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冲刺

作者张春海  网站编辑sxs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期2016-10-2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直是万众关注的热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2016年是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开局之年。经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40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国民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完成全年经济目标奠定了较好基础。放眼全国,各项事业正在焕发出新气象、新活力,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冲刺。

  保持清醒 防范风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将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是进一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任务。

  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必须对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有清醒的认识,需要清除各种“拦路虎”、敢啃“硬骨头”。

  实现发展,在抓住各种有利机遇的同时也要应对各种困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仍然存在,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存在一定差距等问题仍有待改善,人口老龄化加速、消除贫困任务艰巨,这些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应对的方面。

  “十三五”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需要防范各种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能面对的风险包括:经济失速与失业率上升过快的风险、金融过快膨胀与外部冲击风险、机制不完善导致分配差距再次拉大等风险。

  理念先导 把握重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中居于首位的目标,被比作“四个全面”的“龙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以科学的理念为先导,把握重点,抓住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发展的航船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彼岸破浪前行。我们党主动把握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成效显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全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国家文化软实力稳步增强;扶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数千万贫困人口摘掉了“穷帽子”;民生改善,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美丽中国建设不断提速。

  令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怀远印象深刻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反腐与党风建设带动了社会风气建设。此外,在社会公用事业方面,医疗、农村教育、有线电视、网络等亮点频现,促进了民生的改善。

  补齐短板 消除贫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些话语质朴诚挚而掷地有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标志性的指标就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16年10月,在第三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设立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对扶贫开发作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树立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对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10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到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扶贫机制创新迈出重大步伐,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基本权利的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目前反贫困是其核心任务之一,张平如此告诉记者。未来5年中国和谐发展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要务就是消除贫困,积极按照现行标准实现农村人口全部脱贫。

  地处边远,莽莽群山、迢迢长路,并不能阻挡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在云南和四川等地的多个村庄,记者发现,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当地干部与贫困户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子”的形式开展结对帮扶。在数据库中可以实时查询、动态监测各贫困户的脱贫情况。这仅是扶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深化改革 制度保障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冲刺,以坚定的决心、无畏的勇气和实际行动阔步向前,还需要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以释放活力,加强制度建设来提供保障。

  张平等人认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通过体制建设来作为保证,从根本上建立一个自主决策、风险分散、有序竞争、普遍分享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建设,要有制度保障,特别是在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等领域。制度建设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从具体制度中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珏民如此表示。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沈壮海称,“全面小康”的内涵丰富,但其中一个基本方面就是文化的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容的建设与创新是根本。推进文化内容的建设与创新,则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文化内容建设与创新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内容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不可剥离,两者之间最根本的融合点即人的文化创造活力。把握住这一点,文化体制改革才能“有的放矢”,文化内容创新才有主体依据。



[1] [2] 下一页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