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马克思主义阐释

作者罗骞  网站编辑sxs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日期2019-10-30

  【读书者说】

  陈先达先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科研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期以来,陈先生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现实,对现实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出版发表了大量理论著作和哲思散文,成就斐然。如今先生虽已九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时有重要著作问世。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先生多年关注的理论焦点,相关论述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一书,是先生这一方面理论思考的集中体现。该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聚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道路之间的内在关系,较为系统地呈现了先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道路的深入思考。陈先生明确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看来,陈先生这一根本论断可以看成《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一书的灵魂。全书围绕这一论断展开,理论联系实际,从多个层面对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道路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本书视野广阔,内容丰富,如下几个方面给予笔者深刻的启示。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基本概念,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却存在许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在陈先生看来,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经验的实证科学,不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般意义的历史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与思辨的历史哲学和经验的实证科学相对的“真正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陈先生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以总体性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对象,是研究社会总体结构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理论。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社会历史观,既关系到社会总体性结构,又关系到这种结构解体的演变过程。这一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学科性质的定位,抓住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上超越了应然与实然,事实与规范之间的抽象对立,是扬弃了形而上学思辨抽象和经验主义事实描述二元对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定位为基础,书中对社会形态演变的历史规律性、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历史现象的复杂性、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历史主体的能动性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批评了对历史唯物主义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抽象的历史目的论等误解,对我们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性质、理论特征、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在本书中,陈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继承和发展,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看成抽象的绝对真理和教条,主张以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以开放性的姿态面对学术研究。在陈先生看来,不能将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对立起来,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做法表面上是抬高了马克思,实际上是使马克思后继无人,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它们只是马克思主义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国家中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形态。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坚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不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陈先生指出,马克思主义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都应该是创造性的理论,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经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当然,丰富和发展并不等于篡改和歪曲,因此坚持和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反对各种错误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种坚持不是关门主义,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自己就主张学术自由,主张学术争鸣。”陈先生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贯彻党的“双百”方针,避免“左”的错误和干扰,不能排斥其他的研究方法,也绝不提倡用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代替具体的学术研究和艺术流派。陈先生指出:“我们不能放弃理论的批判功能,不能放弃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阵地。但这种批判必须是说理的,有说服力的。越是有理,越能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真理的力量在于真理本身。”陈先生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态度,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提倡和强调。

  坚持当代中国道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对中国道路的基本性质历来存在着各种误解和曲解,甚至存在着有意地歪曲。如何正确理解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和马克思主义性质是一个重大问题,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能够顺利展开的现实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是本书的核心议题,本书从不同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释。陈先生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指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沿着马克思主义开辟的道路前进,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样,只有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总结新的经验,解决新问题,才能彻底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陈先生旗帜鲜明地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如果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剔除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反之,在当代中国,如果马克思主义不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不发展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种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会断送中国革命,断送中国社会主义。陈先生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在任何时期一切事业兴衰成败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最新成果。本书深刻阐释了当代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这种继承与发展关系,旗帜鲜明地坚持与时俱进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和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坚强地存活着,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只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就能够成为世界历史前进的旗帜。在本书中,陈先生以广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向我们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强大生命力,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远的历史意义。陈先生指出,无论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分析,还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问题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思维方法都仍然是有效的,我们要反对各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到目前为止,人类并没有发现有任何学说和主义能取代马克思主义。”本书后记从多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最后画龙点睛地指出,“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作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总之,全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关系为着眼点,以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立论,强调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根本原则,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对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建设道路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本书集深邃的理论思考和强烈的现实关怀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理论睿智和现实情怀,以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一书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典范,是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著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作者:罗骞,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打印 | 转发:

创新培训方式 提升能力素

约谈交账 联席对账 联审算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