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拓展
作者李培林              日期:2013-04-28               阅读:5007 次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一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讲话》全文的公开发表,进一步激发起广大干部群众关注和谐社会建设、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请他谈了学习《讲话》的体会。他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紧迫的实践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讲话》基于对国际国内发展经验及其教训的科学总结,基于对当前发展的大势、基本规律和新特点的科学判断,针对当前社会发展中需要重点处理和解决好的一些重大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原则和基本任务,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

  李培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所以能够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是因为这一战略部署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和地域规模中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诸如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就业问题凸现、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次经济快速增长周期,而且处于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利益格局不断变化、一些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关键阶段。在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必须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谋划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不懈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出一条不仅能够快速增长而且能够和谐发展的路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李培林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使我们在各个领域拨乱反正,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解决温饱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步骤和阶段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充满活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五种执政能力之一;《讲话》进一步把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四大建设之一,使中国关于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更加完善、更加系统,将指导我们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系和各种突出矛盾,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回忆起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进行讲解时的情景,李培林研究员依然激动不已。他说,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对广大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专家,李培林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了向往。他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美好的事业,也是一项前无古人、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对世界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29日 第四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阅读:5007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