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观点集纳:魏礼群《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和丰富经验》等5篇

  网站编辑杨宾  责任编辑魏晔玲  日期2008-10-21

 

魏礼群: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和丰富经验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资源配置方式实现转换;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全面构建;收入分配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重要进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丰富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九个坚持”: 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鼓励大胆探索和实践;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建设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坚持渐进式改革方略,有领导分步骤地全面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做到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坚持牢牢把握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改革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障。

                                                                                   来源:《人民日报》

 

李义平:市场经济的历史功绩

 

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今天,从一般意义上总结和分析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繁荣及其运作机理,对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有所启发。
   
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发展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提升,是通过重大创新实现的。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三次工业革命都发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纵向的历史观察回到横向的现实比较,我们依然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产中的高级要素越来越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得到长足发展,既不仅仅取决于资源是否丰富,也不仅仅取决于区位优势。从总体情况看,市场经济可以激励创新、激励竞争,可以更广泛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造就千千万万的企业家,而这一切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新世纪,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沿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前进。

                                                                                        来源:《人民日报》

 

郑必坚: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某些深层次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双重使命”

 

以改革开放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由,就从根本上否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我们今天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只能是一以贯之和旗帜鲜明地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在解决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出来的矛盾和问题上,真正取得实质性的更大进展。对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无需讳言,也不应当讳言。党中央就是采取这样一种彻底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历来非常重视并且勇于面对这些问题,并且总是十分清醒地把握两条:一条,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决不因某些具体问题而否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另一条,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来解决。也就是说,面对问题,回头走老路是死路一条,搞私有化走邪路也是死路一条,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唯一正路和真正出路。
  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担负的使命具有某种特殊复杂性,这集中体现在两大项双重使命:第一大项双重使命,就是既要通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和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又要促进社会公正,走共同富裕道路。又一大项双重使命,就是既要继续完成发达国家早已完成的传统工业化,又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赶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且至今方兴未艾的现代科学技术新的伟大的革命。积30年之经验和教训,我们只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同时力求针对这两大双重使命在具体实践中这样那样的矛盾而把握好处理问题的,这样坚定、清醒地干下去,一直干到21世纪中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担负的两大双重使命就一定能够完成。
                                                                                      
来源:《人民日报》

 

程恩富:30年来我国基本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思想解放的30年。在此过程中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是依据社会生产力、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重构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形态——公有主体型产权形态、劳动主体型分配形态、国家主导型市场形态和自力主导型开放形态。
    
其一,建立和完善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形态。由于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和多样性,以及人口和就业问题十分突出等缘故,不宜维持单一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结构。不过,中国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即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模式,而不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模式。我们应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及实行“主体-辅体”的社会所有制形态。

其二,建立和完善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形态。我国经济改革摈弃了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计划型按劳分配的模式,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形态向以市场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共同参与分配的经济形态转变。

其三,建立和完善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形态。改革中我们既注重建立计划、金融和财政为核心的国家宏观调控系统,维护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注重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基层、地方和部门必要的权力,形成统一领导下的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在存有个人选择、法人选择、市场选择和社会选择的复杂条件下,国家调控逐渐在“博弈”中(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一种博弈)完善各项政策和机制,树立应有的领导权威。有必要在廉洁廉价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确立“小而强的政府”主导地位或主脑地位(萨缪尔森认为市场没有心脏和大脑),建立强市场和强政府的“双强”格局,使国家的经济职能和作用略大于资本主义国家。

其四,建立和完善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形态。改革的理论模式和现实特征,就是从以往过分突出自力更生的较封闭经济形态向以自力更生为主导、多方位开放共同发展的经济形态转变。30年开放形态的实践,促使贸易依存度、贸易结构水平、关税总水平、资本依存度和投资结构水平等层面发生重大变化,某些重要指标甚至超过不少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整个国民经济的内外开放度大幅度提高。在现阶段,要继续积极地实行邓小平关于“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和“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及整个对外开放路线,处理好开放、保护和超越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素质和水平。其中包括要精心调控引进技术和资本的战略与策略,增强自主创新的程度。
                                                  来源:《北京日报》



陈佳贵:三十年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伟大成就。国有企业普遍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成绩显著,国有资产的配置逐步优化,形成了一批在国际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企业集团,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民营企业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正在成长中进行转型升级。回顾企业改革30年的历程,总结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重视:

把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非国有企业紧密结合起来,使之齐头并进。我国的企业改革是在两条战线上展开的:一条是国有企业改革,即将单纯作为国家计划的执行者和生产单位的国有国营企业,逐步改革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中包括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调整;另一条是鼓励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即鼓励集体、私营、股份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不仅缩短了国有经济战线,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提高了国有经济的素质,而且为非国有企业的发展让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不仅繁荣了经济,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对国有企业形成了强大压力,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为在我国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将改革的目标确定为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都是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执行者,是单纯的生产单位。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坚持市场取向。就企业改革来说,就是逐步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直接控制,特别是减少对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并把对企业的扩权让利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结合起来,逐步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实行渐进式改革模式,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我国的企业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模式。企业改革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远目标,在改革过程中注意统筹规划,使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紧密衔接起来。对于把握不大的改革,先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无论是扩权让利、建立经济责任制、实行利税分开、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还是三年脱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的都是从点到面,“紧密结合,逐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模式。沿着这种路径、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改革,保证了改革的稳步前进,避免了出现大的失误和挫折,减少了社会的震荡,降低了改革的成本。

处理好企业改革和其他改革的关系,以企业改革和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我国逐步进行了计划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的改革,这些体制不断变革、更新,并与企业制度一起,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把企业改革与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企业改革只能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供前提条件,企业是否能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健全的企业经营机制,还必须依靠企业自身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实际上,在我国企业改革推进过程中,除了进行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外,企业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只有在企业改制的同时,把这些管理工作认认真真做好,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既依靠中央政府的权威,又尊重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首创精神。我国的企业改革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即由中央政府明确改革方向,地方政府贯彻执行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即地方政府、企业进行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和试点,得到中央政府的肯定后,再逐步推广到全国。在上下互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和首创精神对中国企业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巩固和发展企业改革的成果。企业改革的基本立足点是确立企业作为民事法律的主体地位和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国家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借鉴国外的一般做法,把他们上升为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企业的权力、义务和责任,规范企业的行为。这些法律、法规巩固了改革的成果,促进了改革的深化。

                                                                                            来源:《光明日报》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