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建构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者邱仁富   网站编辑sxs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日期2018-02-03

  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一种价值体系,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价值体系也就不同。价值体系与特定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构成一种相互性关系。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握这种相互性关系,逐渐从外部性反思走向内在的理论自觉。

  社会主要矛盾是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形成和发展都始终伴随着主要矛盾的出现和解决,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实践以及伟大斗争中逐渐显露出来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社会矛盾又不断凸显,社会矛盾的变迁必将引起社会新的发展因素和变量,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而价值观念的变迁又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主要矛盾。从这个角度说,社会主要矛盾和价值观念变迁构成一种相互性,这种相互性形成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运行过程。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理性地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结合起来。邓小平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还没有对社会主义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方向上的把握。邓小平还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决定社会主义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要着力推动社会改革开放,必须要解放思想,形成一种勤劳致富、敢闯敢干,要有点冒险的精神。

  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建构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尽管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当今之中国不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的初级阶段,也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初级阶段。当今中国之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阶段,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进入飞跃发展的新阶段,即是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变革昭示出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

  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的重要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变化深层次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正是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才有根本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从根本上推动了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社会发展重点、社会发展方式、社会价值构架等向新的更高阶段发展,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现。如何精准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前提性基础。“美好生活需要”是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话语里总结提炼出来的,经过近年来的政治化阐释和传播,逐渐提升为一个政治话语。我们需要精准把握“生活领域中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政治领域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精准把握生活领域中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增强人民对国家、社会的认同,对共产党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认同。精准把握生活领域中的美好生活需要,了解个性化需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必定会在中国大地上赢得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价值认同、政治认同和信仰认同。

  精准把握政治领域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要不断推动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建设。党的十九报告指出: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只有切实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全面推进人民当家做主,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防止制度性失衡消解人民主体性的现象,不断通过法律来保障人民权益,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体验感和认同感。

  总之,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价值研究的现实起点和导向,不断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更好地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服务。

   (作者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