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前线》杂志创刊50周年座谈会

  网站编辑杨宾  责任编辑魏晔玲  日期2008-11-27

 

 

   前线杂志社总编韩凯主持座谈会

 

 

刘淇在致《前线》创刊50周年贺信中强调:

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作出新贡献

 

 

本网讯(记者:叶再春)五十载春华秋实,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前线》杂志始终坚守在党的理论宣传的“前线”,坚守在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线”。1125日,前线杂志社举行纪念创刊5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发来贺信,代表中共北京市委表示热烈的祝贺。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蔡赴朝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刘淇在贺信中指出,《前线》杂志创刊50年来,特别是1995年复刊后,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宣传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新鲜经验,及时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思想理论阵地的重要作用。

刘淇强调,在新的形势下,希望《前线》杂志社的同志们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拓展理论宣传的渠道和阵地,努力创新理论宣传形式,进一步增强刊物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刘淇祝愿《前线》杂志进一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成为党员干部群众理论学习的良师益友。

19581125日,《前线》杂志创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同志亲自题写刊名,撰写发刊词《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前线》被迫停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北京市委为《前线》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957,《前线》杂志恢复刊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

致《前线》创刊50周年的贺信

 

《前线》杂志社:

值此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前线》创刊5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中共北京市委表示热烈的祝贺!

《前线》杂志创刊50年来,特别是1995年复刊后,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宣传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新鲜经验,及时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思想理论阵地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希望《前线》杂志社的同志们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拓展理论宣传的渠道和阵地,努力创新理论宣传形式,进一步增强刊物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祝《前线》杂志进一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成为党员干部群众理论学习的良师益友。

                                          2008年11月25日

 

 

《前线》杂志社社长董颖

在纪念《前线》创刊5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对前线杂志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1958年的11月25日,《前线》正式创刊,至今整整五十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共同庆贺《前线》创刊50周年,心情十分激动。首先,我代表前线杂志社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读者、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曾经在《前线》杂志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才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启刚同志宣读了刘淇书记给前线杂志社发来的贺信,我们深受鼓舞。刘淇书记对杂志社的工作给以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办好《前线》的决心和信心。

《前线》杂志作为中共北京市委的机关刊,创刊50年来,在市委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几代《前线》人,始终牢记党刊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宣传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新鲜经验,发挥了思想理论阵地的重要作用。回顾过去50年不平凡的风雨历程,我们感慨万千,也深感责任重大。

1958年《前线》创刊前夕,彭真同志亲自题写了刊名,撰写了发刊词《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线》,明确了《前线》的性质、任务,奠定了办好《前线》的指导思想,为《前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首任主编邓拓同志的带领下,《前线》为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首都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规律,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邓拓、吴晗、廖沫沙主笔的“三家村札记”,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今天我们重读具有鲜明理论性和指导性的《前线》发刊词,重读“三家村札记”那些思想深邃、文风犀利的杂文,仍会感到深深的震撼,发出由衷的赞赏。可以无愧地说,老《前线》是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一座永远的丰碑。

“文革”开始后,《前线》被迫停刊。1981年7月,北京市委创办了理论刊物《学习与研究》杂志。《学习与研究》继承和发扬了《前线》的优良传统,努力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情讴歌首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北京市委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其中吴树青校长在《学习与研究》发表的文章《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1995年7月,中共北京市委做出决定,《学习与研究》恢复《前线》刊名,《阵地》并入《前线》。从此翻开了《前线》理论宣传的崭新一页。

《前线》恢复刊名后,历届市委领导都高度重视前线杂志的工作,为办好《前线》倾注了大量心血。1995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的尉健行同志,对恢复《前线》刊名工作做出重要批示;199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亲自到前线杂志社视察,并对杂志社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2000年7月,贾庆林同志出席《前线》恢复刊名5周年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200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听取了前线杂志社的工作汇报,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蔡赴朝同志对进一步办好《前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前线》寄予厚望,今天又在百忙中来参加座谈会。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前线》杂志的亲切关怀。同时,市委主要领导同志每年都要为《前线》撰写重要文章,保证了《前线》杂志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前线》恢复刊名后,把继承老《前线》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并不断创新与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不懈追求,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在继承与发展中追求创新。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社职工励精图治,发扬《前线》的优良传统,开拓创新,奠成事之基,谋发展之路,努力在理论宣传上有新建树,在刊社事业上有新发展,在队伍素质上有新提高

 在办刊中,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刊物的理论性、思想性和指导性,突出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深度解读,为干部群众解疑释惑。我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从思想理论上回答问题,力求解渴、管用”,作为办刊的着力点。紧密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结合北京科学发展的实际,结合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实际,策划选题、组织稿件,发表了一系列重点理论文章,有多部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北京新闻奖”、“全国党刊优秀文章奖”、“北京杂文奖”等各种奖项,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报刊转载,其中,由编辑部撰写的理论文章《中国人民的致富之路——论邓小平同志的富民思想及其实践》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借鉴国际经验,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和《治理北京城市交通拥堵对策研究》等文章,被中央电视台摘播,在全国引起反响;最近发表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和内在支撑》一文得到中宣部副部长雒树刚的批示,被中宣部《活页文选》转载。近年来,我们编辑出版了多本《前线专辑》和《前线丛书》,对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或重要会议决议进行集中宣传、深入阐释;为做好奥运宣传,我们开办了“新北京,新奥运”专栏,突出宣传“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打造了品牌栏目“中心组学习之友”、“理论探讨”等,受到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欢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我们始终坚持“开门办刊”,努力做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多年来,社领导和编辑经常一起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组织撰写稿件,热情宣传北京市各条战线取得的巨大成就。杂志社中心组成员坚持每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已形成制度。近几年,由编辑部组织撰写的多篇调研报告,已形成科研成果。如,《构建和谐———北京市建设和谐社区新探》和《北京市建设和谐村镇新探》、《北京市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认知度调查》、《奥运筹备期间首都市民观念变化的调研报告》等四个课题被列为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并先后获奖。在编辑工作中,我们大力改进文风,按照“重、深、新、短、活”的要求编辑文章,力戒空话套话,尽可能多的发表现实针对性强的短文章和文风朴实、文字精练、形式多样的文章。努力创新理论宣传的形式,对栏目设置进行调整优化,同时不断改进封面、版式、插图的设计,给读者以清新美观、庄重大方的视觉感受。

《前线》是月刊,时效性比不上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针对这一点,我们加强选题策划的前瞻性,加快工作节奏,增强杂志的时效性。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加强“前线网”建设,今年我们对网站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改版后的“前线网”,突出了政治理论网站的特色,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已成为与读者交流的新平台,受到网民的欢迎。我们还加强了与各省、区、市党刊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扩大了党刊网站的社会影响力。

前线杂志社历届领导班子注重抓好队伍建设。办好《前线》,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编辑、记者队伍。50年来,《前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人才。他们中有的已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学者,有的在重要工作岗位担任了领导职务。近几年,我们注重班子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特别注重加强对中青年编辑的培养锻炼,努力培养造就《前线》的名编辑。现在,已有5名年轻骨干编辑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先后有9名编辑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我们还通过公开招聘,选拔了一批政治素质好、熟悉政治理论的年轻编辑,其中有4名博士毕业生,为杂志社输入了新鲜血液。目前,杂志社37名职工中,有6名高级编辑,7名主任编辑,2名高级政工师,编辑人员中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已占到60%。近两年,我们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民主推荐和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5名年轻同志担任了部室负责人,初步形成了编辑队伍的梯次年龄结构,较好地解决了新老交替的问题,为前线杂志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在杂志社创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杂志社已连续4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

《前线》复刊以来,在全市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市委各工委、各区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发行量连续几年稳步上升,2008年的发行量创复刊以来的新高。《前线》的质量不断改进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期刊、北京市优秀出版物、北方优秀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鼓励,又是一种鞭策。我们深知,《前线》离市委的要求,离读者的需要还有不少的差距,我们要不断努力,聚精会神办刊,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不辜负广大读者的厚望。

回顾《前线》50年不平凡的历程,虽然经历了创刊、被迫停刊、复刊的风风雨雨。但是,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站在了党的理论宣传的最前线。新形势下,《前线》杂志要在理论宣传上有新作为,在刊社事业上有新发展,我们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党的宣传工作的根本原则。党刊工作者只有自觉地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一代又一代的《前线》人,始终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实际生活,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

第二、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三贴近”原则是办好《前线》的指导思想,也是《前线》的优良传统。邓拓同志曾提出一个口号,“决战于编辑部之外”。他说,编辑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下边,直接了解群众政治生活中的问题,跑工厂,跑农村,找人谈话,广交朋友,把北京市的情况摸透。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要凭什么风来办事,而是要根据改革建设的实践和人们的思想实际,根据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策划选题,组织稿件,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第三、办好杂志必须有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和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编辑队伍是保证杂志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根本,而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是提升刊物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们在不断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作者队伍的建设。我们充分依托中央国家机关、社科研究机构、高等学府云集首都的特点,充分发挥与理论界的著名专家学者长期密切联系的优势,注重团结吸引名家、大家,组织了一批高层次的作者队伍,同时也非常注重发现学术新人。《前线》的作者中既有我国知名的专家学者、资深的理论家,也不乏学界后起之秀。

同志们,《前线》的50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一本杂志而言,五十年的发展来之不易。这既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创新的动力源泉。今年适逢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首都北京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前线》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纪念《前线》创刊50周年为契机,按照刘淇书记给《前线》创刊50周年发来的贺信中提出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重要任务,不断拓展理论宣传的渠道和阵地,努力创新理论宣传形式,进一步增强党刊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把《前线》办成干部群众的良师益友,切实发挥北京市委机关刊的重要作用,为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求是》杂志社总编辑张晓林

纪念《前线》创刊5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个先进文化的靚丽品牌

2008年,是奥运之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于《前线》杂志来说则又是创刊五十周年。五十年的光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瞬间,但在《前线》杂志的历程中却饱含着不寻常的历史风雨和沧桑。在凯歌行进的建设年代,《前线》曾有过辉煌;在“十年文革”的动乱岁月,《前线》曾经历浩劫,被迫停刊;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前线》又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再创辉煌。我和《前线》的交往,是在《前线》复刊之后特别是近来的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不能算短,但更为深刻、更为刻骨铭心的是《前线》留给我启迪、感慨和受益。在我眼里,《前线》是一本杂志,更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建设先进文化的靚丽品牌。读《前线》这本杂志,就是在读一种先进文化,就是在接受先进文化的沐浴和洗礼。从中,我看到、读到的是:《前线》矢志不渝地弘扬先进文化,励精图治地打造先进文化的品牌。面对林林总总的杂志,面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复杂文化格局,我们可以肯定地説,《前线》无愧于党刊的称誉,无愧于先进文化品牌的称誉。

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党之根、党之魂,是党的生命之所系,力量之所在。而具体到党刊来说,先进性建设,就是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前线》是如何弘扬先进文化?又是如何精心打造先进文化品牌的?我想谈三点看法:

一是善于引领作者的思维。每个刊物都会有自己的作者,这是自不待言的;但作者和刊物的关系却并不尽然一致。有的刊物面对作者,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也就是说,来什么稿子,就发什么文章,和作者的关系是一种“来料加工”的关系。当然,这样的刊物无所不收,包容并蓄,即杂又广,有一定的丰富性,但也难以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和个性,很难实现刊物的编辑意图和宣传重点,严格讲,这样刊物和编辑是被作者牵着走的。而在我眼里,《前线》和它的编辑则不是这样。他们有着明确的编辑意图和宣传重点,那就是立足于弘扬先进文化,用独具的慧眼和才智,策划一个个生动新颖的选题,向作者组约文章。《前线》和作者的关系可以喻为一种“量体定制”的关系。“量体定制”之于“来料加工”有很大的不同,一则体现了刊物和编辑的积极主动的风貌,着眼点放在实现刊物的编辑意图和宣传重点上;二则用精心策划的选题积极引领作者的思维,使作者跟着刊物走,成为刊物的一部分。对于刊物和编辑来说,和作者的关系恐怕还是以“量体定制”为宜,以选题引领为上。在我的记忆中,大凡刊于《前线》并具一定影响力的文章,几乎都是编辑出的选题和组约的成果。比如,刊于《前线》并获奖的《重提改造世界观》一文,就是我应《前线》之约,依照选题而作的。“重提改造世界观”这一选题,现在看来已不太抢眼,但在十几年之前,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把改造世界观这一客观存在的重大命题,扭曲糟蹋的完全变了味。究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不要改造世界观?还敢不敢提改造世界观?改造世界观又如何和“左”的那一套划清界限?这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确需要回答清楚。而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无疑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有着积极重要意义。因而从“重提改造世界观”这一选题的拟定中,我们足以看出《前线》及其编辑思想的高明和智慧,同时也看出他们用选题引领作者的高明和智慧。再比如,同样刊于《前线》的《道德的力量》一文,选题也是来自于《前线》编辑的慧眼。这个选题看似平常,却寓意深刻。根据选题所作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大家常见但又十分困惑的社会现象,那就是为什么像吃喝风这样很多极其简单的问题,解决起来却很难的个中原因。説难,难就难在我们所做的没有跟上所说的,没有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因而缺乏道德的力量、道德的感召力。用选题策划来实现编辑的意图,来引领作者的思维,不失为《前线》办刊的高明之处。

二是善于提升文章的水平。人們常説,编辑是替别人作嫁衣裳的。这句话讲的是,编辑忙半天,忙的都是别人的事情。这是个事实,似乎让编辑进入了一个无我的境地。然而,恰恰是这个无我的境地,却深深体现了编辑大写的“自我”,展示了编辑高尚的职业精神。这就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种忘我和无我的精神,从古至今都是人們称道和讴歌的美好品质和情操。当然,编辑也并不是真正的“无我”,他们的水平和精神已经完完全全地融注和体现在所编的文章里面了,送到读者面前,由读者来评说高低优劣。按照接受美学的说法,一个作品、一台戏剧,是作者和受众一起完成的。我们也完全可以这样讲,刊发出來的文章,不仅是作者的作品,同时也是编辑的作品,是作者和編輯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每当在《前线》刊发文章的时候,我常常感慨和叹服编辑的敬业精神和过人技能,细细品味渗透于文章中的编辑劳作和甘苦。读者从刊物上首先看到的是文章和作者,其实文章和作者都是由编辑支撑着的。没有编辑的指导、督促和修改,就不可能有文章的充实、完善和刊发,也就不可能有读者的阅读。因此,从作者来说,首先接触和看到的应是编辑。正是由于有了编辑,才让作者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才让读者有了阅读的喜悅。记得曾经在《前线》刊发过一篇题为《把解決思想问题和解決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文章。文章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角度,讲了为什么要把解決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道理,但如何结合?又如何做好思想工作却没有深讲。这是一个缺陷,编辑看出来并给予了指正。正是在编辑的指导下,文章补写了培养和加深群众感情,要带着群众感情做思想工作这一块。补写后的文章,显得更加完善和充实,刊发后自然得到了读者的好评。应该讲,这要归功于编辑,也要由衷地感谢编辑。

三是善于营造文友荟萃的绿地。众所周知,现在的文化生态并不太理想,杂志参差不齐,良莠杂陈。有的杂志追求买点,一味猎奇,品格低下,文化被严重地污染。而《前线》则是不同,始终高扬先进文化,坚持主旋律,坚持高品位,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前线》成为文化园地以文会友的净土和绿地。《前线》的作者很多,其中不乏大名听起来如雷贯耳的学者大家,如黄枬森、陈先达等,也有不少血气方刚、才华出众的中青年新秀。同是《前线》的作者,其实大家平时的往来并不过頻过密。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作者之间是那样的相知相识,原因恐怕在于大家主要是通过杂志的阅读而神交神往。我就是这样,通过《前线》杂志的浏览和阅读,结识了许多作者和文友,其实不少作者和文友至今未曾晤过面。奇怪的倒是,这些未曾晤过面的作者和文友,从我心里讲,却似乎有一种相知很久、很熟悉的感觉。何故如此,原因就在于我徜徉在《前线》这块文化绿地时,常常通过文章的浏览和阅读和每一位作者交流。久而久之,尽管不少作者没有见过面,但确成了相知相识、很熟悉的文友了。可以这样讲,没有《前线》及其编辑提供的机会和舞台,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致力于先进文化建设的志士同仁是很难会聚和相见于《前线》这一文化园地的,也很难成为相知相识的文友。论及于此,自然要归功于《前线》的编辑,自然要感谢《前线》的编辑。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宋养琰

纪念《前线》创刊5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与时代齐驱,与北京共进

——祝《前线》50华诞

2008 11 月,是《前线》50年华诞!我首先表示衷心的祝贺!

在此,使我想起孔子的一段名言。他在《论语·为政》篇中说:“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古人回答是:“天禀授之命也”。我看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必然王国”。用今天的话讲,是“客观规。所谓“知天命,用古人的话说是“穷理尽性”, 即探究事物的性质,明确其运行道理。用马克思的话说,是实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实现了的“自由王国”。用今天非常明确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所以说《前线》正处于“知天命”之壮年时期,即黄金时段,老道成熟,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知识深邃,精力充沛,这正是创业、立业的最佳时期。古人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相信,《前线》定会在新的时代,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我作为《前线》的一位忠实作者和读者,多年来,我深感到,从总体上说,《前线》的办刊方向是正确的,办刊的方法是稳健的,办刊的方式是开放的、透明的和灵活的。有时(比方说在前20年中)也出现过曲折,但不能怪《前线》,而是整个时局使然。

具体地说,我体会,《前线》值得肯定、称赞和称道的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改革开放以来,《前线》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北京建设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鸣锣开道;

二、紧跟时代之大潮,扬首都之风采,满腔热情地弘扬社会之正气,批判不正之风,并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之束缚,大力宣扬新人新事和好人好事。

三、《前线》作为北京党刊,以得天独厚的地缘(首都,与党中央近距离)优势,人杰地灵,资源丰富,信息畅通,视野开阔,此均乃为办好北京党刊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但也重担在肩,责任重大,使命显要。多年来,刊物同仁,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卓有成效地完成北京党刊在不同时期应完成的各项重任,绩效斐然!

四、《前线》刊载和报道的内容历来以首都为主轴,兼顾全国及国际经济、政治、文教、卫生、体育等的重大新闻、动向和走势,以鲜明的党刊特色,朴实无华而又异彩纷呈的风格,定期地呈现在全国读者面前,深受广大读者的认同和爱戴。

  五、《前线》重视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并在深入调查研究和有说服力论证的基础上,时有创新,常见新意。文字简洁流畅,雅俗共赏!《前线》一路走来,道路虽不平坦,但让读者读起来比较放心。我作为读者,深有体会,颇受启迪,受益匪浅。

六、《前线》在版面设计和编排上,注重精雕细刻,不断推陈出新,做到刊风正、境界高、栏目活、文笔畅、品位高,雅俗共赏。《前线》始终是我所喜爱的刊物之一。

七、《前线》作为刊物丛林中的“精品”之一,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刊物的内部,聚集了一大批出色的人才。他们充分认识到,知识决定高度,办刊人的素质决定着刊物的质量,办刊人的思想水平到哪个层次,刊物的质量也到哪个层次。他们深知,人才是办好刊物的最优质的“资产”。因此他们非常重视自身队伍的培育、提拔和利用,选贤任能,其中包括强化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据我所知,他们始终具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充满活力的采编队伍。同时在它的周围,始终团结一批层次较高的新老结合的撰稿人才。

最后,我再提点希望。《前线》50岁了,是半百之年,为了更好地前进,很有必要回过头来,对过去已经积累起来的“家底”,包括知识、文化,经验、教训,进行认真和必要的梭理和盘点,以便在更新的起点上或更高的层次上,创造更新、更多、更大的辉煌。

我相信,今后的《前线》,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充沛的活力、更昂扬的斗志,更满怀信心,身先士卒,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为建设新北京、新中国,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灿烂的前程而继续奋斗。

 

 

中共朝阳区委书记陈刚

在纪念《前线》杂志创刊5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

     非常有幸能够有机会出席《前线》创刊五十周年座谈会,并有机会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朝阳区委、区政府对《前线》创刊五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朝阳区是北京市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区县。三天前,我们区四套班子刚组成一个代表团去长三角地区进行学习,刚刚返京。今天出席这个座谈会是对我们朝阳区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深化。我们也将认真领会这次座谈会的精神,把这次座谈会的精神用于指导朝阳区下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的内容。2008年是《前线》创刊五十周年,2008年对于北京、对于中国来说更是一个有时代特征的年份。假如我们能像科幻小说那样搭乘时光隧道的火车走向未来,以未来的眼光关注我们现在经历的2008年,我们一定会看到2008年的特殊价值。

我认为2008年的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它处在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阶段。朝阳区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试点区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发展观对于朝阳区的特殊价值。事实上,我们国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从最早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天我们党形成比较明确、系统的理论体系指导党和国家的发展。这个过程的取得,是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而今天随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形成、深化和完善,使得我们更加明确了我们党的未来,我们国家的方向。

第二个时代特征,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跨越的新阶段。2008年,北京市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有人讲,奥运会是里程碑,是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历史中迈向新目标的新起点。有人讲,2008年奥运会是我们国家的成人礼,是中国经过100多年的屈辱、经过建国将近60年的发展,重新走向富强、走向国际强国之旅的重要标志。也有人说,2008年奥运会是我们走向新征程的冲锋号。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对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加充满信心。昨天,我见到了一位来自于花旗银行的高层代表,他们对于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未来还将发生的危机感到迷茫、恐惧,他们对中国取得的成绩、对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信心。这就像十年前我们所共同议论的话题那样,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所表现的第三个时代特征是,我们党、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人为本、关注民生。2008奥运会之后,我们国家出现了一些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山西垮坝事件。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食品安全事件,是一个安全责任事件。但是,如果把这些事故与年初的风雪冰灾、“5·12”大地震和2008年奥运会等联系起来看的话,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党、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这么关注老百姓的疾苦、民生的发展。所以我认为我们党、国家包括北京市,当前明显体现出这三个时代特征。

我讲这三个时代特征并不是我有什么独到见解,而是这三个时代特征正是《前线》杂志这些年来孜孜追求的努力方向。我们看到,《前线》杂志关注理论创新、关注时代特征、关注改善民生,这已经成为《前线》杂志重要的追求方向和办刊特色。在此我要代表基层的党员领导干部感谢前线杂志社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本营养丰富、展望未来的杂志。最后,我祝愿前线杂志越办越好,取得更大成功。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

《前线》特约评刊员庄俊文

纪念《前线》创刊5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扬《前线》特色  永远站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前线

----祝贺《前线》创刊50周年

 

自从以“前线”这个响亮而含义丰富的刊名创刊以来,《前线》杂志历经风雨坎坷,跨越世纪,步入了“知天命”之年。作为《前线》的忠实读者,谨向《前线》杂志创刊50周年表示由衷的祝贺。

刊物如人,走过50年,由少及长,能够自立于报纸期刊的丛林中长盛不衰,必有其自身的特色,才能成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站在读者的立场看,我以为《前线》至少有五个方面的特色值得称道。

特色之一是全心全意地紧跟党的中心工作展开理论宣传,紧紧把握党刊的核心职能不放松。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前线》是中共北京市委主办的政治理论刊物,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一贯以宣传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己任。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前线》时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党在每一时期的重点工作,以开阔的视野服从和服务于全国和全市的工作大局,紧密结合实际需要,深入阐发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诠释有关改革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有力的思想保证。《前线》浓厚的理论气质彰显了党刊自觉承担党组织理论教育重任的编辑方针,使《前线》成为党组织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成为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理论学习中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和解渴管用的参考书。

特色之二是自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理论宣传联系实际。一方面,宣传的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前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时刻关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感知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和情绪愿望,抓住不同时期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在诸如怎样分析经济形势、怎样判断改革的成败得失等宏观问题上和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切实关注民生等具体问题上,奉献出一篇篇精品,力求有的放矢地从政治思想理论的高度回答问题。另一方面,将正确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前线》的理论宣传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以基层干部为主要对象,记者编者齐上手,认真观察生活,努力发现亮点;启发思考,深入发掘;悉心指导,总结成文,组编和发表了大量基层党员和干部的学习体会、工作感悟、经验介绍、座谈纪要和相关的通讯报道等。由于致力于从理论的角度总结和报道基层的工作实践,《前线》成了基层党员和干部喜闻乐见的北京思想理论战线姿态万千、百花盛开的交流园地,而《前线》的记者、编者们就是这个园地的辛勤园丁。

特色之三是把思想意识修养和道德建设作为理论宣传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在宣传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前线》开辟多个栏目不断发表文章,以思想漫谈、案例分析、文件导读等形式,反复告诫党员和各级干部不要忘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当今经济生活的大千世界令人目眩,执掌权力的居高临下又容易使人忘乎所以。加之各种新思潮汹涌激荡,金钱至上、极端个人主义和官本位意识甚嚣尘上,严重地腐蚀着党员和干部队伍,不时传来高官落马、权贵入狱的新闻。《前线》从理论的高度抨击了弥漫于社会的奢靡之风,批判了揽权塞责的官场怪相,揭示了腐败滋生、积重难返的制度因素。《前线》从党执政兴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培养爱护干部的深长忧思出发,掰开揉碎地提醒广大党员、干部以“慎独”的精神加强思想意识修养,锤炼健全的道德人格,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自觉抵制腐败风气的侵袭。言者谆谆,循循善诱,使人扼腕深思,警钟长鸣。

特色之四是讲究理论宣传的形式美。一是稳健。《前线》作为党刊,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导向。《前线》以稳健立刊,恪守立论有据,注重透彻说理,把握理论分寸,力求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决不盲目追求轰动效应。二是灵活。刊物的栏目设置总体上大致分为理论探讨、实际工作、思想修养和文史漫谈等四大板块,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工作重点,具体栏目稳中有变,既提纲挈领,体现编辑意图,又有利于引导读者读刊用刊。灵活还体现在文章的体裁多变。如,同是理论文章,可以有论文、访谈、答问等多种形式,以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三是平实。《前线》多方发挥首都科研院所和高校云集的优势,荟萃了一批具有一流水准的“大家”作为《前线》的作者群。难能可贵的是,“大家”为文,关照对象,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有“大家”风范和“大家”底蕴,却无正襟危坐、故弄玄虚的“大家”架势,更绝少锋芒毕露、逞一时之快的文字。四是短而精。《前线》的文章都不长,即使是重头的理论文章,篇幅超过4页的也少。虽不是长篇大论,但多数文章尽量做到观点明确、论证系统、内容丰富、语言简洁,能让读者在短时间的阅读中有实在的收获。五是知识性。《前线》自觉追求高尚的文化品位,它发表的各类文章,特别是京史新忆、燕山新话、书刊评介等栏目的作品,其中的文史典故、京华旧闻、名人逸事等知识俯拾即是;一些杂文的行文妙笔更是经得起再三捧读和玩味。

特色之五是开门办刊的真诚。这一点主要不体现在刊物本身,而是蕴含在《前线》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中。《前线》人深知,尽管付出千辛万苦组稿编稿,尽管细致入微地反复审稿核稿,刊物在文字、标点、行文等方面的错漏还是难以百分之百地避免;而对文章内容则更是见仁见智,总会有不同意见,个别情况下读者反应与编辑初衷大相径庭也不奇怪。刊物是办给读者看的,为了不断提高《前线》的水平,必须认真听取读者意见。为此《前线》特聘一批审读员、评刊员,请他们作每期刊物的第一读者,按期收集他们的意见。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评刊会,组织记者、编者当面听取意见。明确要求评刊员踊跃对刊物提不同意见和批评意见。《前线》的总编曾亲自向评刊员询问评刊意见中引文的出处,还破例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评刊员的商榷文章。《前线》的虚怀若谷和真诚态度感动了评刊员。他们与刊物积极互动,经常电话联系,以至出现了评刊员盼望尽早读到新一期《前线》,而编辑部则盼望尽快读到评刊意见的感人景象。

《前线》创刊50周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祝愿《前线》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继续认真贯彻党刊的办刊宗旨,保持和发扬自己的特色。愿《前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代表群众,教育群众;贴近实际,指导实际;去陈言,戒空谈,减套话;努力充实壮大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塑造人们美好纯净的心灵世界,永远站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前线!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蔡赴朝

在纪念《前线》创刊5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开创党刊理论宣传和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纪念《前线》创刊5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纪念《前线》杂志创刊5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刘淇同志专门致信祝贺,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委对《前线》杂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刚才,董颖同志代表前线杂志社作了工作报告,晓林总编辑、宋养琰教授、陈刚同志和庄俊文同志从不同角度,就如何做好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做了很好的发言。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代表市委宣传部向《前线》杂志创刊5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线杂志社的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多年来一直对《前线》和北京市理论工作给予热情支持和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前线》杂志作为中共北京市委主办的理论刊物,从1958年创刊到现在,走过了5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文革”以前,《前线》就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文革”期间被停刊。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前线》又得以恢复和发展,重新成为首都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5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前线》作为党刊,始终是同党和国家的历史命运,同首都北京的历史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同党的宣传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和首都北京的繁荣发展,是《前线》逐步发展壮大的根本前提和坚实基础;党的事业的不断进步,是《前线》不断发展提高的根本保证。

50年来,《前线》杂志在市委的领导、关怀和鼓励下,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党员的大力支持,始终站在国家和北京市建设改革发展的前线,站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前线,依托首都丰富的社科理论资源和高层次的理论专家作者队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开门办刊”,紧密结合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实际,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推动党的理论宣传为人民服务、为实践服务、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成为及时传达中央和市委声音、传播党的理论的重要阵地。经过几代前线人的不懈努力,《前线》杂志在理论宣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事业发展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队伍建设上有新的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的高度重视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鼓励,离不开广大读者、作者的厚爱与支持,也离不开几代编者的不懈努力。

从《前线》创刊到现在,50年过去了。国家和北京市的经济社会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党的思想理论宣传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前线杂志社的人员历经多次新老交替,但是《前线》作为党刊的性质没有改变,作为首都重要理论宣传阵地的地位没有改变,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首都改革发展、服务干部党员理论学习的使命没有改变。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前线》创刊50周年,就是为了温故知新,继往开来;就是要发扬《前线》已有的好传统,按照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再创《前线》的新辉煌。

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使命。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是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总要求。今年6月和7月,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和致《求是》暨《红旗》创刊50周年的贺信中,胡锦涛总书记又对办好党报党刊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重要思想,是我们办好《前线》的根本指针。

最近,市委从奥运会后首都工作所处的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总结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经验,提出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也对《前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前线杂志社的全体同志,要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地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扎实作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党刊的重要作用。

为此,我讲三点意见:

第一,牢牢把握理论宣传的正确方向,坚持“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从思想理论上回答问题”的办刊宗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党刊的首要任务。《前线》要始终把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和北京市的重大工作部署,作为办刊的鲜明主题和重中之重。要发挥首都党刊的优势,围绕重大理论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安排版面开展集中宣传,有针对性地为全市广大干部党员的理论学习提供学习辅导,解答疑难问题,及时反映学习动态,介绍学习经验,推动理论武装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要坚持“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从思想理论上回答问题”的办刊宗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紧围绕首都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到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充分反映首都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充分反映首都人民为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发挥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统一思想、鼓舞斗志、传递信息、推动工作的作用。

当前,特别是要做好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宣传。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前线》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宣传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大力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原则。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报道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二,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统一,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50年来,《前线》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办刊理念,形成了自己的办刊传统。早在《前线》创刊之时,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同志在为《前线》撰写的发刊词中,就要求《前线》“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1995年复刊时,市委又明确要求:《前线》要成为市委的重要理论喉舌,指导北京市各项工作的有力工具,成为学习、研究、宣传科学理论的重要阵地,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良师益友。《前线》的首任主编邓拓同志曾提出,《前线》的办刊人要有两个根底: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底,一个是掌握实际情况的根底。这些重要的办刊理念和良好传统,是《前线》50年成功的基础和保证,也是进一步办好《前线》必须继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新的发展阶段,《前线》杂志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办好党刊。要准确把握干部群众的思想变化情况,及时了解宣传对象所关注的问题及理论需求,主动设置议题,抓住干部群众真正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回答,把握理论宣传的主动权。要努力探索创新理论宣传的新形式,根据现代生活和人们阅读习惯的需要,多用群众身边的事例,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群众的鲜活语言,把思想性、指导性同知识性、可读性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刊物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高度重视新兴媒体建设,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在办好刊物的同时,努力办好“前线网”,不断拓展理论宣传的阵地,提升《前线》的社会影响力。

继承传统,改革创新,关键还要进一步突出刊物的特色。在传统媒体林立、新兴媒体崛起的今天,特色就是刊物的生命。作为党的理论刊物,《前线》要有与众不同的东西,要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要在认真总结办刊规律、借鉴国内外办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和完善《前线》的特色。

第三,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杂志社的自身建设。办好党刊,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要像抓刊物质量一样,抓好杂志社自身的建设,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首先是搞好领导班子的建设,要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确保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特别是对中青年骨干的培养,给他们提供锻炼机会,营造促进编辑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编辑队伍,培养造就更多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深受读者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

同志们!伟大的时代和创新的实践呼唤着理论的大发展大繁荣。相信前线杂志社全体人员,一定会以创刊50周年为契机,发扬老一辈编辑、记者的好作风、好传统,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着眼于首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宣传普及,着眼于为首都的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从思想上和理论上解疑释惑,着眼于党的理论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团结和依靠首都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进一步突出特色、提升水平,把刊物办成党员干部群众理论学习的良师益友,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打印 | 转发:

创新培训方式 提升能力素

约谈交账 联席对账 联审算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