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理念
推动“绿色北京”建设

——访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燕友

作者魏晔玲  网站编辑杨宾  来源前线  日期2010-09-08

  《“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并于今年3月1日正式印发。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北京”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行动计划》的意义重大。日前,本刊记者就有关问题,专访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燕友。

  记 者:请您介绍一下《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张燕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在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奥运筹办期间,北京市认真践行“绿色奥运”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开展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经过不懈努力,市民节能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绿色”生产生活和文明消费方式逐渐形成,环境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绿色奥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绿色遗产”。

  北京奥运会后,北京的发展进入到新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大理念。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大理念,巩固扩大“绿色奥运”成果,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约束的新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市领导批示要求,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将城市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紧密结合,以切实提升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把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首都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展低碳试点,全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积极创建绿色消费体系,加快完善绿色环境体系,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北京”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记 者:编制《行动计划》,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请您介绍一下《行动计划》的编制思路和过程?

  张燕友:在编制《行动计划》时,我们着重把握两个思路。

  一是深入把握“绿色北京”建设的内涵。刘淇同志在《加快建设人文北京 科技北京 绿色北京》一文中明确指出,建设“绿色北京”,就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加快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就是要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继续下大力气治理空气质量,加强绿化美化,不断提升首都的环境质量;就是要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使首都的发展更加可持续;就是要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深刻理解“建设‘绿色北京’”内涵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梳理“绿色奥运”成果,分析研究“绿色北京”建设内容,提出了以提升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着力构建三大体系、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北京”建设框架,即:全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积极创建绿色消费体系;加快完善绿色环境体系。

  二是统筹考虑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北京”建设的关系。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是针对转变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提出的,三者反映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关注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绿色北京”建设内容实际上涵盖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行动计划》从开始起草,到最终发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起草期间,我们多次开展深入调研,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有关民主党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为开拓思路提供了有力支撑。2009年7月,《行动计划》初稿编制完成。2009年12月分别通过了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审议,并在12月24日至12月31日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各类反馈意见建议共计505条,体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各有关部门对具体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吸纳了部分建议,对《行动计划》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最终上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发布。可以说,《行动计划》凝聚了广大市民的智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广大市民朋友对《行动计划》的关注也是对政府的一种期待,是对政府部门的激励和鞭策,我们将努力落实《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使北京绿色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市民。

  记 者:《行动计划》提出了“绿色北京”建设的“3大体系、9大工程、10项机制、16项指标”,其中,只有“16项指标”在《行动计划》中不是直观可见的。请问,“16项指标”包括哪些?是否都是相关部门必须完成的?

  张燕友:《行动计划》中段落清晰地集中阐述了“绿色北京”建设的“3大体系、9大工程、10项机制”,而“16项指标”则散见于对“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生态环境”3大体系的描述中,没有集中叙述。“16项指标”包括绿色生产指标6项,分别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总额、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绿色消费指标5项,分别是二级及以上能效产品市场占有率、节能建筑占现有民用建筑的比例、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和再生水利用率;生态环境指标5项,分别是空气质量、COD排放量下降率、SO2排放量下降率、林木绿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项指标分为引导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两大类。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总额、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二级及以上能效产品市场占有率、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4项为引导性指标,这些目标同市场结合较紧密或行政手段不宜调控,因此设定为引导性指标,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引导。约束性指标共12个,占总数的75%。约束性指标即强制性的、必须完成的指标。比如,2009年北京市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33%,到2012年必须降到25%;同样,北京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必须从37%达到40%;北京市公共绿地面积必须从人均14.5平方米达到15.5平方米,等等。这些约束性指标同市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国家要求完成的,有的是北京市提出的工作目标,但都是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推动实施《行动计划》的力度和决心。

  记 者:《行动计划》向我们展示了绿色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蓝图。请问,“绿色北京”在建设过程中将会有哪些亮点?

  张燕友:《行动计划》体现了北京建设新型世界城市的新理念、新标准,3大体系、9大工程、10项机制、16项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2010年到2012年,是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的重要阶段,“绿色北京”在建设过程中亮点纷呈,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首次提出低碳城市建设。在《行动计划》中,首次正式提出推动低碳发展,打造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一是注重强化规划引导,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列为约束性指标,提出积极落实《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并将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专项规划。二是完善统计标准,《行动计划》提出我市将按照国家的要求,建立碳排放统计和监测体系,积极研究低碳产品认证机制,为碳减排提供扎实的基础支撑。三是积极推动低碳试点,将推进重点新城低碳化规划和建设,以生态涵养区为重点,加快生态环境与绿色产业统筹发展力度,深入开展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低碳示范园区,试点启动低碳生态社区建设。四是吸引社会参与,重视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绿色生产特征进一步凸显。主要体现在全面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鼓励企业开展全流程的绿色生产两个方面。产业升级发展的重点措施将不再停留于 “关停并转”的简单式调整模式上,而将充分利用提高增量产业准入门槛和存量产业发展水平的“创新驱动、内涵挖潜”发展模式。同时,鼓励企业开展全流程的绿色生产,鼓励企业在产品成分、结构、性能等设计上融入绿色理念,推动产品生态设计,倡导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采购绿色原料方面,鼓励企业生产能效高、易回收再利用的产品,实行简单包装,并采用符合“可循环”或“可降解”要求的绿色包装材料,鼓励企业开展废旧产品回收再利用。

  绿色消费环境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启动节能环保产品进商场、超市活动,不断增加节能环保产品市场供应能力,以保证市民方便地购买到放心、廉价的节能环保产品。二是三年推广3000台高效电机和1500台高效变压器。目前,本市电机和变压器两者用电量约占全市用电总量的30%左右,是重点能耗领域之一。为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计划通过政府补贴方式,到2012年力争推广完成3000台高效电机和1500台高效变压器。据测算,项目实施后,每年可节约用电约2500万度。三是全市公共机构及居民家庭全部实现绿色照明。北京市是全国最早启动绿色照明工程的省市。2010年将在石景山区、房山区、延庆县等9个区县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200万只,全市所有家庭和公共机构基本实现绿色照明。同时推进城区重点市政道路、商业街道、户外广场等领域应用LED光源等高效照明。

  将自行车纳入全市交通规划。近年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自行车出行的路面空间越来越少,自行车出行比例不断下降。为减缓交通拥堵现象,《行动计划》将自行车出行纳入了全市交通规划,完善道路两侧非机动车道;逐步完善重点地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区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系统,规划建设一批步行、自行车交通示范街区;在客流集中地区增设安保设施齐全的自行车停车场,完善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换乘系统;在地铁站、公交枢纽等重点地区大力扶持自行车租赁业发展,到2012年形成约500个租赁点,2万辆以上租赁规模。

  水体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着重体现在打造永定河水岸经济带和开展北运河一体化综合治理两方面。目前,永定河面临着流域内水量减少、水质变差、河道生态环境恶化、防洪堤坝受破坏等问题。《行动计划》提出要打造永定河水岸经济带,逐步恢复永定河生态系统,重点建设卢沟桥、吴家村、大兴黄村等一批再生水厂,积极推动沿河两岸休闲健身、旅游观光和商业服务等高端产业发展,形成水环境改善引导城市发展的良性格局。北运河是本市最重要的排水河道,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7%,承载着中心城区90%的排水任务。近年来,北运河流域水环境虽有明显改善,但仍与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和广大市民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北运河流域一体化治理工程,加快污水资源化处理,使其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需要。

  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一是将探索推动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循环园建设。目前,本市共有23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总设计处理能力1.04万吨/日,实际处理量为1.74万吨/日,平均超负荷率67%。为满足垃圾处理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提出采用循环经济理念,打造集垃圾收集、垃圾焚烧、综合处理、环保产业发展、科普教育、现代农业于一体的循环经济示范园,把促进当地就业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结合起来。目前,规划建设4个生活垃圾循环经济园区。二是扩大再生水利用。2009年本市再生水利用量为6.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8%左右,再生水已成为本市水资源的重要补充。未来三年,本市中心城区现有8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升级改造为再生水厂,同时完成昌平、门头沟、通州、大兴等再生水厂建设,实现每个新城都有一座高品质再生水厂。推进六环路以内建筑工地利用再生水、施工降水替代自来水;结合现代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和项目用水需求,提高再生水在工业中的利用比例,到2012年达到30%以上;结合郊野公园、滨河森林公园、城市河道景观以及新城水系建设,加快推进再生水配套管网建设,扩大再生水在浇灌绿地、补充景观河道、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等领域的使用。

  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5%。未来三年,本市将重点推动5000辆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到2012年,实现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70兆瓦、太阳能集热器利用面积达到700万平方米,积极推广热泵供暖,建成平谷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推广实施绿色能源惠农,提高可再生能源高端示范应用水平。

  记 者:听了您的介绍,使我们对《行动计划》有了较深入的了解,非常令人振奋。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