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都是和北京城有关的地域文学,不过这两个概念经常会被混淆。记得一次一位作家朋友就说过老舍与王朔是京派文学作家。实际上,老舍与王朔一般被视作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厘清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还是有些必要的。
京派文学是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活跃在京津一带的文学流派,其成员大多不是北京的土著,主要有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废名、李健吾、萧乾、凌淑华等。这些作家大多为高校师生,他们的创作远离当时的政治斗争,也远离商业氛围。他们的作品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古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
京味文学是指洋溢着浓郁北京风情的文学作品,突出北京城自己的“味”,用北京口语,写北京城的风俗文化与人情事态,展现出浓郁的京华色彩。开创鼻祖是老舍,其后的代表作家有老向、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刘恒、王朔等。
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时间上。严谨的京派文学一般存在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而京味文学显然有一种时间上的持续性,从老舍开始,绵延至今天的刘恒、王朔等人。
空间上。京派文学里所描绘的空间大多是那些侨寓北京的文人的故乡,而京味文学多写北京城自身。最典型的莫过于沈从文的《边城》与老舍的《骆驼祥子》,前者写的是沈从文故乡湘西的边城生活,而后者写的即是民国时期北京城的故事。
语言上。京派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凝练、简约、古朴、明净,往往有诗意化和抒情化的倾向,以及传统士大夫的情怀;而京味文学则是使用北京方言,语言“京白化”、俚俗、幽默。可以试取两句进行比较。京派作家废名《桥》里:“细竹唱。未唱之先,仿佛河洲上的白鹭要飞的时候展一展翅膀,已经高高的伸一伸手告诉她要醒了。”老舍的《龙须沟》里则京味十足:“疯子(在屋里,数来宝):叫四嫂,别去拚,一日夫妻百日恩!娘子:(把隔夜的窝头蒸上)你给我起来,屋里精湿的,躺什么劲儿!”
审美上。京派文学大多在浪漫主义的寻梦中进行着诗意的抒写,关注着现实人生与人性;而京味文学则是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叙述北京的市井生活和文化意趣。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学,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作家。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也是与北京这座古城的文学底蕴有着莫大的关联。在京派文学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城市文化中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精神,雍容典雅、古朴庄严的气质,以及北京城所特有的大学校园文化的自由和舒缓;而在京味文学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城市那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资源的自足,以及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分别代表了北京城的移民文化和土著文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成就了北京城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镇地位,也成就了一个城市文化的辉煌。(朱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