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鞋布袜行矣

——南宋名臣李光的故事

作者蒲江涛 周志伟  网站编辑sxs2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期2019-11-01

  

  南宋名臣李光画像

  

  南宋时,李纲、赵鼎、胡铨与李光并称为“四大名臣”,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李光的故事。

  李光(1078年—1159年),字泰发,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李光幼时即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一面,他的父亲李高称赞自己的儿子是“云间鹤”,喻其有鸿鹄之志,将来会兴家旺族。李高去世时,李光尚小,但“哀毁如成人”,他不但谢绝了客人送来的奠仪,在葬礼上的表现皆合乎礼仪。守丧期满,李光进入太学,在崇宁五年(1106年)考中进士,出任开化县令。李光在任上颇有一番政绩,约束衙役,兴学重教,还大力破解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修建了留存至今的双溪桥。

  李光因为施政有方,朝廷准备对他委以重任,可受到当时宰相的排挤,被调至平江府常熟县做知县。李光刚到常熟,恰逢当地豪强朱冲手下一名仆人为非作歹,被官府逮了个正着。这朱冲来头不小,他是朱勔的父亲,朱勔又深得蔡京、童贯等人器重,专门搜罗奇花异石,以供徽宗把玩,后成为徽宗身边的宠宦。朱冲倚势欺人,可谓苏州一霸,百姓对其怨声载道。李光不畏其权势,将仆人戴上木枷示众。朱冲勃然大怒,定要让李光栽个跟头才解气。不久,朝廷一纸令下,李光被贬为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宋朝在路一级机构设提举学事司,专管学政,管勾文字辅佐提举学事)。李光没有气馁,也没有对朱冲一家妥协,他后来上奏朝廷,点明“东南财用,尽于朱勔,西北财用,困于李彦,天下根本之财,竭于蔡京、王黼”,导致国“无半岁之储”,民“无旬日之积”。

  北宋末年,金兵大军压境,汴京危在旦夕。当时朝中弃职而逃的士大夫多达五十二人,李光主张严惩这些逃跑的官员。但大敌当前,朝廷羸弱,只是下诏各地见机行事,“诸郡守臣相度,或守或避,令得自便。”李光认为此诏不妥,因为守臣担负着百姓与社稷之重,当与城池共生死,如果预先留好了躲避之门,则是引诱守臣投降。

  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从临安(今杭州)来到建康(今南京),李光被任命为宣州(在今安徽宣城)知州。宣州距离建康很近,李光积极筑牢城池,积聚军粮,将百姓按保伍(古代民户五家为伍,并立保相统摄)分编,称为义社。他还选派精兵强将,交由地方精英统率,召集了一万多人组成了“精拣军”。他还在防线设置了二十三处兵营,将全城划为十个防区,派兵把守,日夜巡逻,一旦发现敌情,便组织兵力参战。他的这一做法取得了实效,获得朝廷认可,李光也被任命为管内安抚,允许他见机行事。

  李光纵然不惧为国牺牲,怎奈秦桧已经开始主导对金议和,将要撤去淮南守备,夺去诸将兵权。李光为此面斥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秦桧自然大怒。第二天,李光请求离职,朝廷仍让他在都城临安任提举洞霄宫等职。谁知李光刚过花甲之年不久,竟连临安也待不下去了。

  绍兴十一年(1141年)冬,李光被冠以“阴怀怨望”的罪名,被贬至藤州(今广西藤县),三年后移居琼州(今海南海口)。直到秦桧死后第三年,李光才得以复出,被召为左朝奉大夫。然而,他因年老体弱,行至半路猝然去世,归葬于风光秀丽的姜山,终年八十二岁,孝宗即位后,赐谥“庄简”。

  李光刚正不阿、一身傲骨,从一介县令到朝堂重臣,虽屡遭贬谪,但始终宠辱不惊,心忧朝廷,为民请命。大诗人陆游甚为敬佩李光。陆游的父亲陆宰与李光是朋友,他曾在席间对陆宰说道:“以前赵鼎因为得罪秦桧被贬路过南岭时,他很悲伤,竟至垂泪,倘若是我,公文一下,我便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之态。”四十年后,陆游读到了李光被贬海南时写下的教育儿女的书信,不由喟然长叹道:“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道‘青鞋布袜’时也。”

  “青鞋布袜行矣”,何其潇洒,何其豁达也。(蒲江涛 周志伟)




打印 | 转发:

创新培训方式 提升能力素

约谈交账 联席对账 联审算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