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化同步”破“两元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

  网站编辑徐涛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期2013-03-18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孝感市三级干部大会上指出要以“三化同步”破“两元格局”,奋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近年来,孝南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以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为目标,把“三化同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总抓手,坚持“四个三”举措,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我区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的“春晖模式”,有力破解了“城乡两元格局”,被《农民日报》誉为“现代农业一杆旗”,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省委书记李鸿忠等领导的肯定,探索出了一条孝南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新路子。

  一、推进“三集中”,加快城乡要素配置一体化

  一是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高标准推进“一区多园(孝南经济开发区和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园)”建设,着力打造南大“三新三型”工业园、总部经济园、长兴中小企业成长园、东山头现代森工产业园、朱湖农副产品加工园、卧龙食品工业园、祝站现代建筑产业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吸聚工业向园区集中,增强产业密集度,大力建设集约发展的新园区,使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器。同时,按照区乡联动、利益共享、共建园区的思路,引导乡镇到孝南经济开发区北区兴办工业园,既满足了乡镇发展工业的需要,又极大地壮大了开发区综合实力。在全省县域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孝南开发区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二、全市第一。

  二是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围绕孝感城市发展“东扩南进”战略,按照城市组团和功能区的理念,规划总面积83平方公里的南城新区城南、南大、毛陈三大组团建设,打造新的城市重要功能区,使之成为引领孝南城乡一体化的龙头。同时,加快肖港旅游名镇、杨店魅力城镇、陡岗、西河宜居城镇等一批特色小城镇建设,推动三汊、祝站由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变为示范镇,促进了城镇人口与产业同步扩张。引导农民从零星小村向大村集中,推动大村向居民小区发展,大力建设农村新社区,形成了农民向城镇“低成本进入、低成本发展”的新格局。西河镇坚持统筹镇村发展,将镇区周边的5个自然湾统一纳入小城镇规划建设范畴,集中兴建农民新社区,让农民过上了与市民一样的生活。2011年,全区城镇化率达53%,比5年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

  三是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把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作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以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集中。截至目前,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65万亩,占全区二轮承包面积的28%,其中流转面积在500亩以上的3.3万亩。特别是在春晖米业、六和食品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区已形成香稻、肉鸭、水产等5条特色农业产业链,每条产业链产值均在5亿元以上。我区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的“春晖模式”被《农民日报》誉为“现代农业一杆旗”,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省委书记李鸿忠等领导的肯定。

  二、促进“三增长”,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一是促进区级收入快速增长。坚持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纸品、现代森工、以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型产业、机械电子制造、现代物流和商贸服务等6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加速扩张经济总量。孝南纸业已聚集全国排名前四位的金红叶、维达、恒安、中顺及上下游企业30多家,我区正加速由“华中纸都”向“中华纸都”跨越。占地4000亩的东山头现代森工产业园,共签约全国知名门业、木地板企业40多家,标志着我区正向建设华中地区最大的木地板生产基地的目标大步迈进。此外,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崛起,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2011年,全区财政总收入10.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9亿元,分别是5年前的3.7倍、5.5倍。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的排名,我区从2006年的第55位跃升到2011年的第29位。

  二是促进乡(镇)村收入快速增长。出台激励措施,大力支持乡镇经济发展。对乡镇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5000万元和1亿元的,一次性分别奖励10万元、50万元和100万元;对财政收入达到一定增幅的,也实行重奖,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2011年,全区财政收入过千万元的乡镇达到14个,其中3个首次突破4000万元;我区进入全市“20强”和全省镇域经济百强的乡镇个数,均居全市第一。大力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定村级集体企业新增税金中,区、乡两级留成部分50%奖励给村集体;村集体新办企业三年内的所得税,区、乡留成部分全部奖励给村集体;村集体开发“四荒”资源从事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所得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规定,乡镇要为村级发展预留土地,支持条件较好的村(社区)建厂房、发展楼宇和出租经济。目前,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过5万元的村达到325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80.1%。

  三是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在落实惠农政策促增收、推广农业科技应用促增收、发展打工经济促增收的同时,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化流转,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26元,是5年前的2.4倍。

  三、坚持“三延伸”,加快城乡布局服务一体化

  一是坚持规划管理向乡村延伸。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打破空间界限,将全区1020平方公里范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域规划,将规划覆盖到所有行政村,促进城市与农村规划“无缝对接”。同时,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规划管理体系,区一级设立区综合执法局,乡镇一级设立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切实加大整治力度,坚决遏制城乡违规违法建设行为。

  二是坚持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大力推进孝汉城际铁路、孝硚高速、孝汉大道、陈天公路、孝硚联络线、316国道外迁线等一批路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筋络”工程。加快公交线路延伸,开通了一批通往各农村乡镇的公交车,还计划将一批公交线路延伸到更加偏远的乡镇。抢抓我区成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试验区的机遇,将原来的129所学校整合到目前的84所,跨乡镇新建标准化学校5所;同时,按照“六有五一致”的标准,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全区标准化学校建设综合达标率达到75%。大力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和数据宽带入湾工程,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了现代信息网络高速公路带来的好处。

  三是坚持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快农村社区和村卫生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幼儿园、超市、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延伸到村卫生室,让村民办事不用出社区(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积极探索失地农民保障办法,对已失地的农民普遍纳入农保,对完全失地的农民转户口纳入城保,条件成熟的地方逐步探索纳入社保,为农民变市民创造条件。大力实施农民健身、农家书屋、资源共享、电影放映“四大工程”,促进了城乡文化互动、文明交融。

  四、实现“三对接”,加快城乡机制配套一体化

  一是帮扶机制对接。坚持以增进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着力破解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区级领导和区直部门对口帮扶困难村和困难群众机制,每名区级领导联系1个村和2个困难农户,每个区直部门包保2个困难农户,切实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同时,坚持2—3个部门帮扶一个行政村,全区共组建39个工作队,进驻39个重点村,拟定扶持项目,落实帮扶措施,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8+8”城乡学校结对互助行动,每年组织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互派教师,从城区学校选派百余名骨干教师送课下乡,促进了城乡教育互动、均衡发展。

  二是社会管理机制对接。围绕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快促进政府服务向基层和农村覆盖,切实建立健全维护城乡群众权益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基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综治维稳中心延伸到村一级,在全区所有行政村均设立综治维稳站,形成了基层维稳的工作合力。高度重视和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需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支持各类城乡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城乡管理与服务,确保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三是党建机制对接。大力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由10 个城市社区党总支与10 个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100 个乡局级党组织单位联系100 个村党组织,每年由1000 名机关党员帮扶1000 名困难党员;同时,从100 个乡局级单位选派100 机关党员干部到联建村任第一支部书记,选拔一批35 岁以下的村干部到乡局级挂职锻炼,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水平。特别是引导3个城区街道与陡岗镇结成对子,落实帮扶项目和举措,倾力支持打造涵盖10个行政村、2.6万人、23平方公里的“幸福港湾”新农村示范工程,堪与仙洪试验区“锦绣梅园”媲美。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