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推销为什么盯上老年人

作者本刊特约评论员  网站编辑李燕冬  责任编辑许 海  来源前线网--《前线》杂志2019年第10期  日期2019-10-18

  近年来,一些不法商贩在利益的驱动下,把本来不具有疗效的保健品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神药”,并以会销、电销、网销,以及免费体验、旅游参观等套路引诱老年人以高价购买。有调查显示,42.8%的老年人曾因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乱象丛生的虚假保健品推销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老年人往往平日生活节俭,却有很多人对高昂的保健品不惜“一掷千金”,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其一,保健总体需求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保健协会有关人员表示:“我国每年人均保健品消费仅为24美元,是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的1/5、1/7和1/8,可见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国保健品市场潜力巨大,而老年人无疑是对保健品需求量较大的人群。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呈加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龄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老年群体大量的保健品需求成为滋生虚假推销的土壤。

  其二,和老年人自身特点相关。一般来说,老年人群更关注健康与长寿。在虚假推销的蛊惑下,容易把保健品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宁愿倾其所有也要购买。同时,很多老年人退休后较少接触社会,未能跟上社会发展的快节奏,长此以往,会影响辨别是非的能力。当不法商家向老年人灌输保健品种种神奇功效的“迷魂汤”后,求健康心切的老年人就容易上套。

  其三,情感因素不可忽视。从老年人群家庭特点来看,很多老年人的子女为独生子女,他们忙于在社会上打拼,容易忽略对老年人情感上的关心。不少子女以为给老人花钱就是最大的孝心,很多老年人一年半载也见不到子女一面。面对情感缺失的老年人,不法商家乘虚而入,“爷爷奶奶”“大爷大妈”的甜言蜜语,让渴望亲情的老年人备感亲切,甚至无形中把这些推销人员当成了自己的子女。

  遏制虚假保健品对老年人的重点推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有关部门而言,要健全工作协同机制,联合规范市场的销售行为,形成监管合力。如要求商业经营场所必须证照齐全;商品和服务必须明码标价;销售对象为老年人的,必须主动提供发票,等等。对于严重夸大疗效、冒充“专家”误导消费者购买造成人身损害的,根据不同情况,除了承担赔偿责任外,还要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在日常工作中,有关部门还可加强老年人健康保障措施,多提供健康护理、保健养生、法律咨询等方面服务,不断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

  对老年人及其家庭而言,要理性对待自然衰老规律,客观看待保健品的功效。在购买保健品时,除了听销售人员介绍外,还应仔细查阅核对相关重要信息,学习一些防范诈骗的知识和技巧,时刻保持警惕。子女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经常带老人去正规的大医院进行体检,让老人对自身体质有清楚的认知,必要时帮助购买正规保健品。更重要的是,子女要特别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常回家看看,多陪伴老人。注重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减少不法分子的“情感替代”机会,是维护老年人健康权益的一条有效途径。




打印 | 转发:

创新培训方式 提升能力素

约谈交账 联席对账 联审算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