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作者李盛霖   网站编辑李爱玲  来源《求是》   日期2010-12-1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我国今后5年加快推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彰显了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交通运输工作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科学规划,奋力推进,狠抓落实,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更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一、“十一五”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共新增公路60.5万公里,沿海港口新增通过能力30亿吨,新增深水泊位660个,内河航道改善里程5700公里。到“十一五”末,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7.3万公里,农村公路达到345万公里,沿海港口通过能力达到56.1亿吨,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3万公里,全国定期航班机场达到176个。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更趋完善,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有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速公路运输通道基本贯通,国家公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新增高速公路3.2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建成,“7918”国家高速公路网建成70%以上。东部地区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基本形成完善的城际高速公路;中部地区基本建成干线公路网络;西部开发8条通道全部贯通。由此,以高速公路网络为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为连接、以农村公路为覆盖的国家公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农村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圆满完成了中央提出的“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5年新增农村公路53.5万公里,东中部地区94%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地区98%的建制村通公路,“通达工程”、“通畅工程”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农村地区出行条件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西部地区重点公路项目和水运项目资金补助标准分别是东中部地区的1.3—1.8倍和1.2—1.5倍。2009年底,西部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50.5万公里,高速公路达1.86万公里,农村公路达129万公里,初步形成了横连东西、纵贯南北、通江达海、联结周边的交通运输格局,成为西部大开发成效明显、基础先导作用显著、人民群众满意的重点领域之一。

  运输服务再上新水平,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条件。今年公路客货运量完成302亿人和243亿吨,普通国道平均行车时速提高到57公里/小时。城市公共客运能力快速增长,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分别达97%、87%;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64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35亿标准箱。20个港口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内河货运量完成17亿吨,长江黄金水道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最繁忙的河流。民航客货运量完成2.66亿人和500万吨。

  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中发挥了生命线作用。初步建成了海陆空立体救助应急反应体系。5年成功救助遇险人员近10万人,救助成功率达到95%以上。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突发灾害事件中,全力打通交通运输生命线。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运输保障和安全保障任务。

  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为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夯实了基础。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秦岭终南山隧道和长江口深水航道等一批世界级工程,形成了建造千米级斜拉桥等系列成套核心技术的中国标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开通了1600多条不停车收费通道,联网不停车收费公路里程接近6万公里。节能减排初见成效,营运车船的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比“十五”末下降了5%和7%。

  行业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党建、带队伍、促发展、保稳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涌现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新时期援藏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楷模”陈刚毅、“蓝领专家”孔祥瑞等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交通运输行业成为选树典型多、社会影响大的行业之一。

  二、清醒认识“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

  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增强交通运输供给能力。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00亿人、300亿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80亿吨,内河货运量25亿吨,机场旅客吞吐量9亿人次。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第一要务,加快形成综合运输网络,满足经济增长、国土开发、应急救援等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的更强的功能性要求。

  二要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升级,全面提升运输服务水平。预计到“十二五”末,民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交通运输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应继续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投资、政策倾斜的重点方向。同时,要加快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优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效率,提升交通运输的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

  三要紧跟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突破,大力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必须把握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跨越式发展机遇,密切关注新兴技术、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有效集成应用到交通运输行业的步伐,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发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四要围绕深入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交通运输发展转型。“十二五”时期,发展交通运输低碳经济,促进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大力发展以低碳为主要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技术性和管理性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交通结构、建设方式、消费模式,促进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五要继续营造安全发展环境,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能力。针对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要从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监管救助、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坚持预防与应对有机结合,提升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经济社会安全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和保障。

  三、落实“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五个努力”(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科技创新与信息化、“两型”行业、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础设施网络更趋完善,结构更加合理;运输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交通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我们要在5个环节上狠下功夫。一是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二是努力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现代物流发展。三是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交通。四是着力完善安全监管体系,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五是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

  上述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科学规划,采取综合有效措施积极推进。

  第一,以规划为龙头,强化发展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加强与水利水电、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协调。完善公路网规划体系,尽快形成以国家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普通国道网为补充的国家公路系统,推动各地加快形成干线公路网系统。调整《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建设规划》和《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做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第二,完善投融资政策,加强资金保障。继续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良好机制。继续实施区域差异化投资政策,强化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制定促进现代物流、综合运输枢纽、城市公交、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绿色交通、民用航空等相关领域投资政策。

  第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法规体系。完善促进综合运输发展的协调机制,探索建立高速公路统一网络运行和层级管理模式,调整完善国省道管理体制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理顺通航枢纽等管理体制。改革国家空管体制,深化航权时刻审批制度改革。深化邮政体制改革。研究制订和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内外协调的综合运输法规体系。

  第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加强干部队伍培训,特别是加强地市县级和西部地区交通管理干部培训。加强专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形成30个交通重点学科点、10个交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培育20—30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交通运输行业输送60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民航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邮政行业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执法业务骨干队伍与执法管理队伍建设。

  第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行业发展软实力。深化行业文明建设的“学树建创”活动,加强行业安全文化、廉政文化、质量文化、诚信文化、项目文化、精细文化、和谐文化建设。加强行风建设,实施“阳光行政”和“阳光工程”。加强宣传引导,为交通运输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交通运输部部长)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