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新中国60年解放思想的若干历史经验
作者杨春贵              日期:2013-03-07               阅读:4117 次

   特稿导读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解放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在中国革命时期,主要是为了解决事 关中国革命全局的重大基本问题;在当代中国,解放思想主要是为了解决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基本问题,在理论上实现重大突破,从根本上统一 思想,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解放思想要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要有政治勇气、实践勇气和创新勇气,要努力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 社会环境。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充分调动 亿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化和与时俱进,才能实事求是地正确处理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才能有效 推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句话,如胡锦涛同志所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 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在解放思想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科学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我们 加深理解什么是解放思想、为什么要解放思想、怎样解放思想、怎样才能解放思想,从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毛泽东说:“在人们的思想方法方面,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是对立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52页)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主观主义,即必须从形 形色色的主观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6·25”重要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 求。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苏联经验、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如何对待实际工作中的困难等等问题上,都主张要解放思想,可以说,60年来我们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都是同这种精神状态和科学态度分不开的。

  (一)解放思想的道路并不平坦。

   解放思想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干扰,一个是对解放思想的滥用,一个是对解放思想的压制。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们 党内,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主观主义逐步滋长起来,解放思想的口号在许多情况下被滥用,常常成为主观蛮干的代名词。例如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极端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大批“条件论”,甚至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类主观主义的口号,醉心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浪漫主义空想, 有时“把科学真理也破了”(《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48页),结果使得以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成灾,造成了极为严 重的后果。这是对解放思想的一种严重干扰,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还有一种干扰,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就是在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的情况下,重提“以阶 级斗争为纲”,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造成万马齐喑的政治局面,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以至导致“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历史悲剧。这两种干扰的教训,我们 在什么时候都不应当忘记。


  (二)新时期开始了新的思想解放。

  “文革”结束之 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广泛深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路线 的拨乱反正,进而实现了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实际上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开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道路、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解放思想的宣言书。他深刻阐 明了解放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把解放思想提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 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同上,第143页)针对一些人对解放思想的误解和曲解,邓小平在一系列讲 话、谈话中,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 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同上,第279、364页)就是说,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在于实事求是,我们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而不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个观点,既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是对我国解放思想历史经验和教训的一个科学总结。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党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联结起来,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八个大字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所谓精髓,就是贯 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又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二、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事关全局的重大基本问题

   解放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在中国革命时期,主要是为了解决事关中国革命全局的重大基本问题;在当代中国,主要是为了解决事关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基本问题。只有着力探索和回答重大基本问题,才能在理论上实现重大突破,才能从根本上统一人们的思想,才能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 的发展。6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四个重大基本问题。

  (一)创造性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 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这个指导思想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问题在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革命、在中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新中国成立以 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在中国如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革”结束之后,我们破除“两个凡是”的思 想禁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 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 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 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创造性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坚持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人民的选 择、历史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问题在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过去我们的理解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说:“不解 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在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许多 误解和曲解,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深刻揭示了中国国情,制定和实施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战略,从而开辟了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又不同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一条引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唯一正确的道路。其所以正确,就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 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活生生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三)创造性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这集中体现了怎样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 当代中国的稳定、发展和进步,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问题在于,坚持党的 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毛泽东提出,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继续推进这一伟大工程,强调在执政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必须继续推进党的建 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强调党的建设必须 突出解决时代提出的两大历史课题,即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强调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 设、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解放思想,使我们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 性的巨大变化,这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四)创造性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毫无疑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硬道理”,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 心一意谋发展。这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在于,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即全面的而非片面的,协调的而非失衡的,持续的而非一时的,以人为本的而非 与人无关的甚至危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理论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 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的创立是解放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的贯彻落实又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改变那些不符合不适应科 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努力破除那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解决那些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

  坚持真理观上的实践标准、历史观上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上的人民利益标准,是破除种种思想障碍、不断促进思想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也是我们解放思想的又一条历史经验。

  (一)坚持实践标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这一观点强调这一标准的唯一性,即只有这个标准,此外再无其他标准。这就为解放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种理论、一种观点、一条思路、一个办法,是 否正确,都只能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而后决定取舍。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相信、就坚持、就拥护;凡是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就不信、就改正、就反 对,而不管它出自什么书本、来自什么人之口。这就叫解放思想。以此作标准,我们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破除了对马克思主 义的教条化的理解,破除了对西方思潮和制度的盲目崇拜,也破除了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和做法,使我们获得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针对改革开放中一些人囿 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而热衷于概念之争的情况,邓小平提出,不要搞抽象争论,“要由实践作结论”,“让事实来说话”。就是说,既要靠实践去解放思想,又要靠实 践去统一思想,因为“改革的政策,人们一开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过事实证明才能被普遍接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5页)这是对实践标准的 创造性运用。在实践标准问题上,我们这些年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既不把别人的本本和经验当作教条,也不把自己以往的认识和做法当作桎梏,自觉地以实践 作标准检验一切主观的东西,包括自己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坚持生产力标准。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 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79页)“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重视和 发展生产力却被指为所谓修正主义的“唯生产力论”而被批判,其影响所及,在改革开放中使一些同志往往离开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去抽象谈论什么是社会主 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他们从书本上的原则出发,把许多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政策和措施说成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加以反对;把许多束缚生产力的政策和措施说成是 社会主义的东西而加以坚持,使得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针对这种思想僵化状态,我们党重申生产力标准,指出: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都是社会主义所要 求的,或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离开生产力标准,用抽象原则和空想模式去剪裁社 会生活、判断姓“社”姓“资”,只能败坏马克思主义声誉,窒息社会主义活力。新中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历程表明: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促 进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必须长期加以坚持。

  (三)坚持人民利益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毛泽东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同前,第1096页)这是由我们党 的世界观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离开了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和理想不但不能实现,而且变得毫无意义。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时刻关注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三 个代表”,归根到底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发展为了人民、发 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是最要紧的和最有决定意义的,它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我们必须 以此作为衡量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凡是符合这一根本标准的就坚持、就拥护;凡是违背这一标准的就改正,就反对,这样,解放思想才能有正确的方向。

  四、要有政治勇气、实践勇气和创新勇气

   解放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但需要进行艰苦的研究,而且需要冲破种种的阻力,甚至需要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解放思想的勇气,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解放。

  (一)增强政治勇气。

   在国际共运中,苏联模式曾经被神圣化,认为坚持那一套东西就是坚持社会主义;违背那一套东西就是违背社会主义,就叫修正主义、民族主义,就要批判、干 预、直至出兵镇压,所以,突破苏联模式是需要政治勇气的。在我国,冲破“两个凡是”也是冒了很大政治风险的,一篇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ABC的“真理标准” 的文章竟好像犯了弥天大罪,被指为“砍旗”、“丢刀子”、“方向性错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遇到很大的政治阻力,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 举办乡镇企业,到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吸收和借鉴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 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都曾受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指责。这种争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难以完全避免。因为解放思想不仅是个认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历 史观、价值观问题。尤其在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着力探索和回答的问题都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基本问题,事关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坚持什么 理论体系这些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因而不能不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对此我们无法回避,只能勇敢面对。毛泽东强调“五不怕”,邓小平强调“敢摸老虎屁 股”,讲的都是政治勇气。这种政治勇气,来源于我们对党、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和信念,如邓小平所说:“凡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 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

  (二)增强实践勇气。

   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 情,是前无古人的事情,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到,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到;外国人没有干过,我们的先人也没有干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探 索、在干中学习。这就需要敢试敢闯,敢冒风险,“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 不出新的事业。”(同前,第372页)在试验和探索中,出现失误、犯了错误怎么办?邓小平主张,第一,不要怕,“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 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既然是新事物,难免犯错误”,“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就走不了路”,“一怕就不能搞改革了”(同前,第367页,174 页,263页,203页)。第二,注意随时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 补”(同前,第372页,371页)。有了这两条,我们就会逐步走出一条新路,就不会犯大的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容易改正。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 是这样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开拓出来的,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样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三)增强创新勇气。

   解放思想的实质是创新,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推进思想解放,必须增强创新的勇气,既要勇于超越书本,又要勇 于超越他人,还要勇于超越自己。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 只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五、努力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社会环境

  解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不但决定于每一位社会成员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和勇气,而且受制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60年思想解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解放,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社会环境。

  (一)努力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民主法制环境。

   邓小平说:“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4页)这是对我国历史经验、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一个深刻总结。像 “文革”中那样设置禁区、堵塞言路、滥施淫威、以言定罪,只能窒息人们的思想。对于人民内部的不同意见,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采取压制的方法 去解决。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推进思想解放,必须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能以职务高低论是非,职务可以给 人以权力,但是不能保证给人以智慧,无论何人,职务高低也好,权力大小也好,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都是平等的,不能以权势压人。在文化科学问题上,必须坚持 “双百”方针,不能把阶级斗争当作标签到处张贴,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在党内和人民内部,必须实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鼓励 人们为追求真理而大胆探索,即使犯了错误也只能帮助教育,不能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而民主必须法律化、制度化,以法治保障民主。保障人们不断地思想解 放。国内外的长期历史经验证明,没有政治上的民主化,就不可能有思想上的科学化。

  (二)努力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体制机制环境。

   思想是否解放,不但同政治环境有关,而且同整个社会的领导、管理体制有关。传统社会主义体制最大的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 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几个人、特别是集中于第一把手。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家长制、一言堂的现象,一些人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 形成对他们的个人依附现象。这哪里还会有什么思想解放?!因此,解放思想必须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管理体制,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文化 体制等各方面体制,也包括对于干部的选举、任免、聘用、考核、监督、弹劾等各项具体制度和机制。邓小平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 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 面。”(同上,第333页)从这个意义上说,体制改革需要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又依赖于体制改革,二者是统一互动的关系。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思想文化环境。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封建思想源远流长。我们进行了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 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封建社会占统治地 位的思维方式是“两个凡是”——凡是皇帝讲的话都是真理,凡是圣人写的书都是真理,叫唯上、唯书、不唯实。一个时期对毛泽东搞“两个凡是”的做法,使我国 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文革”结束后,我们批判了对毛泽东搞“两个凡是”的错误做法,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可见,我们的理论和 实践的发展,都是同批判唯上、唯书、不唯实的错误思想路线分不开的。在思想文化领域,清除“两个凡是”的任务远没有完成,我们要坚持以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的“两个尊重”,不断地去克服唯上、唯书的“两个凡是”,使我们的思想不断获得新的解放,使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事业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本文链接

  “三条标准”

  促进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要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相信、就坚持、就拥护;凡是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就不信、就改正、就反对,而不管它出自什么书本、来自什么人之口。这就叫解放思想。

  ●坚持生产力标准

   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都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 的。离开生产力标准,用抽象原则和空想模式去剪裁社会生活、判断姓“社”姓“资”,只能败坏马克思主义声誉,窒息社会主义活力。

  ●坚持人民利益标准

  这是由我们党的世界观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离开了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和理想不但不能实现,而且变得毫无意义。 




  阅读:4117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