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作者王浩雷  网站编辑杨宾  来源光明日报__光明网  日期2009-02-20
    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不仅在于为当代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更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
斗目标。”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改革开放能否再续辉煌,首先看发展方向是否正确。我们的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我们的开放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开放。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必然会走入误区和歧途。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具社会主义性质和市场经济形式两个关键要素,两者不可或缺、相互促进。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进一步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既充分激发市场经济的竞争活力,又注重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既从制度上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从体系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功能。

  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巨大魅力,不仅反映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体现为公平正义的根本实现。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发展,公平正义就会失去物质基础;没有公平正义的逐步实现,生产力发展就会失去现实活力。正确处理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公平正义的关系,是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当前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条件下,解决公平问题比解决效率问题更紧要,促进社会正义比加快经济发展更迫切,必须更加注重公平正义的实现。

  二、改革开放能否持续推进,重点看体制机制是否健全和协调。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要靠完善的体制机制来保障,也靠各种体制机制间的协调来促进。不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生产力发展就不能长久。

  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注重发挥制度建设的战略性、全局性作用,既消除原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中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的障碍和弊端,又通过不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以制度建设巩固改革成果,以体制创新激发创造活力。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是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重要两翼。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势必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迫切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势必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效,两者相互适应、协调发展,共同推动改革开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获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必须进一步促进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协调发展,沿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促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人民不断提升的政治参与积极性相适应。

  三、改革开放能否跨越发展,关键看内外部环境和机遇能否把握和抓住。实现大发展大跨越,既要抓住有利的环境和机遇,更要用好这样的环境和机遇。在未来的战略机遇期里,不善于借助国际环境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们的开放就会陷入困境;不充分发挥国内环境所蕴涵的发展优势,我们的改革就会失去根本。

  对外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既顺应了国际发展趋势,又坚持了独立自主;既借鉴了世界先进文明,又保持了中国特色。在当前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趋势下,必须处理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坚持独立自主的关系,努力掌握在融入世界中发展自己和在国际竞争中规避风险两种本领,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还必须处理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关系。一方面,要兼顾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正当关切,向世界表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诚意和决心;另一方面,又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积极务实的姿态,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四、改革开放能否永葆动力,最终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和支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和参与主体。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开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离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改革开放就会失去智慧源泉和动力基础。

  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由人民群众来缔造,改革开放的崭新局面靠人民群众去开创。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一切改革为了人民、一切改革依靠人民这一根本基点,充分凝聚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共识和认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满意度和支持率,不仅取决于物质需求是否获得满足,也取决于精神追求是否得以实现。在当前物质需求逐步满足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增强国民的文化修养、道德品格、心理健康和创新意识。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重要着眼点和落脚点,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和谐文化,弘扬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中华文化,努力做到尊重差异却不失原则,包容多样却不失主导,不断增强国民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