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赞成教育产业化 |
作者:纪宝成 日期:2013-01-05 阅读:955 次 |
每年一度的高考,许多家长和学子都煞费苦心,报什么学校?报什么专业?都宛如命悬一线的最大选择。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重理轻文”,用中国人民大 学校长纪宝成的话“已是全球化的问题”。作为国内著名的文科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冷门与热门专业的两极分化,给招生和分 配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创办国际一流大学上,中国还要做哪些事情? 文理无法分开 记者(以下简称记):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重理轻文”似乎成为压倒性的社会观念,作为以文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校长,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纪宝成(以下简称纪):应当说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过去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作用并不是非常明显。但最近这一个世纪科学 技术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很多新发明、新创造主要都集中在这个世纪,所以科学技术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我想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我们对科学技术关 注越来越强,并不意味着人文社会科学应当受到歧视、忽视、甚至挤压,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 我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的划分,实际生活中我们是无法划分开的。举最简单的实例,做一张桌子,既要物理、化学、数学知识,同时也要有人文 方面的知识:美术知识、传统文化、审美观念这些是少不了的。所以人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技术提供一种价值导向,起到支撑、引导的作用。核技术、克隆技术、 基因技术如果没有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的话,完全可能破坏人类,并不能保障一定会造福人类。所以也可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 下才能实现。 所以,我并不认为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仅仅是高新技术的问题。中国的发展,既有高新技术问题,也有观念问题、体制问题、机制问题和管理问题,这些问题起码同 等重要,后者甚至更为关键。过去为什么我们很多的科学发明、技术只能守在实验室里面,根本不能变成产品?这完全是一个体制、机制的问题,并不是中国人不聪 明,中国人没有创新精神,而是原来的体制压抑了人的创新精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文社会科学还是很重要的。 记:话虽如此,可学生选择专业肯定要考虑未来出路问题,这将影响到人文科学专业的生源问题。人民大学在招生生源上有没有遇到问题? 纪:中国社会大量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生源不应该、也不可能有什么问题。我国有大量的年轻人想献身社会、治理国家,有的人愿意当科学家、工程师,也有的人愿意当政治家、企业家、律师、新闻记 者等等。至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生源当然就更不成问题了,80年代至今人大招生分数线始终是全国第一位、第二位。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些理工学科,绝大多数学科目 前都是文理兼顾的,理科录取分数始终是全国第三:仅次于清华、北大。所以中国人民大学是全国最好的三所学校之一,而且多少年来都是如此。80年代的时候, 全国的文科状元基本上是三分天下,即北大三分之一,人大三分之一,其他各个学校三分之一。目前人大大概是四分之一,因为现在的名校更多了,我们觉得这很正 常,状元发散化,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进步态势。 要做中国的耶鲁大学 记: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民大学如何定位? 纪:目前社会上“重理轻文”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投入严重不足,在“科教兴国”有限的投入当中,大量投入都用于理工科大学。而且有一 种传统观念,文科院校不用花什么钱,就是一个黑板,一个教桌,这个认识根本不对。你可以看看人大的经济科学实验室,那是经济学与数学和理工科手段结合的产 物,非常现代化,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 有人问,既然现在是“重理轻文”,中国人民大学是不是也要转向了,清华本来是搞工科的它现在也开办文科,北大本来是文理科的,现在办了医科,很多的学校都向综合性发展。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中国人民大学依然要办成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同时兼有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的这样一所大学。如果人民大学现在发展理工科的话,也只能发展二流,甚至三流的理工科,和一流的文科摆在一起,可能会不相称,影响人民大学的声誉和地位,这也不符合国家的需要。 所以我们办学的出发点既有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有中国人民大学自身的条件、优势和特色。另外,高等学校要办出特色,综合性的程度可高可低,也可以在若干范 围内综合,北大和清华永远不会办成一样的学校,我想北大、清华都有各自的战略目标。美国的三所名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就是这样的定位,所以 有人说,中国人民大学就是中国的耶鲁。 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文社会科学的高级人才,必须同时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因此学校必须发展文理交叉渗透的新型学科。中国人民大学非常重 视这个问题,1978年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信息管理系,把计算机应用到管理当中来,开启了先河。同样,人大发展理工科,也不能发展一般的理工科,而要 发展有利于和人民大学的文科交叉渗透的理工科。我们目前在计算机、环境科学等领域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效,已有计算机的博士点、硕士点和本科点,有化学的硕士 点、生命科学和工程的硕士点等等。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就是“全面的文科,适当的理科,必要的工科。” 记:同是名校,人大和北大、清华之间的优势和劣势有什么不同? 纪:从学科来讲,三校各有各的优势,清华的优势是工科,北大的优势是理科,文科这一块,我们跟北大两家都很强,当然,两家各有优势,各有特色。总的感受是三所学校各有所长,并且校风也各有特色。 记:在中国怎么才能创办一流大学? 纪:首先有个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问题,要解决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前几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最大成果是把部门办学问题解决了,到去年为止,各部委基本不 办学了,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比如说,在扩大地方权力方面去年把高等职业学校审批权下放给省级人民政府,专科成人招生计划下放给省级人民政 府,专科学校招生也下放给省级人民政府,这一方面有助于扩大省级人民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和自主权,同时也减轻了中央的压力。但是,我认为高校管理体 制改革不只是解决条条与块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最终是要解决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这是办一流大学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 目前行政干预还是比较多。像北大、清华、人大自主权很大的了,上面很尊重我们,北京也很尊重我们,但是一到具体的事情还有一些困难,学校行使自主权,在宏 观环境方面也还不具备足够的条件。我们要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如果政府和大学的关系解决不好,中国永远不会有世界一流的大学。这不光是一个投入的问题,同 样还有体制的问题,还有社会宏观环境的问题。所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最终结果是解决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所以深化改革、创新 制度应该是首要的。 其次,就是要大大加大对高校的投入,不仅政府要加大投入,还要创造有利于高校自筹办学经费的政策环境。 第三,则是高校自身的努力,这一点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我认为,创办一流大学至少要有这三方面的努力。
记:早已有人提出教育产业化,你认为教育产业化的路怎么走? 纪:我不赞成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我为此写过文章,也发表过讲话。教育是一个产业,但它不能产业化,产业化是指以盈利为目的实行企业化 运作,把高校办成“学店”,这是我不能同意的。有些人讲产业化就是别有所图,当然也有的人之所以讲产业化是因为学校太苦太穷了,试图用这个口号来筹集一点 教育经费,其用心良苦。但学校不能打着产业化的旗号,发家长的财。也不允许政府部门打着产业化的旗号,不增加教育投入,说你们不要找市长了,你们去找市场 吧,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同意的。 目前中国财政性教育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2.8%,太低了,国际上是5.1%。政府的税收应用很大部分来办公益事业,而国民教育则是最主要的公益事 业之一,我们不应忘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是公共财政。我不同意一些人的说法,又想把教育发展起来,又不想拿钱,增量部分老是想叫老百姓拿钱。中国老百 姓能有多少钱,中国农民的收入一年才2100多元,所以不能指望年年增加收费。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也要引入市场机制,要适当收费,要讲究投入产 出,要实行竞争性的人事制度,有些工作也可以准产业化或产业化。比如后勤本来就是准产业化的东西,是计划经济使得它非产业化的,我们现在改革,要把它再改 回去,当然后勤也不能唯利是图;再如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那当然要产业化;相当一部分培训也可以实行企业化 运作。我们所强调的是国民教育不应该产业化。教育是公共产品,你接受了教育不仅对你个人有好处,你的工作水平、素质提高了,对社会也作了贡献。所以教育不 失私人产品,不像是一个蛋糕,蛋糕我吃了之后营养只对我有益,不会跑到你身上去。教育不是这样,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了,不光对受教育者本人有好处,对大 家、对社会都有好处。所以教育是产业,但不能产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