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神,润物有声

作者栾和新  网站编辑丁莉莎  来源市委宣传部理论处  日期2012-06-26

  捧读《北京精神通论》这本书,字里行间都蕴含着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只有发挥爱国精神这一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北京才能勇于创新、开放包容、厚德诚信,才能在全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近代的中国饱受屈辱,广大仁人志士为了寻找振兴中国的道路,抛头颅、洒热血,屡遭失败,最终扛起来了共产主义这面旗帜才拯救了中国。正如书中所说,爱国作为一种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巨大的历史穿透力,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道路开辟和制度建立,爱国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那就是在当代中国,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这不禁让我响起了清华老校长蒋南翔对清华学生提的“上三层楼”的要求:即第一层楼是爱国主义,第二层楼是社会主义,第三层楼是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其他社会制度和国家形式难以企及的,因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鲜明特色,也就构成了作为中国首善之区——北京的精神核心。

  品读这本书,通篇所书都透漏着追求创新的时代精神。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爱国、包容和厚德有不竭的动力,并同时赋予其崭新的含义。无论是原始创新,继承创新还是应有再创新,其实质都是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自我突破和超越。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面对各种挑战进行发明创造,通过不断创新发展进步的历史。清华大学的学风是“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通过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严谨和实干,创造勇于创新、不断求新的文化氛围,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实施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是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的集中体现。

  细读这本书,包容与厚德作为北京精神的特征和品质,化作一曲《北京欢迎你》久久回荡在我的耳旁。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对德的崇尚由来已久。当今社会,道德是决定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力量,它从不同的层面涵养着城市的气质;而北京城市的包容精神,更是体现了北京城市品质、人文传统和社会功能的有机统一。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提倡厚德的精神品质,对于促进形成以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为核心的崭新道德理论,对于社会公德、职业导致、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启示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正是北京精神包容和厚德的最好体现。作为一名清华的学生,我对包容和厚德有着深刻的体会。从入学之初,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就走入了我的心里,一直启发我、引领我、教育我德才兼备、宽厚仁爱。今天读了《北京精神通论》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包容与厚德是古都北京长期积累下来的精神品质,其作为一种精神的提炼,可以引领当代首都北京乃至全国的道德新风尚。

  “又闻晓角吹满城,青灯未眠书卷横。”作为一名青年学生,细细品味、思考这本书中所属的内容,我感觉像是看到了前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在思想领域的成长。在喜悦和自豪的同时,我更多感受到了前行的压力和动力。北京精神是首都全体市民的精神同心圆,如何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内容要求全面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作为青年学生,有很多内容进一步消化,并内化为青年学生自身的行动。自觉成为北京精神的宣传队、发动机,一方面要用北京精神引社会思潮,抵御社会思潮多元化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另一方面要将北京精神深化、细化为行为准则,来指导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实现北京精神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崛起。

  (作者: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