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永远的长征路

作者刘兆林  网站编辑sxs23  来源求是  日期2016-11-20

  由于与新中国同龄的关系,一提起长征,我便不由自主被撩起一股深沉的激动,似一脉血缘亲情浑身弥漫。82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八万多中央红军,为突破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血染江河,进行了伟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走出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长征路上的一条标语——共和国从这里走来,让我感觉到了与长征红军的血缘关系:当年小小瑞金的中华苏维埃政府,还不如现今一个乡镇政府气派,却由此走出了壮丽辉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真可谓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我崇拜长征。忘不了49年前,我曾和一群同学,身背行囊,日行百里,学红军徒步走自己的长征路。雪山草地都走过,从老家黑龙江一直走进北京城,累得一塌糊涂,心却丝毫不累。一切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办,行走不踩农民庄稼,食宿要交粮票伙食费,吃了一碗细粮病号饭,还要多交一点粮钱。走时不管多忙,都给房东挑水扫院子,还要留下自带油印机刻制的传单。

  也忘不了,10年前与一群文友重走长征路的情景。贵州梵净山是红军长征路过的一座山。我们过此山那天,当地政府为每人安排了一个以往只在电影里见过的滑竿。此时却让我们也坐它来翻红军走过的山,使不得啊!但陪同者担心我们的身体,执意让大家非坐不可,冲着那份“体谅”,我们便都顺从了。唯独陈忠实先生没坐,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步行,那坚毅的神情、执著的态度,令我至今难忘。

  不久前,我又重走了一回长征路,亲眼看见了海拔四千多米终年积雪不化的夹金山。当年,从南方跋涉而来的红军们,没有棉衣御寒,饥寒交迫,常常走着走着就有战士倒在雪山上,再也爬不起来。有一个被雪埋住快要冻僵的小战士,为了让后边的战友发现他,把身上唯一一块银元夹在党证中,紧紧攥住,举向天空。是那红红的党证,让路过的战友收到了他最后的党费。党证上的名字是:刘志海。而那只攥着党证的手却怎么也掰不开了,化作了一只永远的拳头!翻过大雪山,队伍又走进海拔三千多米的阿坝若尔盖大草地。那里时常六月落雪,八月大雪盖地,红军绕来绕去走了三次。有一次,有人从望远镜里发现,远方一支七八百人的队伍已经走出沼泽,爬上草地边缘的山坡了,谁知,躺下一歇息,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我看见了若尔盖大沼泽边上屹立着一座雕像:半截身躯的一位红军战士,只手高擎七根火柴。这个即将没顶的战士把仅存的七颗火种留给了战友。小说《七根火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离雕像不远,有一小片被寂寞微风抚摸着的孤独柳林。当年跋涉至此皮带都已吃光的几个战士,弄了几条小鱼,勉强烧成一铁瓢鱼汤喝了,每个人折根柳枝拄着,继续跋涉,还是陆续倒在了沼泽里。最后一个战士,手拄柳棍支撑了好大一阵儿,最终也倒下了。插在泥沼的柳棍却发芽长叶了,长成如今那片终年与长风为伴的柳林。

  告别了守望茫茫草地的柳林,我们来到新建在大山中的红军烈士墓园:漫山遍野的烈士墓碑和长长的烈士名录,似千千万万朵怒放的鲜花,永不凋零;又像红军将士在高歌,那千重山、万道壑也一起和着铿锵的旋律:红军万岁!长征万岁!新中国万岁!

  (作者:辽宁省作家协会原主席)

  责任编辑:孙煜华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