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6日 星期三
改革开放的未来使命
作者迟福林              日期:2013-03-05               阅读:4908 次

   名家简传

  迟福林同 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 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重点大学的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近些年主要致 力于经济改革问题与经济政策研究,研究的重点是转轨经济理论与实践。80年代从事“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和“民主政治建设”等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是我国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背景。30年来我国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的公平程度,有赖于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新阶段的矛盾变化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我国开始从生存型阶段步入发展型的新阶段。生存型阶段,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温饱问题;进入发展型阶段,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全社会大多 数人的温饱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发展的目标逐步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广大社会成员要求加快经济、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全面创新,使之与发 展型社会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

  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是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大矛盾。进 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在温饱阶段尚未出现或者并不突出的问题,包括资源和环境约束,开始集中地显现出来:第一,经 济持续快速增长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第二,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使得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不断降低。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第 三,资源环境压力开始成为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原因。

  从新阶段矛盾变化的现实看,市场化改革仍然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应对资源环境约束,需要深化市场化改革,在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首先,应尽快解决资源环境制度安排的内在缺陷。当前我国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理顺资源环境的体制机制。现在资源价格体系既不反映市场需求程 度,也不反映市场供给状态,这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只有尽快解决制度安排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有较好的制度保障。

  其 次,要加快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理顺资源要素价格,提高市场化程度。当前我国资源要素市场化程度明显偏低。例如,我国石油价 格与国际价格有很大差距,这与石油市场化程度不高直接相关。因此,新阶段的改革必须理顺资源要素价格。从现实情况看,如果没有大的宏观经济波动,宜尽快理 顺能源价格。此外,垄断行业的改革和价格改革联系紧密,资源要素的价格管制一旦放开,垄断行业改革必须加快推进。


  再次,要实现环境保护和利用的“三个转变”。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 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 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 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是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另一大矛盾。第一,社会公共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全社会公共需求增长速度相当快, 个人用于公共产品的年均支出,大概是90年代中期以前的5年的支出规模;第二,社会公共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公共需求主体快速扩大,广大农民 和城镇中低收入者逐步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另一方面,公共服务项目不断扩大;第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面对这个突出矛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近几年,我国关于改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等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有利地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促进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现实矛盾与问题看,还需要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构建坚实的体制保障。

  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客观上需要不同的发展理念。在我国步入发展型新阶段的特定背景下,进一步解放思想不仅需要继续加快制度创新,更需要从实际出发,尽快转变改革发展理念,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

  发展理念的变化根源于发展阶段的变化。国际经验表明,发展阶段的变化是改革发展理念变化的客观基础。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断提升,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内涵已经扩大到包括社会发展、政治文明等在内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适 应社会发展阶段的提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在 生存型社会,以做大经济总量、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发展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发展型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发展的重要目标。科学发展观,正是立 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 求,也是新阶段改革观的本质内容。改革不仅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落实科学发 展观,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将发展建立在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



  阅读:4908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