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定位和扩容问题
作者李忠杰              日期:2013-02-28               阅读:905 次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定位问题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同时又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 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 列重要的战略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随着十七大的临近,对于近年理论创新的成果,要不要适当地加以整合,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更大的推进?已经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了。

   应该说,这几年理论创新的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这些不同成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目前讲得似乎还不很透彻。进而,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成果有没有 可能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冠以恰当的名称?如果要做整合的工作,现有的理论成果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主要领域的理论创新还有哪些空白?在一定 的范围内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有助于为十七大的召开创造更好的理论前提。

  从现有的理论成果看,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从党 的建设方面说的,不足以概括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的全部成果。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都具有一定的整体性,用来概括总体上的理论成果,比较合适。但进一步比 较,和谐社会,主要侧重于任务、目标。而科学发展观,内容更广泛一些,且本身就是理论名称,所以,用它来概括几年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总的成果,似乎更适合 一点。

  但这就涉及到科学发展观的定位问题,也就是说,它能不能把近年来理论创新的成果都包容进来?

  首先看中央对 科学发展观的定位。在200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 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2004年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上,温家宝总理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 的根本指针。2004年3月,在人口、资源和环境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2004年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 中体现。2005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必 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从这些论断可以看出,中央对科学发展观的涵盖面以及相应的指导范围的界定, 是逐步地有所扩大的。但如果作为对十六大以来全部理论成果的集中概括,它的基本要求是,必须能够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事业,能够作为系统的理论观 点,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指导作用。显然,科学发展观要起到这样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它的内涵,提升它的地位。因为科学发展观,顾名思义, 主要是关于发展的理论,回答的是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应该还有其他许多丰富的内容。发展,能不能等同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此,我们没有把握。所以,现在就说科学发展观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指导思想,似乎还不成熟。

  但, 科学发展观要取得这样的性质和地位,似乎又有较好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尽管论述的是发展,但发展本来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题。我们党明确把发展作 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包括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关键在于发展。抓住了发展,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包含各方面的内容,但无论那个方面,都有一个发展的 问题。抓住了发展,似乎也可以说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

  既然有这样的需要,又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就不妨考虑如何提升科 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问题了。往哪儿提?提到什么地位?我的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是:提升为新世纪新阶段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创新和指导思想。名称可 以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理论内涵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科学发展的理论。

  但这种地位的提升不能是主观随意的。 关键还要看它的内容及其涵盖面能否真正起到这样的作用。这样,科学发展观就有一个扩容的问题——就像水库一样,扩展它的容量,增加它的内涵。也就是从整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拓展科学发展观的涵盖范围。通过理论扩容,使它不仅对于经济,而且对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事业,都有深刻而系 统的理论主张,能够从全局上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能够对三大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更为全面的指导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扩容和发展

  事实上,科学发展观从提出以来,已经在不断地扩容了。

   科学发展观的很多思想,我们党久已有之。但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治国理念和指导方针,包括“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则是十六大以后的理论创新。十六届三中 全会首先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的讲话中,专门论述了科学发展观问题,但没有公开发表。全会的决定和公报,讲的是:“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字面上看,还没有把以人为本直接包含进去。到200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牢固确立和认真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里就开始把以人为本包含进去了。

  2004年2月,党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 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温家宝总理、曾庆红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正式和公开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温家宝总理结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 “统筹”,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等七个方面 详细说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要求,并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曾培炎副总理在讲课时还指出,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 本要求。

  在同年3月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准确地界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等等要求的含义,更加集中地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而使科学发展观正式形成。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及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 划纲要,都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同时还提出了“六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 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从这“六个必须”的内容看,它已经明确把和谐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都纳入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范围之内。

   随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发展。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班上,胡锦涛总书 记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胡锦涛总书记还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 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关于和谐社会的这些论述,表明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都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实际上是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都包容了进来。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自提出来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一直处在不断的丰富 和扩容之中。它的涵盖范围,已经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主要领域。所以,到2005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已经把它提升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方针,只差一步之遥了。因此,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已经奠定了从理论 上概括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主要成果的基础。

  三、科学发展观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作扩容性的研究

  当然, 科学发展观要真正作这样的定位,还是需要做很多扩容工作。作为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观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根本指导方 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已经十分丰富和明确。理论界的研究也还比较深入。现在的关键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

  比较而言,目前比较欠缺,或需要更多地加以研究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对科学发展观扩容的思路,也可以更多地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一个方面,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等理 论的关系。对此,近年来已有一定的研究和阐述。有关方面也开了一系列研讨会。但这些理论主张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理清和说明。最主要的是进一 步说明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逻辑关系和指导作用。也包括进一步说明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关系,与军队 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与国际战略和对外工作的关系,等等。

  另一个方面,是科学发展观本身所包含、或相联系的基础理论问题。这方面的研究 目前还比较薄弱。如果我们通过扩容,明确科学发展观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那就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扩展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内 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给以更加深入的回答,并说明它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说明它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比如,我们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 样的论断就可以引导我们更加深入地考虑科学发展观体现的世界观方法论到底是什么?它对于我们的思想方法、思想路线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循着科学发展观的思 路,我们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基本理论,就可以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力求对人问题、社会全面发展问题、有关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等,作出更 为深刻的理论创新。

  又比如说,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在理论上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了社会全面进步、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 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概念和理念。这说明,我们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仅越来越全面,而且越来 越接近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问题。这在相当程度上表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正在往核心层面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蕴含的这种思 路,我们就可以更多地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价值观作出研究和说明,从而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认识。

  再比如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战略思想,扩而大之,当然也是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那么,科学发展观在哪些方面深化 了我们对治国理政重大问题的认识呢?在哪些方面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呢?循着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我们还 能够提出哪些思想观点,进一步深化对这三大规律、尤其是执政规律的认识呢?

  所有这些方面,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扩容性研究的。这种 研究,既是扩容,又是探索。既要对中央已有的论断作出阐释,又要大胆作出更多的理论创造。通过这种研究,进一步扩展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提升我们对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理论和总体布局的认识。从而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代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理论创新成果的主要标志。

  当 然,理论创新是永无止境的。随着实践的发展,更具创意的理论主张和概念一定还会不断出现。所以,理论创新的内容如何概括,并非现在就一定能够确定。是否一 定要马上把十六大以来的理论成果都概括起来?科学发展观能不能担负起这种概括的责任?这是要由中央决定的事情。我这里不过是提出问题以及一点不成熟的想 法,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而且,我个人一直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的丰富成果,尽管可以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内容体 系,分别冠以不同的名称。但在总体上,最好还是能有一个大名称将它们整合起来。对此,无论广大群众、领导干部,还是理论工作者,都有这方面的愿望。具体用 什么名称?我认为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较好。这个目标能否达到?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作为一种政治结论,则应该到适当的时机后,由中央来考虑决 定。



  阅读:905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