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阅读季:数字“悦读”书香伴你行

--对新时代青年阅读方式习惯的调查

  网站编辑sxs21  来源前线网  日期2019-04-19



  前线网讯 (前线网记者摄影报道)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近日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4.32亿,人均数字阅读量达12.4本。未来随着媒体融合向端微(客户端、微信微博微视频)一体延伸、数字阅读发展,5G将开启“屏民阅读”全场景、沉浸式数字阅读新体验,人们会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呢?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4月19日上午2019北京书市以“壮丽七十载书香满京城”为主题在朝阳公园拉开帷幕,现场开设五大展区600余个展位,吸引京城各地众多读者来此共享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带来的愉悦和收获。记者向浏览参观书市的部分青年、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实地采访和预先微调查显示,数字时代“悦读”成为青年工作生活中的新风尚,他们更憧憬尝试5G带来“无处不在的”“悦读”新体验。



  一、数字阅读串起碎片化时间

  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的出现,正深刻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不仅给其带来“微阅读”“浅阅读”“碎阅读”“快阅读”“跳跃读”“视觉读”等生活娱乐,也提供随时随地、方便快捷、浏览观赏的崭新体验。被访青年多数表示,碎片化时间主要花在了浏览新闻、社交、读书和观看视频上,这标志着国民阅读内容向娱乐化发展。放眼望去,公共场合随处可见的是埋头族、低头族看手机、刷屏幕,电子阅读已敲开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大门,在人来人往的地铁、公交车上,在乐声悠扬的广场,在漫步公园小路和静坐等待时,几乎看不见手捧纸质书籍阅读的人群,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普遍现象,青年群体也不例外。

  随着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经典读物越来越完善,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也大大扩展了阅读的内容来源,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尝试数字阅读带来的休闲娱乐,通过移动终端在数据库中检索专业文章,在网络文学网站上追看各类小说。“现在乘地铁时,我是机不离手、手不离机、眼不离屏,在手机图书馆里进行数字阅读成为习惯。”某企业职工小左说。的确,我们通过采访也发现很多人习惯使用智能手机或电子阅读器,利用等待的间隙、坐地铁的时候、睡觉前的休憩等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移动终端或者电子书养成等则读新闻、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的习惯。

  数字阅读串起了当代青年碎片化阅读时间,不再局限于公共图书馆这一公共“书库”。电子书具有携带方便、指尖阅读、价格便宜等优点,备受青年青睐。在接受采访对象中,青年普遍反映会在饭前、排队、地铁上、起床后等短暂的碎片时间打开手机或Kindle等电子书阅读器,进行轻松减压的快餐式阅读或针对性更强的功能性阅读,阅读的类型有学术专著、《红楼梦》等经典文学和《明朝那些事》等优质网络文学等。“新媒体既能提供多样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能通过云阅读,提供学之不尽的文学作品。提供阅读服务的‘云端’就如同一所‘图书馆’,手机应用软件则像一把开门的‘钥匙’,让阅读者随时随地都能畅游书海。”一位机关青年说。

  采访显示,尽管图书馆不再是青年阅读的唯一阵地,但数字阅读并未完全取代青年在图书馆阅读纸质图书的主导地位,仍有大部分人在享受数字阅读带来的浓郁书香的同时,也在坚守传统阅读习惯的书香在大学校园、公共图书馆飘溢。某街道工作人员汪先生就表示“虽然现在身边很多人开始脱离纸质阅读,更倾向于电子阅读,但我依然一有空就去泡图书馆,总感觉一页一页地翻书,才是阅读的本来样子。”


  接受采访的山东青年尹德新也说:“我坚持读纸质图书,主要通过亚马逊和京东商城网上购买当代小说、历史和哲学类等打折书,偶尔去北大书店购买特殊有收藏价值版本书籍。”

  二、“悦读”互动交流共分享

  书籍像深邃的大海,翻滚着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书籍像肥沃的土地,蕴藏着文化的辉煌和厚重。古人读书,先燃香,再沐手,后拜读,这可能是“书香”的初衷。在倡导数字阅读的移动新媒体时代,学习与读书、交流与分享已经成为每个人的自身需求和习惯自觉,且读且思,且思且行,践行网络开放、知识共享的互联网原则,阅读再不局限于私人空间、私人笔记、自我理解,而更注重相互之间即时互动、交流分享、休闲娱乐,使人们看书、阅读不仅为了获得知识、开阔视野,还要寻找与他人共同分享“悦读”的快乐。


  我国古代就有诗文唱和、以文会友,出现了诸多知名的文学评论家。这些都是阅读并分享的典型案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曾提到这样一件事:“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物质匮乏的年代,朋友之间用借书的方式共同分享知识。而数字阅读时代,社交分享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群体性、公开性特点,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每当我阅读好的文章就足不出户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发到同学群里,在‘微信读书’等平台上发起读书倡议,与好友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小李说。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除了读书小组等传统的阅读交流方式外,不少青年喜欢去豆瓣、知乎等知识分享网站和论坛进行互动交流,还喜欢就部分作品或文章在朋友圈转发并发表评论以及撰写读后感发布在自媒体上。通过知识分享,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读友”形成“读书群”“打卡群”,互相荐书、监督读书,分享交流心得体会。

  三、阅读不停,思考不止

  数字阅读具有便捷性、即时性特点,但其本身也存在跳跃性、随意性、碎片化等“浅阅读”“快阅读”的问题,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厚度,如碎片化阅读带来的走马观花式浅阅读最为明显。数字阅读时代,阅读内容呈爆发式增长,但文本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内容不全面,有的观点不正确,甚至有时查不到真正来源。当下主流的阅读app往往都会通过阅读历史来进行个性化推荐,这会限制读者浏览内容。另外,碎片化阅读的材料很多都只告诉我们结论,或者包含简单的论述过程,但是大部分都无法追根溯源,完整地讲清楚一个问题。当人们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结论时,自然也就失去了好奇、主动去探索为什么的“习惯”。


  无论是传统阅读还是数字阅读,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并不是阅读载体,而贵在坚持多种数字阅读方式与传统深阅读相结合,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在微调查中,多数青年表示他们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并且采取了应对措施。北京师范大学小李同学认为,“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分类:对于思想性一般,主要起到放松娱乐作用的内容,采用浏览阅读或浅阅读方法;对于学术专著、严肃文学或者逻辑较为严密的网络文学,如科幻类、历史类内容等,会进行深阅读”。“阅读的本质,实为文化底蕴的积累,只有细读、深读、精读,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获,才能启迪心灵、开阔视野。”北京师范大学展同学认为“读书有两种读法,有求甚解的读,不求甚解的读,陶渊明说读书要不求甚解,在我看来,不同的书读法不同。譬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经典著作,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彷佛永远读不完;而有的书比如通识类的书籍我会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在脑海中过一遍,建一个框架,再去慢慢填充”。

  阅读可以扩充知识,也可以引发思考。真正引起思考的内容,往往更需要“深阅读”。在此次被微调查对象中,《红楼梦》《追风筝的人》《三体》等作品,历史类和科幻类作品被提及次数最多。这些作品,无独有偶,都是可以引起阅读思考的。

  需要强调的是,“浅阅读”并非“肤浅的阅读”。正如北京工业大学王同学所言,其价值更多的在于,“读书要有‘连续性’,要有意识地把读书转化为一种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也能让自己的头脑保持随时可以沉浸阅读的状态”。

  4月12日至14日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5G、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精彩纷呈,阅读不仅仅局限在书本、手机、电脑等终端,未来各种终端阅读设备之间能无缝切换,智能手机、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都将成为阅读的载体,届时“一屏万卷”读书时代的来临。尤其是VR技术在数字阅读领域应用,将吸引更多青年进行互动交流、沉浸探究,亲临体验实物与文字结合的虚拟场景,加速推进用户走进“屏民阅读”新时代。

  “一个没有阅读书香的社会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文化家园”。虽然此次采访和微调查在准确性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数字阅读方式,具有“微阅读”“浅阅读”“碎阅读”等特点,给传统“深阅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全社会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齐心协力、顺势而为,将“微阅读”“浅阅读”“碎阅读”和“深阅读”相结合,克服数字阅读带来快餐化、消遣化、娱乐化、功利化倾向,就一定能让数字“悦读”焕发出像传统纸质阅读一样的青春魅力。

  书海浩瀚,学问无涯。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阅读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自觉行动。第24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全国多个城市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节、读书季、读书月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书香社会氛围,让国人尽情享受书香智慧中国的美好生活。




打印 | 转发:

创新培训方式 提升能力素

约谈交账 联席对账 联审算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