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探索
作者杨春贵              日期:2013-03-07               阅读:4013 次

   党的思想路线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以及由此引发的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号角。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主要标志,在全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进而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推进了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路线问题上,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高度共识。例如:

  深刻地认识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无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

  深刻地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研究实现了重大突破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关键是如何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改革开放以 来,许多学者强调,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最终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研究本体论、辩证法、历史 观、认识论、价值论等等,都是服务于改造世界这个总目的;离开实践的哲学,是烦琐哲学,对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来说,毫无意义。正是这一点,决定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评价世界,而且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具有指导革命的功能,而且具有指导建设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指导 建设的功能愈来愈显得重要。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这种新理解,在最近30年我国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逐步得到了强化。进 入新世纪,中央“马工程”组织编写、即将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沿着强化实践的方向作出进一步努力,实现了教科书体系的重大突破,坚持“实践的观 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观点”这一指导思想,并将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它的全部原理以实践为核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学术上的一个重大进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研究有了一系列新进展

  其中既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取得的新认识,又有对历史经验的新概括、对现实问题的新探讨,以及对人类文明成果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新思考,因而多方位、多层次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例如:

   关于主体性问题。强调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导向强化对主体性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在过去是很不够的,甚至连主体、客体这样的概 念都没有提出来,只有思维、存在这样的概念。研究表明,主体和客体作为实践的两极,二者之间包括三种基本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与被认识的关 系、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我们应当唯物而又辩证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既要高度重视主体的能动性,又要充分认识客体对主体活动的制约性,反对任何一种形而 上学片面性。


  关于“系统”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的一些学者吸收现代系统科学研究 成果,提出“系统”也应该成为一个哲学概念。1983年出版的、由韩树英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第一次将“系统”作为哲学范畴引入哲学教科书,丰 富了唯物辩证法。提出“系统”问题并对其作深入的哲学研究,对于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提高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 意义。

  关于社会形态问题。所谓社会形态是指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类型。通常所讲的“经济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 视角考察社会,把社会区分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等基本类型。但这不是唯一的划分方法。从生产力 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产业结构的视角,还可以把社会区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基本类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社会形 态”,这同样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只有多视角地考察社会,才能从整体上对社会形态有更丰富、更具体的认识和把握。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问题。这一论断继承了马克思又发展了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概括。它深刻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的急剧发展及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巨大 和先导作用;发展先进生产力,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发 展。

  关于认识过程问题。认识论中关于认识过程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更丰富了。在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过程中,引入了选择性、重构 性、建构性这样一些概念,进一步突出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以及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在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过程中,引入了实践观念这一概念,以区别于认 知观念,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从认识到实践飞跃过程的中间环节。在以实践为基础的全部认识过程中,主体的知、情、意都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关于价值问题。这也是伴随强化实践与主体性研究而兴起的一个热点哲学问题。人不仅通过实践把握真理,而且通过实践创造价值。价值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真理和价值这两个范畴体现了人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两个尺度——事物的客观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的自觉认识,二者总是相互 渗透、相互作用地体现在各种思想、观点、意见、方案等等之中,对每个思想的实践检验都是真理与价值的双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既是科学 的真理观,也是科学的价值观;作为价值观,它揭示了价值的本质、特性、评价标准,以及价值的形成、功能、选择等等。这些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开 掘和新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恢复了毛泽东思想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科学思想,并以一系列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这些科学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我们恢复党的八大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 学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形成和发展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和统筹兼顾的辩证方法,集中体现了发展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构想。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以外,我们的新探索还涉及到人、人道主义、异化问题,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问题,和谐与矛盾的关系问题,以及科技哲学、经济哲学、管理哲学、文化哲学等各个领域的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关注人民的命运,人民才关注哲学的命运;哲学满足实践的需要,实践才赋予哲学以生命。这就是我们的经验,这就是我们的结论,这就是我们的方向。



  阅读:401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