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8日 星期五
校训的魅力
——北京师范大学师德文化建设纪事
作者陈少远              日期:2013-09-27               阅读:676 次

陈少远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学足为后辈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习校训,理解如此。”启功先生如是说。

 

  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大力弘扬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将传承大学文化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融入到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全过程中。

 

  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落户在专家楼咖啡厅的“励耘文化沙龙”每周五下午都迎来若干教师,其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他们围坐聚谈,热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学管理与创新”等主题。起于20103月的“励耘文化沙龙”是北京师范大学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教师学品修养的有益尝试。

 

  这个以“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为形式的沙龙希望像宣布DNA发现的剑桥大学咖啡馆一样,成为教师思想创新的摇篮、碰撞思想火花的平台。师大强调教师亲近书籍、崇尚学问、服膺真理,通过开展“治学·修身”系列学术论坛、“师生共读  品味经典  沐浴书香”读书节等活动,使终身学习转化为广大青年教师的自觉追求。

 

  师大不断创设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载体,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每年举办的“国情考察、理想教育、智力支教”三位一体的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远赴偏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社会考察和智力支教,激励青年教师坚定理想,用知识为社会服务。学校还启动了“京师英才”奖励支持计划,每年资助200名青年骨干教师,激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仅意味着在知识、道德、言行等方面为学生、社会作出积极表率,更要为时代、为国家、为民族不断创造出先进的思想资源,成为时代、国家、民族思想文化的奠基者、开创者、先行者。”这是青年学者康震对校训精神的理解。

 

2008年的秋日,李子江、王然两位教师跋涉数千公里,西赴新疆援教;心理学院青年教师群在汶川地震后立即赶赴一线积极参与教育援助、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心理辅导、技术支持、政策咨询;曾经登上《Science》封面的“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李占清用科学研究为社会和公众服务,承担起“既作为学者又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心理学博士闫巩固亲赴中国南极长城站,担任南极科考的“心理看门人”……一批青年行动者用行动的力量传承校训精神,诠释着师德传统的时代内涵。

 

 以制度规范促进教研相长

  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从严要求,重在实效,是北京师范大学师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实行新任教师助教工作制度,新教师必须担任一门课程的助教工作或者选择观摩1-2门课程,力求让师德教育日常化、长效化。

  即使是本科生的学术项目,导师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张柠教授仍然施以近于研究生水平的学术要求。导师列出的读书清单、每周一次的读书会、热烈深入的讨论让参加小组的本科生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高质量的学术水平源于严谨的学术习惯,导师的言传身教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本科生王晓海说。

  严谨的学术作风更有制度规范作为重要保障。学校制订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形成师德建设的导向机制,以学生的质量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品德。在相关奖项和职务晋升中坚决贯彻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确立了师德在教书育人中的核心地位。

  致力于生态水文与土壤水文研究的李小雁长期在野外栉风沐雨,为北方干旱地区水土保持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在带着学生跋山涉水做科研的历练中写出了被《科学》等权威刊物和澳大利亚CSIRO等重要国际组织综合报告多次引用的学术论文;张丰收带着有志于核物理研究的年轻团队探索原子核多重碎裂机制、DNA在重离子和溶剂中的构象变化规律及其物理机制等方面,收获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核物理这方微小的世界里取得重大发现……一批批让学生望之俨然,即之而温的青年教师,使师大呈现出学术峥嵘的宏大气势和昂扬向上的师德文化氛围。历年来,学生对师德师风的总体评价都保持在4.5-5.0分(5分制)之间。

 

培育肥沃的文化土壤

  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赋予了北京师范大学培养未来教育家的重任。学校非常注重师德师风的传承,通过开展理想、诚信、责任主题教育未来教育家自我成长营等丰富的活动,引导免费师范生在活动体验中进一步培养爱心、感恩心和社会责任感。

  20117月,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全部按照协议到西部中小学任教,投身中国基础教育的振兴事业。苟晓龙放弃了在省会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前往家乡宝鸡中学任教,实现了对温家宝总理的承诺——到基层就业。像他一样的免费师范生不在少数。从草原来,回草原去的包红雁、不忘中学老师教诲、立志回报家乡的藏族学生珠曲、接过长辈的教鞭,成为家中第七位教师的罗莎……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行动表明——去基层执教,无怨无悔!

  启功先生时时感念恩师陈垣老校长的教诲和影响,他曾说如果说予小子对文化教育事业有一滴贡献,那就是这位老园丁辛勤浇灌时的汗水。正是在这样的师道相承的精神感召下,北京师范大学涌现出一大批既有学识魅力、又有人格魅力的师德先进个人。郑光美教授年逾七旬依然活跃在本科生动物学山地野外实习第一线;全国师德标兵林崇德教授用严在当严时,爱在细微处的教育理念感召学生;史革新教授身患重症,在放疗期间,仍然拖着孱弱的身躯认真审阅学生的毕业论文将近100万字,用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朴素理念诠释了教师职业的深刻内涵……

  在这些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师大的广大青年教师在浓厚的师德文化氛围里浸润身心,修审言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教师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他们秉承励耘、乐育的理念,不断发扬勤勉有为、勇为表率的教育精神,使北师大的师德传统代代相传,木铎长鸣,千秋万代

 



  阅读:676 次

陈少远的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分析报告
“镜城”风景:中国电影中的北京映像
品味经典 沐浴书香 创新思想文化建设载体
校训的魅力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