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
作者:左鹏 日期:2013-08-28 阅读:716 次 |
[摘 要]雷锋精神是崇高的,但也是朴实的,它本来就来源于生活,不是什么“高大全”。在社会主义中国,离开雷锋精神,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就会出问题。雷锋精神应该永驻生活,学雷锋活动应该常态化。 [关键词] 雷锋精神;社会生活;思想道德 作为青年的光辉楷模,雷锋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健康成长。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认识问题是,雷锋是平凡的,人人都可以成为雷锋;雷锋精神是朴素的,它来源于生活,并且可以永驻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一、雷锋精神来源于生活 关于雷锋精神的科学内涵,周恩来曾经这样概括: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而贯穿其中的实质,按照江泽民的说法,“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i] 就是这样的雷锋精神,感动了整整一个时代。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之后,从塞北到江南,从军队到地方,“跟着雷锋的脚步走,照着雷锋的样子做”、“遇到困难想雷锋,忘我劳动比雷锋,艰苦朴素赶雷锋,助人为乐学雷锋”,全军和全国青年很快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后来,邓小平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建国以后的十多年中,“青少年的这种风气和整个社会的风气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受到全国人民和各国人士的赞许”。[ii] 然而,到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当我们重提“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时,有人玩弄起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说“雷锋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那时候树立典型要求高大全”,“雷锋精神不应该成为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的统一标准,只能是对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 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看看雷锋成长和雷锋精神产生、传播的历史过程。雷锋是一个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的青年,在旧社会他体验到的是世事的残酷、人情的冷漠,在新社会他感受到的是共产党的关心、人民政府的哺育。从少先队员、县委通讯员、农场拖拉机手、鞍钢工人,直至成长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战士、对共产党和新中国充满无限热爱的社会主义新人。新旧社会的强烈反差,使他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报恩意识——报共产党的恩,报人民的恩。 对雷锋来说,最直接的报恩方式就是努力工作,多做好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农场、工厂、部队,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使出最大干劲,争取最好成绩;在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之外,他还主动担任少先队辅导员,为农场捡粪,“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在平时生活中,他勤俭节约,旧袜子补了又补,每一分钱都舍不得花,但为了支援灾区人民和帮助战友,他却毫不犹豫、慷慨解囊。这就是雷锋。他所做的都是平凡无奇的小事,既没有舍身炸碉堡、堵抢眼,也没有严刑拷打下的坚贞不屈、跳进泥浆中的奋力搏击,甚至连抢救落水儿童的见义勇为都没有,这能叫“高大全”吗? 所以,不是人人都有机会“高大全”。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流精神。在雷锋所处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刚刚确立、整个社会都激情燃烧的时代,雷锋是典型但又不是典型。典型就在于雷锋身上展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是那个时代所孕育的精神,代表了那个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不典型就在于那个时代的“雷锋”不是一个,而是千千万个。正是这千千万个“雷锋”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社会主义中国才在较短时间内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历史上才一度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壮美篇章。 可见,雷锋并不遥远,雷锋精神就曾在我们身边。这也印证了革命老人谢觉哉的说法:“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 二、雷锋精神不能离开生活 雷锋精神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主流精神,自然打下了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但我们不可能永远驻留于那个时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物质财富竞相奔流,个人利益愈加凸显,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有人说,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雷锋生活的那个年代值得提倡,如今市场经济讲的是等价交换,人们都在“为人民币服务”,雷锋精神过时了;又有人说,在改革开放年代,人们讲利益、求实惠,关注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雷锋那种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价值观,已经不合潮流;还有人说,雷锋的行为是高尚的,符合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但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人们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太超前了。这些认识,直接影响到在现实生活中对雷锋精神的弘扬。 另外,在我们学雷锋的实践中,也确有一些地方、一些时候存在着形式化、简单化的问题。比如,把学雷锋当作一项强制性的任务,只在“雷锋月”搞一两次活动,结果“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把学雷锋当作一项硬性的考核指标,只是为了得到某种奖励或宣传报道而做表面文章、追求轰动效应。这很容易使人们对学雷锋活动产生逆反心态,进而对雷锋精神不信任。 长此以往,雷锋这个曾经响彻云霄的名字在一些人心目中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心目中,渐渐模糊起来了。“雷锋是有钱人吗?”“活雷锋是什么意思?”在雷锋纪念馆的参观者中,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司机救起一位被车撞伤的老人并送到医院抢救,却被诬为“肇事者”,这本来是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讲述的一个情节,但不知是艺术源自生活还是艺术指导生活,类似的情节在现实中一再上演。尤其是2006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以及此后多个地方的“彭宇案”,在一些市场化媒体的刻意渲染中,一时间“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成为了网上争议的热点。观看“现在雷锋叔叔还敢不敢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壹周立波秀”,人们在捧腹之余不能不陷入深思:倡导了几十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不是已经被“我害人人,人人害我”所取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到底如何,是不是正在“遭遇寒冬”? 面对质疑,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经历了近半个世纪雷锋精神浸润的中国社会,决不会允许其道德水平长期跌落到它所允许的标准之下。当前,社会各界对各种非道德现象的“零容忍”,对道德建设中一些失误、毛病甚至局部滑坡的高度义愤,反映的不正是对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这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也就是在这种文化自觉中,人们发现:离开雷锋的日子,雷锋的存在和精神传承是如此宝贵。比如,当社会上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潮时,人们就更加崇敬雷锋的远大理想;当社会上出现享乐主义倾向时,人们就更加珍视雷锋的艰苦朴素;当社会上出现个人主义风气时,人们就更加怀念雷锋的集体主义精神;当社会上出现欺诈现象时,人们就更加渴望雷锋的真诚;当社会上出现人情的冷淡时,人们就更加想往雷锋那“春天般的温暖”;当社会上出现是非的混沌时,人们就更加期盼雷锋那憎爱分明的立场。这就是雷锋至今仍然活在许多人心中的原因,也是雷锋精神可以恒久地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思想根基。 三、雷锋精神要永驻生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就必须更深刻地认识雷锋精神的底蕴,更准确地把握雷锋精神的本质,更自觉地遵循雷锋精神的发展规律。 首先,要搞清楚学雷锋到底学什么,即弄通弄懂雷锋精神的内在本质。在很多人看来,学雷锋就是做好事、助人为乐。这种看法不能说不对,但它只是反映了雷锋精神的表层。雷锋是以做好事出名的,但他不是时有时无地做一些好事,而是一生不停地都在做好事,并且做了好事从不留名。这正如毛泽东对吴玉章的评价:“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iii]难在哪儿?难就难在雷锋最忠实地践行了毛泽东的教导,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因为如此,雷锋才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楷模。今天,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走雷锋同志走过的路”,就是要走他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之路、建设之路。回避雷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信仰,也就从根本上离开了雷锋;学雷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拍照上镜”,也就彻底与雷锋精神分道扬镳了。 其次,要珍惜并维护雷锋精神的国家意识形态形象,反对任何形式的歪曲和恶搞。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先后树立了各种政治道德典型,但他们大多都应时而生,时过而逝,只有雷锋是个例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时期的雷锋形象和雷锋精神虽然因时代变化而有所侧重,但其基本内涵大体稳定。“坚决听党话,一辈子跟党走”的忠诚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傻子”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的“螺丝钉”精神,既为计划经济所需要,也为市场经济所呼唤。如同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新教伦理一样,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能缺少自己的道德根基,雷锋精神就是这种道德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雷锋精神只能发扬光大,决不能歪曲和恶搞。但在现实中,有人不断借新发现的雷锋遗物来“修改”雷锋形象、借批“左”来否定雷锋精神,对此必须及时澄清、有力批判,因为他们所“修改”、否定的不只是雷锋的形象和精神,而是产生这种形象和精神的时代以及由那个时代延伸过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整个时代。 再次,和其他常青的价值观一样,雷锋精神也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保持实质和内核不变的情况下,努力使内容和形式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具实效性。就内容而言,比如,今天发扬雷锋精神中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是要求所有人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是要区分出不同的层次,“大公无私为圣人,先公后私为贤人,公私兼顾为好人,先私后公为庸人,损公肥私为坏人”;今天实践 “螺丝钉”精神,不是不能放弃职业流动,而是要求具备敬业、乐业、精业的职业精神;今天提倡艰苦奋斗精神,也不是不可以提高生活水平,而是要有一种不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和品格。就形式而言,今天开展学雷锋活动,应该由运动式、简单化向常态化、制度化发展。比如,可以把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中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以社会性、事业性的志愿者活动带动学雷锋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以助人自助为目的,借鉴社会工作方法,以对党和人民的“爱”而不是一般人道主义的“爱”为伦理基础,经常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如此等等,以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 (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i]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08. [ii]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7. [iii]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