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我国将进入金融危机后的新成长阶段
作者李培林              日期:2013-04-28               阅读:5253 次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重新进入8%以上的新一轮增长周期,新增长周期的推动力将更加依赖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国内消费增长。

  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开始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成长阶段。所谓新成长阶段,一方面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重新进入8%以上的新一轮增长周期,另一方面意味着新一轮增长周期的推动力与过去相比将发生明显变化,将更加依赖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国内消费增长。

  新成长阶段呈现新特征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入中期加速的新成长阶段

  根据国际经验,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下降到5%以下,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者比重下降到30%以下,城市化水平超过50%,标志着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将下降到10%以下,2015年将下降到6%左右;在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者的比重2010年将下降到38%以下,2015年将下降到33%左右;在城乡结构中,2010年以城镇常住人口代表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8%左右,2012年或2013年将超过50%的结构转换临界点,2015年将达到53%左右。这些指标表明,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中期加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转换。

  社会结构变迁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成长阶段

  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是我国非均衡发展的一个长期的和突出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结构转换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新的发展要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要消除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之间的壁垒,还要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户籍等社会体制方面的障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将成为我国发展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举措。

  人民生活进入大众消费的新成长阶段

  2008年我国GDP为300670亿元,总人口13.28亿人,人均GDP为3313美元;2009年如果GDP增长8%,人均GDP将达到3500美元左右。按国际惯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升级将成为常态。我国2009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7%和43%左右,可以说总体上已经达到从小康到宽裕的居民消费阶段。住房和汽车等大额家庭消费开始进入普及阶段,教育、医疗、通信、旅游、文化等消费支出的比例迅速增加。这些特征都表明,我国总体上已经开始进入大众消费的新成长阶段。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的新成长阶段

  我国已经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迅速发展,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左右,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国民素质显著提高。我国正从人口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大众教育的新成长阶段已经到来。

  社会保障进入构建覆盖全民体系的新成长阶段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保障扩大覆盖面的工作进展快速,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干的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快速推进,到2020年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为支柱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基本形成,我国已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新成长阶段。

  改革从主要是经济改革过渡到全面改革的新成长阶段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要求各方面的体制继续进行适应这种巨大变迁的改革,改革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全面改革。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要进行涉及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城乡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事业单位运行、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改革。
 新成长阶段发展趋势与主要任务

  2009年我国由于比较成功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形势明显好转,社会发展方面也在协调发展方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将继续朝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

  转变发展方式,深化社会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要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变到更多地依赖国内消费,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未来30年的经济增长必须以国内消费的扩大为基础。二是要从经济增长低成本的量的扩张转变到增加技术含量的质的提高,从“中国制造”转变到“中国品牌”,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三是从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转变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从主要依靠工业推动转变到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的推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在一揽子投资计划执行中,要更加关注民生特别是就业,更加关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关注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更加关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促使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相互促进,力争在应对危机中实现国民经济升级转型。尤其是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要下大力气进一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和协调发展。利用扩大内需的机遇,使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进一步向农业、农民和农村倾斜。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形成经济增长新的重要推动力。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近十几年来,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不断降低,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所占的比重不断降低,居民家庭的消费率不断降低,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下降缓慢且出现徘徊,这些都影响到国内消费的增长。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仅对于扩大消费、转变发展方式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人民保持积极的社会心态和稳定的发展预期也至关重要。要采取有效措施,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否则将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既要理顺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和资本收益的比例关系,理顺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关系,更要发挥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杠杆在再分配中的调整作用,大力推进慈善事业等三次分配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民生建设力度,强化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各项制度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逐步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和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

  中小企业是我国目前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未来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选择。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仍显不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每千人拥有企业45个左右的水平。在未来的新成长阶段,制定振兴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是扩大就业、提高收入、鼓励创新、稳定社会的重要任务。为此,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和拉动就业。要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安全网

  老龄化的过程将在未来10年中使我国社会总扶养比下降趋势和劳动力充分供给情况发生转折性变化,家庭结构的快速变化也将对我国的家庭代际养老方式形成严峻挑战。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安全网,不仅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内需的要求,也是适应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稳定社会的要求。2010年,要抓紧出台已经公开征求意见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和《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办法》,特别是加快《社会保险法》的审议出台。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消费难以振兴,始终是我国扩大消费、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难题。当前我国已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要把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突破口,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加大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投入、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农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群的扶持。

  建立适合新时期新阶段的社会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目前我国体制性摩擦和结构性矛盾交织、利益失衡和价值冲突并存的发展阶段,要致力于探索适合新时期新阶段的社会运行机制。一是有效利益协调机制。在诸如企业改制、农村征地和城乡拆迁等易于发生利益冲突的领域,建立多方参与及第三方评估的公平参与和公正裁决机制,避免政府唱独角戏,避免其他强势力量的操控和对弱势利益的侵害,降低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二是弹性利益维权机制。当前各种利益矛盾千差万别,完全靠基层政府解决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难以运作。要建立多种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各种社会组织在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调节利益纠纷等方面的作用,建设富有弹性的维权机制。三是合理利益补偿机制。30多年的迅速发展,政府、单位、企业、集体也积累了许多历史欠债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拿出一定的资金设立补偿基金,突出解决一批历史上积累的对居民欠债的问题,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实施全面的社会改革,加强社会建设

  我国的经济改革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社会改革的目的也是要为发展继续提供强大动力。要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扭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培育大众消费能力,更多地依靠内需支撑经济增长;通过深化社会改革、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流动的社会体制,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医疗机构、教育系统和文化组织的改革,建立起有效运行、服务公益的非营利机构体系;通过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使社会安全网覆盖全民,为家庭规避市场经济和社会变迁的风险构建安全保障体系;通过推进社区建设,构筑基层公共服务的平台,把社会问题解决在基层;要通过发展社会组织,建立服务社会、反映诉求、吸纳就业和治理社会的新渠道。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阅读:525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