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繁荣和建设文化强国目标,我们不仅要发展文化生产力即文化产业,而且要拓展文化服务和激活文化市场即扩大文化消费。文化生产是文化繁荣的手段和基础,而文化消费是文化繁荣的目的和动力,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共同实现着文化的大繁荣。
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首先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当前,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先进的文化生产力本身就是代表人类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即无论是从生产力发展、政治制度还是思想文化上,都应该是代表人类发展的前进方向或历史演进的发展趋势。落后陈旧的文化,不可能成为人类文化发展趋势,因而也不可能形成较高水平的文化生产力和持续繁荣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不是一般的生产,而是有明显价值取向的生产。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政治制度,往往决定着文化的先进性质,而先进文化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往往对生产力和社会制度有强大的塑造和引导作用。人类的任何再生产都是创造性的,这尤其表现在文化领域,因此人类的社会实践往往产生突破原有文化形式的新内涵,通过逐渐的积累而成型并且突破原有文化形式的限制,从而推动文化的创新。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才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还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激活文化创造力。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思想理论研究的投入,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发展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只有经济的繁荣,没有文化的繁荣,不是高水平和可持续的社会繁荣;伴随文化繁荣的经济繁荣,才是社会全面的繁荣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抓文化建设。过去,我们在世界各处销售的标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大多还是一些附加值比较低的低端产品,我们应该逐渐走向高端产品,但最高端的产品就是文化,是文化所蕴涵的思想和价值观。为了提高我们产品的文化品质,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强化我们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我们必须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机制。而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就要打破地域和条块限制,这样才能建立运行高效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市场;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机制,还要破除行业之间的界限,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机制,还要建立灵活开放的管理体制,鼓励合作和合理竞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每个人的首创精神和能动性。在这个意义上,必须打破限制文化生产和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建立能够激发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活力的管理体制,能够促进文化生产力提高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
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还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那就是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自由、民主的氛围,这样才能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创造这样的环境必须是在法制框架下进行,即人人互相尊重且尊重规则。只有在法律框架下,才能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的文化环境和良好的文化产业秩序。如果说物质生产和技术创新需要自由竞争和民主氛围,那么文化生产更需要自由竞争和民主氛围,更需要开放、包容的气氛。为此,我们要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并将其落到实处。先进文化及其软实力的生成有其自身规律,它需要有法律框架下的开放、自由和谐的文化生长空间与环境。
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还必须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文化是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文化的许多表现形式需要具有特殊才能和训练的人才创作和表述出来。而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为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必须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扩大文化消费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必须扩大文化消费,培育扩大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就是说,拓展文化服务、扩大文化消费、培育文化市场,对于激发文化活力和文化生产而言,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不能缺少的。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消费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我们还必须意识到,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能动性或生产性的消费,因为文化能够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和激发人的创造力。满足了人的文化消费,也就再生产着高端的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消费使消费活动与生产活动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消费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就激发着消费者的精神生产活动,消费过程直接就成为精神生产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社会越是发展,也就越需要具有较高文化消费能力的国民;国民的文化消费水平越高,文化生产也就越有活力。
发展文化消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的和任务,即文化消费实现着文化生产。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既然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那么我们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有了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才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持、良好的文化条件。
扩大文化消费,就必须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产品流通和文化走出去的模式,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持续的动力。文化市场有活力,那么文化也就越有活力;文化市场扩大了,文化的影响也就扩大了。通过市场竞争的作用,我们就能够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发展文化消费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发展文化消费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历史发展功能,即在传承基础上创新,通过创新实现传承;发展文化消费也要关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结合,这样的文化产品既有鲜明的特色,又能够引起国际市场的共鸣;发展文化消费还要达成思想性与愉悦性结合,使文化产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发展文化消费还必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这样的文化产品才能有竞争力,从而达到占领市场、服务群众的目的。当然,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方面要着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生产力,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另一方面也必须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即满足人民越来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二者之间是同一个历史进程的两个相互促进的方面:文化生产力决定了人民群众可以消费的文化产品的质和量;文化消费则是文化生产的目的,文化消费也给文化生产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文化消费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因而也生产着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需要消费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都实现着文化的大繁荣。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