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蜗居的梦想

  网站编辑韩福  来源   日期2009-09-14


  站在新房敞亮的阳台上,我爱吟诵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许现在谈“俱欢颜”还为时尚早。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却是不争的事实。从我们家房子的变迁就能看出这几十年新中国发展的影子。
  家里的祖屋是三间土墙的茅草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听家里的老人说这样的土墙茅草房在解放前也是家境还不错的人家才能住得上的。后来解放了,过上了好日子的老人们把茅草屋顶通通掀掉铺上瓦片。就是在这三间大瓦房里走出了我父亲兄弟三人,三人都“洗脚进城”成为了“吃皇粮”的人,爷爷奶奶也一起搬进了城里,这三间大瓦房连同我们家的地都留给了村里的亲戚,也留在了我跟随父母一年一次回家烧香祭祖的回忆里。
  早些年,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而我的父母也是这样,期盼着单位分房能尽快轮上自己。而在他们所在的企业,不知有多少人在排队等房。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1973年,我们家分到了一间半平房。为什么说是一间半呢?因为只有一间房是父母单独使用的,另一间既可以称之为客厅也可以称之为储藏室的房间是和另外一户人家共用的,而厨房和厕所则是公用的。在那间小屋子里,我的来到使得父母从二人世界变成了三口之间,全家人围拢在那间不足10平米的小屋子里包饺子的情景,是我儿时最快乐的记忆。
  第二次搬家已经是1982年,妹妹的出生和渐渐长大使得小屋显得拥挤不堪。父亲一遍又一遍的打报告写申请,终于在我9岁的生日的时候,我们家搬进了30平米的一居室。父亲为了给我和妹妹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把厨房给改成了我们的卧室,而创造性的把厨房修在了客厅隔出来的小单间里面。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到做饭时候就满屋油烟,熏得我们只能去屋外透气。
  老房子一住就是十几年,再搬家就已经是1995年的事情了。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成果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父母所在的老厂子利用集资建房的方法,给予住房面积不足的职工一次性的解决了住房问题。我们家的新房子足足有70平米,两室一厅,家里彩电、冰箱和空调等家用电器也是一应俱全。父亲再次发挥创造力,把阳台和卧室打通,然后隔出两个小一点的单间,这样我和妹妹就可以拥有各自独立的小房间了。

  2001年,我和妻子的爱情终于修成正果,准备买房结婚。而在当时早已经没有了福利分房。以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为标志,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住房实物分配被取消,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我们年轻人不用像父辈那样坐等分房,可以买自己喜欢的房子了。我和妻子四处寻觅。货比三家,终于买了一套一百四十平米的高层塔楼,三室一厅双卫。看着父母看着我的新房啧啧称赞,我感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了质的改变。由忧房,到有房,再到优房,人们再不用愁没房子住,愁房子小,人多住不开了。现在人愁的是在哪买房,好几套住哪一套房好。
  我喜欢站在阳台上遥看万家灯火: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家家户户透析出来的灯光,显得格外温馨;霓虹闪烁,装点着夜幕下的北京城,千年的古都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我深深地感到,咱们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中国的房改也是成功的。因为,老百姓从中真正得到了好处,老百姓的房子真的大起来。这六十年,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幸福蜗居梦想的实现。




打印 | 转发:

创新培训方式 提升能力素

约谈交账 联席对账 联审算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