率兵屯守台南,与刘永福、丘逢甲等人共举抗日大旗。基隆告急之时,他率兵驰援,行至阿里关即传来台北失守的噩耗,只得回防台南。虽顽强抵抗,但失去支援的台南最终沦陷。在沦陷前一天,许南英在村民帮助下,悲愤内渡福建。

  “因为不想做日本顺民,曾祖父决定回大陆继续抗争。离台之前,他将全部家产作为军饷散发给了部下,这种情义之举至今仍被台湾乡亲广为称颂。”许沛说。

  1895年冬,寓居揭阳的许南英与来访的台湾友人抱头痛哭,写下诗句:“酒热人先醉,灯寒我已贫。沧桑家国泪,相对一沾巾。”次年秋,他又写下《丙申九月初三日有感(去年此日日人登台南)》,诗曰:“凉秋又是月初三,往事回思只自惭;汉代衣冠遗族恨,顺昌旗帜老生谈。血枯魂化伤春鸟,茧破丝缠未死蚕;今日飘零游绝国,海天东望哭台南。”

  日军侵占台南的日期与中秋节相隔不过半月。从此,许南英远望故土的每一年中秋,总是充满悲愤与离愁。离台21年后,许南英客死南洋,时年63岁。离世那年中秋,他留下“一丸冷月过中秋”的诗句。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南英、丘逢甲、施士洁并称清末台湾三大诗人。上世纪30年代,许南英的诗作由四子许赞堃整理刊印,题为《窥园留草》。

  窥园是台南许家祖宅,诗集序云:“建学舍数楹,舍后空地数亩,任草木自然滋长,名为窥园,取董子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的意思。”窥园在日本殖民台湾时期,被以修建道路为名拆除殆尽。

  所幸,如今的台南孔庙附近,仍保留着许家的惜字亭;在赤崁楼里,仍供奉着这位抗日义士的雕像。“我每次去台湾,有机会都会去那里拜谒。”许沛说,“曾祖父一生都在赤诚报国,值得世人铭记。”

  新文学运动先驱许地山的抗日战歌

  许南英共有六子两女,长子许赞书曾任厦门同盟会会长;次子许赞元参加了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三子许赞牂即许沛的祖父,参加了北伐战争;四子许赞堃又名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写作了大量抗日文学作品。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史料记载,“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四处奔走,帮助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次年3月,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等45人一同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1年8月,许地山因积劳成疾,在香港与世长辞,年仅47岁。当年,香港大学师生、燕京大学旅港同学、北京大学同学会、保卫中国大同盟、中国文化协进会、新闻记者公会以及香港、广州的群众近千人参加祭仪。全港文化界组织的追悼大会上,宋庆龄先生送来了花圈。

  “越逃,灾难越发随在后头;若回转去,站住了。什么东西都可以抵挡得住!”这是许地山去世前半年发表的抗战小说《铁鱼的鳃》里主人公的怒号。

  “四叔公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世人,只要坚定信念,抗战必将最终取得胜利。”许沛说,这是许家人的执著坚守,也是一个抗日家族深埋骨血的民族心和爱国情。



[1] [2] 下一页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