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素质培养 |
作者:商云龙 日期:2014-02-13 阅读:678 次 |
商云龙 (北京化工大学学工部,北京 100029) 【摘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有利于探索创新教育新模式,而且有利于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针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难点,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强化创新素质教育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新素质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创新”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的成长要求,创新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近年来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在高校蓬勃开展,开展学生科技活动的直接效果在于为创新教育构建一个新的“平台”。本文倡导要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手段,针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难点,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强化创新素质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创新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研究型教育模式”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品质高层次人才的基本途径。在创新素质教育实施中,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通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体验科研过程,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在。 1、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学术论坛和讲座,了解科技信息、感受科技动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引导学生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并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经历艰辛的探索,经历失败的考验,经历收获和喜悦,这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严谨求实的作风。 2、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实现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科技活动作为一项具有突出解决实际问题为特征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使理论联系实际落到了实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基础,有目的地选择参加一些本专业本学科和自己感兴趣的科技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新的科学现象进行分析和优选,并结合已掌握的学术新观念、科技新成果以及科研新思路,有针对性地收集和研究资料,深化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在将科技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另外,以“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为主线,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重在参与、普及、提高不同性质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各类学术竞赛活动、高水平学术讲座、大学生论坛、学生科技成果展、各类学术研讨等活动,使不同学生能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这些活动所孕育的科技创新氛围中,激发参与热情,培养创新精神。 3、学生科技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一定的环境和条件 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索者,科技创新活动在教育的整个环节中形成了一个局部的创新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使学生有了一个施展才华、接受创新教育的阵地。 二、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难点 1、氛围不够,学生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重视理论、不重视实践,注入式多于启发式,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普遍形成一种缺乏动力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思维模式,结果表现为被动学习,科研意识淡漠,更谈不上创新。在近期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有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以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社会活动作为课余生活的主要活动;参加过科技活动的仅占10%,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青年科技创新活动在大学校园中还未形成一种浓厚的氛围,还未能调动起广大青年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缺乏一支实力雄厚的指导教师队伍 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收到实效的关键是要有指导教师对学生从选题、科研规范操作到最后科研报告编写给予指导,一支实力雄厚的指导教师队伍将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师教学工作量不断加大,使许多教师无暇顾及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也使学生一些好的创意、好的项目因无人指导而搁浅。 3、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硬件不足 连续几年的扩招使高校教学实验设备、场地紧张,各类实验设备、场地仅够教学使用,调不出多余的用于学生课外科创活动,虽然很多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心,但由于地方狭小、设备少,并目比较简陋,也仅够极少数人使用,造成有些学生有了项目、有了资金,却无处进行实验、调试的现象,达不到将青年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中推广的目的。 三、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动 在校园内开展普及性的科技讲座、学术报告,研讨性的专题研讨会,组织学生参加科研seminar等。并通过开展的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培养一大批品学兼优,动手能力强,勇于实践,勤于探索的学生科技骨干,使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 2、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大学生科研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有效指导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必须有科学的技术指导,要组织优秀指导教师在研究方法上给予科学指导,明确指导教师工作的针对性,有目的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新事物,启发其提出新问题、新看法,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性、新颖性,鼓励其标新立异。对于学生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应及时帮助分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推陈出新。 3、通过建立学生课外科技项目推荐申报制度,对学生进行科研全过程的培养 对学生中有创意、科技含量高、有开发前景的项目,学校可根据项目情况,核准一定经费,各院(系)在财物、实验室的使用方面及必要的经费方面给予补充、支持、帮助;并指派专家教授指导学生进行调查、实验、研究,以保证学生项目顺利进行,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对其中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想法、项目建立“点子库”,实行“招标制”“导师制”,在全校范围招标。让有能力的同学来选项目,或由导师选项目,全校招聘能胜任的同学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将学生自由申请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确保项目的中标率。 4、合理利用学校科研资源,拓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领域 学校科研部门的科研力量集中,科研条件相对完备,应把学生科技活动纳入学校科研工作中,吸纳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资料采集准备等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灵活等优势,做教师的助手,协助教师从事研发工作;组织专家、教授对学生科技作品进行评审、指导。把学术课题组的科研方式引入大学生科研,鼓励大学生选择适当课题予以立项,加强管理和指导,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支持。 四、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 对大学生科技活动学校要给于相关的政策偏向,要建立健全各种有关大学生科技活动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科技活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科技活动持续、有效、健康发展。 1、将组织学生开展学术科技活动的情况作为考核各系学生工作的重要指标,作为学校开展的教学系列评优科研工作评估的指标之一,也作为分管该项工作干部的年度考核内容之一,促使学校各学院有关部门将该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对在全国、省市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同学,在全国、省市表彰奖励的基础上,另外拨出专项基金进行奖励,并可直接作为免试研究生向学校推荐,所有这些机制能很好激发大学生的聪明才智与热情,在学校形成学科学、用科学,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热潮。 2、通过学分制和工作量化,加强激励措施。以学分制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工作量鼓励相关教师积极为大学生科技活动做指导。设立大学生科技活动学分,对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记相应的学分。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研究,经论证后,可转化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题,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研究。对于指导大学生科技活动和竞赛的教师,应计算工作量,并予以相应的津贴鼓励。指导的作品在省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应视为教学科研成果,计算科研工作量,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3、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加强科技活动的奖励措施,在学生综合测评中设立学生科技成果加分项,设立学生创新成果单项奖,奖励在科技活动中成果突出的学生和在省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对于有突出研究成果的学生,允许其相应课程免考或免修。通过这种双向激励,引导大学生增强科技意识,努力学习科技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素质培养,是当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努力方向。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为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为实施科技兴国战略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陈军,阮俊华.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推进创新教育[J].教学研究,2004(5):201-203. [2] 郭朝辉,张静,谢宁.依托科技创新活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71-73. [3] 张侠.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体系推进创新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288-290. [4] 陈艳,曹然然.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5(4):3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