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科研工作者谈高铁科技创新——

在智能和绿色快车道上继续领跑

作者本报记者 姜永斌  网站编辑王艳  责任编辑sxs2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期2019-11-04

  “我从事铁路勘察设计工作已经33年,亲眼见证了这些年我国铁路发展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长进激动地说。包括他在内的5位中国高铁一线科研工作者,受邀讲述高铁科技创新幕后的故事。

  铁路建设首先要经过地质勘探和测绘,然后才能进行设计、施工、运营。王长进刚参加工作时,国内铁路勘测的手段非常落后,“用经纬仪、大板尺手工测图,五六个人一天也测不了两公里”。而近些年,他们已经使用北斗卫星控制测量,用国产高分卫星进行遥感和测图,用机载激光雷达和无人机进行地形测绘,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这是用于精密测量的棱镜组套件,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王长进在现场展示了一套小巧的仪器,它使京津城际铁路轨道板的铺设精度首次达到了亚毫米级,与国外产品相比使用便捷,价格却只是其十分之一。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张波几乎参与了我国所有新型高速列车的试验研究。2012年起,他带领团队投入时速350公里“复兴号”的研发创新,用5年时间掌握了高速列车的核心技术,并打造了完全自主的平台。

  “‘复兴号’的研发是开放协作的创新。”张波介绍,从事动车组零部件生产设计的核心企业有140多家,紧密层的企业有500多家,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条。相关的主机厂和科研院所、高校、铁路局等都参与进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最终成就了世界先进的中国标准动车组。

  一提到创新,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所首席研究员、12306技术部主任单杏花也深有感触。从传统线下窗口售票转为网络线上售票,运行越来越稳定、功能越来越丰富的12306售票系统,让国人“通宵达旦排长队”的购票经历彻底成为历史。

  分布式内存余票计算技术、异步交易排队系统、“售取分离、读写分离”的核心系统架构……单杏花一口气介绍了好几个新技术名词。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火车票互联网售票比例已经超过了80%,12306也成了全球最大的票务交易系统,一年售出的车票有30多亿张。

  “在中国建高铁所面临的地质和气候之复杂,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只能靠自主创新去解决难题。”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工程三部部长兼京雄高铁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杨斌看来,经过长期探索,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包括桥梁、隧道、路基等各方面的高铁工程建造技术。京雄城际铁路从北京西到大兴机场段,今年9月26日已正式开通运营;从大兴机场到雄安新区段也将在明年年底全线建成通车。

  展望未来,几位科研工作者都表示,列车的发展方向应该更节能、更绿色、更智能,不仅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列车重量和阻力也将不断降低,噪音等排放会进一步减少。

  “今后列车所使用的,将是利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4G和5G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构成的‘空天地’一体的智能列控系统。”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电部信号专业主管、高铁列车控制系统项目总师莫志松总结说。

  (本报记者 姜永斌)




打印 | 转发:

创新培训方式 提升能力素

约谈交账 联席对账 联审算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