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
北京榜样(上篇)(时代楷模)

作者李春雷  网站编辑sxs3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日期2019-08-10

  



  

  北京,千年古都,历史璀璨,故宫庄严,长城巍峨;

  北京,国家心脏,政经重地,高楼鳞次,灯火辉煌。

  行走在“大北京”,感受她的繁华多元、雄美壮丽。但也不难察觉,构成北京“大而美”的,正是千千万万热情满怀、昂扬向上的普通人。他们,平凡又不平凡。

  他们中的表率,我们称之为“榜样”——北京榜样!

  今天,我们刊发报告文学《时代楷模北京榜样》,致敬“时代楷模”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文章分上下篇推出。

  ——编者

  爱在街巷

  殷金凤,原北京国棉三厂职工,2000年下岗,旋即竞选社区干部,担任呼家楼北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那一年,她37岁。

  呼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35栋居民楼和4个平房院,产权复杂,环境脏乱,没有物业,纠纷连连。

  上任前,不少人对殷金凤说:你也别犯难,几十年都这样,只要维持不出事就可以了。

  殷金凤并不认同。

  很快,她推出了“十必访”工作法:空巢老人必访、特困家庭必访、下岗失业人员必访、矛盾纠纷必访……

  一天,殷金凤到23号楼查看。

  魏大爷拉住她的手说:“可算把你盼来了!如今山区都能看电视,我们的电视却成了摆设。”

  原来,楼周围没有电线杆,重新架线花费大,所以长期没有信号线。

  殷金凤说:“您放心,我马上就办!”

  打电话联系有线电视公司。对方兜头一盆冷水:“这是赔钱工程,我们不干。”

  电话不行,上门申请,对方还是不答应。

  殷金凤没有放弃,连续拜访十几次。对方终于感动:“就冲您对居民的这份实心,我们赔钱也干了!”

  呼家楼南里的筒子楼,下水管道经常堵塞,污水四溢。殷金凤去找产权单位交涉。工厂效益欠佳,不愿改造。

  她每天早晨出发,带一个面包一瓶水,上门诉说。厂长拒不见面。她不灰心,在厂门口、办公室、停车场,四处堵截。最后,在厕所门口,把厂长堵住。

  厂长盯着殷金凤,又气又急又感叹地说:大姐啊,我算是真服你了!

  最终,工厂投资5万多元,对下水管道彻底改造。

  呼北社区有300多位“空巢老人”,他们的晚年生活需要特殊关照。

  经过一番策划,社区启动了“让爱敲门”行动,要求各位楼门长每天必须入户走访。

  一位老太太,老伴儿去世,孩子在国外,孤独无依,时常到居委会找殷金凤说话聊天。殷金凤呢,始终笑脸相迎,热情耐心。

  “您就把我当成亲闺女,有话儿尽管说。”殷金凤安慰老人。

  一天晚上,殷金凤接到老人电话:“金凤啊,我脚崴了,骨折了。”

  殷金凤赶紧把老人送到医院,张罗住院、签字;出院,亲自接回,安排护工。每天探望,无微不至。

  老人把殷金凤当成了至亲,经常对人说:“她就是俺闺女,是俺最大的依靠。”

  后来,老人竟然执意要把自己的两套房产留给殷金凤。殷金凤婉言拒绝:“大妈,我照顾您,是我的孝心,也是我的工作!”

  10多年来,殷金凤还多方筹资、历尽辛苦,对院内一个老旧自行车棚别出心裁地进行改造,建成300多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针对居民所需,引进各种服务。

  由于不收房租,各种服务项目均低于市场价10%。即使买一公斤鸡蛋,也比院外便宜1元左右。便民服务中心又变成了居民们的欢心乐园。

  ……

  2018年9月26日,“殷金凤工作室”揭牌成立。

  这是北京市首个以社区工作者命名的工作室。微智库、朋友圈、俱乐部、志愿者培训、网上社交互动等10项核心业务,既实用,又新潮。

  18个春秋,当年的破旧混乱大院,早已变成一个清新和谐的文明社区!

  在东城区夕照寺西里的深巷里,每天都能看到一位年过花甲的大妈,穿着制服,斜挎背包,满脸微笑。

  她,就是梁萍。

  2017年4月,梁萍主动报名,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小巷管家”。

  “巡、访、做、报、记、刷”,是岗位的“六字工作经”。她字字落实,毫不含糊。

  再看她手绘的小巷地图,不仅标明建筑物、垃圾桶、灭火器、树木、花箱、宠物取纸箱的准确位置,还有每栋楼的居民数、党员数,以及低保户、残疾人情况。

  看到垃圾,随手捡起;发现污垢,随即擦净;出现小广告,立马清理;居民有什么需求和意见,即刻记录,向街道反映。

  有人反映光污染。她录像、拍照、上报、追询。

  暴雨如注,地面水箅子堵塞。她把伞一扔,双手疏通。

  ……

  在北京,那些天天路过的小街小巷,在夜夜行走的胡同深处,到处是“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和“丰台劝导队”的身影。

  他们,普普通通,却又郁郁葱葱,宛若一株株滴青流翠的绿树,默默地呼吸着、摇曳着,酿造着一缕缕可爱的氧,消弭着一粒粒讨厌的尘……

  “彩虹探长”

  20世纪50年代,魏巍先生在报告文学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里,曾写道: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是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所以能够享受这平凡而又宝贵的幸福,那是因为有无数人在默默付出,在为我们守护这份幸福。

  比如我们的刑警,他们与钢枪铁盔相伴,与罪犯恶魔相争,出生入死,流血牺牲。在人们印象中,他们目光犀利,脸色冷峻,一身钢筋铁骨,缺少浪漫温情。

  然而,有一位铁血刑警,却获得了“彩虹探长”的名号。

  有照片为证:

  夏日,雨后初晴的傍晚,东天云层之上,显出一弯绚丽的彩虹。彩虹之下,绿树之前,是三名男子并排站立的背影。

  彩照,充满诗情画意。

  然而,仔细看去,照片里居中的男子背在身后的双手上,竟然戴着一副锃光瓦亮的手铐!

  怎么回事?

  原来,这是海淀公安分局刑警支队重案队的刑警队员押解犯罪嫌疑人王某的一张照片。

  傍晚7时许,当两位侦查员押着王某前往其暂住地时,京城雨后初晴,夕阳晚照,天空中忽然出现一道美丽彩虹,像是在为刑警们点赞。

  此后,这张被网友誉为“堪比电影大片”的照片,迅速走红网络。当人们得知,照片右侧那个卡其色长裤、黑色T恤、身材峻拔的背影是探长陈旭时,就送了他一个“彩虹探长”的称号。

  2009年,22岁的陈旭从北京警察学院毕业,分配到海淀公安分局刑侦支队便衣队。

  第一次出警,是随师傅去一个案发现场,执行抓捕。两个歹徒从腰间拔出菜刀,拼命顽抗。师傅上前对付大个子歹徒,小个子歹徒发动摩托车逃跑。陈旭飞奔而上,追出500多米,连人带车扑倒在地。他和歹徒,双双头破血流!

  2011年,陈旭被调到重案队,专门侦破各类重特大刑事案件。

  飞身拦车、抓捕持枪匪徒……每一幕都刀光剑影、惊心动魄。

  2014年12月的一天深夜,寒风呼啸。牡丹园小区附近公园里发生刑事案件。陈旭赶到现场,仔细勘察,但线索渺茫。

  四周搜寻,地面上发现血迹。陈旭断定:被害人有过反抗,凶手也受伤了。

  循血追凶!

  “凶手急于逃离现场,要么是驾车逃走,要么是紧急止血,然后去附近坐公交车或打车。”陈旭调取监控,搜寻附近。果然,一个站台上,血迹再次出现!

  陈旭打量着站牌,某医院的站名让他眼睛一亮:凶手很可能去包扎伤口。急赴医院,嫌疑人果然来过。

  根据线索,陈旭和同事急奔大兴区,在嫌疑人暂住的小区外蹲守。3小时、5小时、10小时……

  嫌疑人终于出现在小区门口的公交站台上。

  他和几名便衣战友,看似随意地走向站台,10米、5米、3米……陈旭突然纵身一跃,猎豹般猛扑,双手死死钳住嫌疑人的胳膊,战友们一拥而上……

  守护首都,还有众多侠肝义胆的勇士。他们不是警察,但在危急关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以浩然正气和满腔热血,抗击罪恶。

  2014年4月14日晚上,北京人艺演员金汉帮助被抢女子抓获小偷,自己英勇负伤。

  2017年7月17日上午,582路公交车上,一名歹徒持刀攻击女子,乘客杨帆和赵小伟迎刃而上,冒死擒凶;

  2018年6月15日上午,城铁13号线柳芳站附近有人持刀抢劫。张少康、蔡文岁、周凡凡和众多市民,追击歹徒、英勇夺刀、接力救伤,场面惊心动魄。他们中有网站管理员、理发师、足疗师、健身教练,还有一位被歹徒刺伤的17岁少年……

  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也是一个个“彩虹探长”!

  致敬,身披“彩虹”的英雄!

  师生“悄悄话”

  1993年,郑丹娜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第二年,她就当上了班主任。

  郑丹娜个子不高,皮肤白皙,戴一副眼镜,性格腼腆。她担心孩子们觉得自己“软”,不服管,就特意把自己包装得很“硬”,少有笑脸。

  一次课间,有个小女生问她:“老师,您今年多大了?”

  郑丹娜想,她肯定要夸我年轻漂亮,高兴地说:“你猜?”

  “我猜您今年60岁。”

  郑丹娜吓了一跳。

  孩子说:“我爷爷60岁,特严厉,从来不爱笑。您也不爱笑。”

  郑丹娜顿时脸像被火烤一般,热得通红。

  一个小姑娘接过话说:“老师,其实您笑起来特别美。我们喜欢看您笑。”

  郑丹娜忽然意识到,孩子们真正喜欢的是亲切、微笑的老师。

  是啊,哪一棵小苗,哪一朵小花,不期待温暖的春风呢?

  从那天开始,郑丹娜对自己提出了新要求:微笑从教!

  早晨,她微笑着迎接每个孩子;他们遇到挫折,她用微笑安慰;他们犯错了,批评之后,她会报以微笑和一句鼓励:“老师知道,你还小,会犯错,但老师相信你能改正。”

  郑丹娜发现,每当此时,孩子们会更添一份信心和决心。

  为了真正读懂孩子的心,郑丹娜常常和他们分享自己童年的故事,甚至是曾经做过的一些傻事,孩子们每每哈哈大笑,就像春风摇曳的花丛。

  低年级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爱说话。几十张小嘴巴,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郑丹娜发现,孩子们的声音里,隐藏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丰富信息。但几十个学生都在说,一些重要信息就遗漏了。

  于是,她别出心裁:用图画和文字与孩子对话。

  一年级孩子年纪小、识字少。郑丹娜设计了一张“心情晴雨表”,让孩子们通过在贴纸上画笑脸或者哭脸,来表达心情;年龄稍大的孩子,有些心里话不愿当面说,怎么办?郑丹娜设计了“悄悄话交流本”,成为孩子们释放心情的秘室。

  深夜,静悄悄。灯光下,郑丹娜也敞开心扉,给孩子们写起了自己的“悄悄话”。

  郑丹娜说:“我小时候不喜欢告我状的老师,如今就决不向孩子家长告状;我小时候不喜欢挖苦学生的老师,如今就决不去说伤害人心的话;我小时候渴望老师公正地爱每一个人,如今每一天都在反思有没有忽略哪一个同学……”

  “悄悄话交流本”像一块青翠的园林。她和孩子都变成了绿树,根相连,枝相牵,叶相亲,一起度过春秋冬夏。

  当学生犯错误时,“悄悄话”坚定孩子改正的决心;当学生心里郁结时,“悄悄话”帮助他们及时化解;当学生对老师提出质疑时,“悄悄话”耐心地解释;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悄悄话”就成了颁奖的“小喇叭”……

  二年级女生王思涵写了这样一篇悄悄话:

  “我觉得自己很孤独。在家里爸爸妈妈都很忙,没时间陪我。从幼儿园开始,我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好朋友。看到别的同学都有自己的好朋友,我就更寂寞了。老师,我没有朋友,就像天空中一朵孤独的云,这儿飞飞,那儿飘飘……”

  在郑丹娜印象中,小思涵是一个阳光女孩,总是黏着老师说这问那,怎么还会孤独呢?

  她突然明白,孩子的内心和表面,有时候真的不一样。

  于是,开班会的时候,她在征得小思涵同意后,向全班同学宣读了这篇悄悄话。

  读完,一片沉默。有几个小姑娘哭了,她们站起来,大声说:“思涵,我要和你交朋友!”

  全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再看小思涵,眼中噙泪,脸上含笑,她的新朋友们走上前,一个个地和她拥抱。

  互写“悄悄话”,不仅沟通和激活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兴趣。十几年来,郑丹娜的班里,累计有数百名学生在全国各类演讲和作文大赛中获奖。

  二十年如一日,郑丹娜积累了400多万字的心灵“悄悄话”。

  她把这些原汁原味的“小秘密”梳理编织,出版两本少儿教育学专著,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和老师。

  静静的垂杨柳下,郑老师的“悄悄话”正在轻轻地诉说……

  蓝天与碧水

  脸庞黝黑、满手老茧、头顶草帽、手握铁锹,松松垮垮的裤子,沾满泥巴的布鞋。站在盐碱荒漠上,他,俨然就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

  一开口,地道北京话,谈古论今,真知灼见。

  廖理纯,1965年生,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从商,28岁创办自己的企业,销售额达数亿元。

  高级知识分子,成功企业家,让人惊羡。

  然而,他却又让人惊愕。

  2005年,他毅然“弃商从树”,走公益绿化之路;2014年,他辞去董事长职务,全身心投入环保事业。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南端的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之一,距离北京只有180公里。京城85%的沙尘,来自这里。

  廖理纯决定:征战浑善达克,守卫北京蓝天!

  2011年5月,廖理纯带领首批志愿者,掘开了浑善达克绿化基地的第一锹土。

  建隔离围栏、松土、挖沟、打垄……原本光滑的双手,磨出了血泡,生出一层老皮,结成干硬的老茧……几年下来,手掌如皮革,十指似铁叉!

  就在廖理纯走向沙漠时,另一位名叫贺玉凤的大妈,正在走向延庆区北部的妫水河边。

  1958年,贺玉凤出生在河畔的小河屯村。

  妫水河是贺玉凤童年的天堂:“那会儿啊,河水透亮见底,能看见鱼群在水里赛跑。河水捧起来就能喝,甜滋滋。”

  成家后,贺玉凤仍然生活在这里。

  后来,妫水河边成了人们休闲的去处,也变成了人们随手丢弃垃圾的场所。

  贺玉凤心里隐隐作痛:“咱北京清亮亮的水,被垃圾弄脏了。咋办?我来捡吧。”

  夏天,凌晨4点起来;冬天,黎明7点出门,雷打不动。

  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捡,就是22年。

  妫水河,成了她放不下的牵挂。

  廖理纯的心啊,也时时牵挂着浑善达克的绿化基地。

  7年来,他已在这里建起三个绿化基地,种植赤峰杨、新疆杨、樟子松、文冠果等130余万株。

  2018年8月,他把第一基地中的20万棵松树苗全部捐给当地牧民:“将种树治沙的理念植入人心更重要!”

  20万棵树苗,7年的心血,就这么一下子捐出去了?

  不少人不理解。

  很多人对贺玉凤也不理解,甚至把她当作“拾荒人”,躲着走。

  贺玉凤是一个体面人啊。她和老伴儿都在农场上班,每月收入稳定,哪里需要依靠捡垃圾维持生活呢?

  家里人也曾坚决反对。“前些年,老伴儿总抱怨,都在一个农场上班,别人议论他媳妇捡垃圾,脸上实在挂不住。”说起这些,贺玉凤也笑了,“想想也是,那时候还没有环保志愿者,捡垃圾还被人笑话。”

  岸上垃圾容易捡,河里漂浮物捞不着,贺玉凤十分着急。一次,为了打捞一个塑料瓶,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滚落河里,衣服全湿透了。

  贺玉凤爬上岸,坐在地上,唉声叹气,默默垂泪。

  回到家,老伴儿埋怨说,你这是自找苦吃。

  廖理纯也是自找苦吃。

  不少人议论廖理纯:“放着董事长不干,偏要跑到沙漠去种树,不是糊涂虫,就是神经病!”

  可在廖理纯看来,经商做企业,多他一个、少他一个,差别不大。人活着,应该追求一种更重要的价值。

  2004年,他随北京市人大生态考察团,第一次走进浑善达克沙漠,见识了北京沙尘暴的源头。

  巨大的震撼,巨大的无奈。

  但他也看到了希望:在漫漫黄沙中,有零星自然生长的蓝旗榆树,有些树龄长达几百年。

  那一刻,廖理纯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为了京城多蓝天,要把荒漠变绿洲。

  誓言铮铮!

  贺玉凤虽然没有什么誓言,但她在妫水河边捡垃圾,已经坚持了30年。

  自从那次滑落河里后,老伴彭玉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老伴儿嘴里埋怨,但看着浑身湿透的妻子,却又心疼起来。

  当天晚上,老伴儿为她制作了一把“抄子”,把杆足有三四米长。

  “河里的垃圾,就用这个捞吧!”老伴儿说:“唉,一个人干事要是到了这个份儿上,咱再反对就没劲了。别出事就行。”

  儿子小时候,对她捡垃圾没什么概念。及至长大,也成了“反对派”。

  有一天,大儿子彭霏找她谈心:“妈,我每月补给您300块钱,您就罢手,行不?”

  “不行!”贺玉凤干脆地说:“你给我300元,能把妫水河的垃圾买走不?能保住河水永远清亮吗?”

  贺玉凤的痴心,终于打动全家人。两个儿子、儿媳和两个小孙子,都加入了她的阵营。

  说到这里,贺玉凤开心地笑了。

  廖理纯也很开心:他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大了。

  2013年,廖理纯又在北京沙尘暴的另一个策源地——张家口市张北县,建起新的根据地。2018年10月13日,廖理纯率领第334批志愿者,乘车前往张北植树。这批志愿者来自社会各界,有公司职员、在校学生、企业老总、大学教授,还有退休的老将军、老干部。

  廖理纯梦想着有这么一天,所有的沙漠都变成绿洲,所有的天空都变得湛蓝!

  缓缓流淌的妫水河,碧绿如茵的芳草地,随风摇曳的垂杨柳,静静地记录着贺玉凤的身影和脚步,大家开始亲切地称她“环保奶奶”。

  在妫水河边,乱丢乱扔的人越来越少,而追随“环保奶奶”的人越来越多。

  2014年,贺玉凤发起成立了“夕阳传递环保志愿服务队”,其中有医生、老师、环卫工人,还有延庆区的1000多名学生。

  河水澄碧,枫叶鲜红。贺玉凤的笑容,宛若妫水河的清清涟漪……

  (未完待续)

  制图:蔡华伟




打印 | 转发:

创新培训方式 提升能力素

约谈交账 联席对账 联审算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