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文化发展道路“四问”

作者辛向阳  网站编辑宋丽群  来源《前线》  日期2011-12-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的丰富和发展。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曾记得,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12月17日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诸多具体道路构成的我国发展的总道路”,包括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反腐倡廉等道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鲜明地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存在着若干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历史文化积淀与市场化稀释之间的矛盾;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冲突;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产业性的不协调。

  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研究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又满足人民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为什么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至少要明确正反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的后果是什么。

  先看第一个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文化的精髓。这里,要把握两个概念,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李长春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中央从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了部署,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换句话说,这四个方面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算不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呢?所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是指那些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显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四个方面紧密契合了先进文化的要求。

  再看第二个问题。如果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建设,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将直接遭受削弱。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2010年6月8日发表文章说,中国还不是超级大国。作者写到,美国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了,或者很快会成为超级大国。

  的确,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并意味着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所谓超级大国,应该在思想与意识形态、经济体系和军事实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支配性地位。然而,在当今的中国,金钱被推到了不恰当的位置,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不太相信理想主义的东西,没有明确的价值观。相反,美国正在向全世界输出自己的自由、民主等所谓的普世价值。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那么,必然影响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

  因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十七届六中全会还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是有灵魂的发展。目前,我们要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魂不附体”的问题,即没有理想信念的问题;二是“鬼魂附体”的问题,即解决封建迷信、腐朽思想问题;三是“真魂附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这三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不断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生产生活方式之中。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文化领域的事情,也需要贯穿、深化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各个方面,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途径和引领平台。

  为什么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人民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越来越热切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是一个文化消费旺盛的时期。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并重的时期;超过5000美元,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一种“井喷式”发展。

  其实,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也符合世界发展的方向。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以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在商品世界中,不仅娱乐业,而且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加入了想象、故事和情感。由此,他预言,在未来25年里,人们从商品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传奇、感情和生活方式。贫穷将被重新定义为“无力满足物质需要以外的需求”。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和逸闻趣事。

  我们可以不赞同沃尔夫·伦森有关梦幻社会的说法,但应当承认,关注梦想、历险、精神以及情感生活,的确正成为一种普遍的潮流。这就是文化力量在发挥作用。

  为什么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的道路。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具有善于创新的真举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包括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体系、设施网络体系、资金人才技术保障体系,又包括组织支撑体系、运行评估体系。要使这个体系比较良好地运行起来,就需要运用综合创新的手段,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能力。通过创新,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使基本公共文化产品不仅是免费的或优惠的,而且是多样的、高质量的。不能因为是公共文化产品,就降低产品的质量,甚至使公共文化产品成为文化次品的代名词。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要有系统的创新战略部署。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必须从创新的角度进行战略谋划。一方面,我们需要谋划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创新之路,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文化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产业的支持力度,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符号。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