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红色“1+1”活动平台,加强新时期高校基层学生党建 |
作者:商云龙 日期:2014-02-13 阅读:655 次 |
刘刚1 商云龙2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北京 100029 摘要:红色“1+1”是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共建的重要方式。通过有效实施四个“必须”,即必须把对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的学习和认识放在首位,必须依靠全体党员,必须对组织建设进行系统设计,必须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达到了党员受教育,活动有特色,支部得发展的目的,为更好地开展新时期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红色“1+1” 高校 学生党建 高等学校基层学生党组织是实行高校党组织建设、发展的基本单元。当前,高校基层学生党员多为90后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面对当前多元的价值体系,实施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对当前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关乎党的事业的千秋发展。第17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切实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更好地维护和推动高校的改革和稳定。”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中国农业大学时,对全国大学生提出要求: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党中央对大学生培养提出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在当前人才培养和学生党组织发展面临众多问题的情况下,对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红色“1+1”的背景 1、红色“1+1”实施的背景 2006年,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教工委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精神,推进“村村有大学生”、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及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发布了《关于实施大学生“村官”配套工程开展红色“1+1”活动的通知》,以及《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创新,开展红色“1+1”活动的通知》。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一个高校学生党支部和一个农村党支部结对子,让大学生深入农村,向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学习,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活动,切实使农民受益,使大学生党员受教育。这既是一项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的重要组织建设活动,也是北京市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2006年实施红色“1+1”活动以来,已有几百个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走进京郊,走进农村。而走进农村的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也已经从当初的党建交流,发展到今天的科技下乡,志愿服务下乡,成为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开展学生党建的重要平台,深受广大学生党员的欢迎。 2、案例:化工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红色“1+1”的介绍 化工学院低年级学生党支部按照中共北京市委,教工委对红色“1+1”活动的总体要求,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和学生党员特点,与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大辛峰村党支部结对子,自2009年4月以来开展了主题为“红色支部进农村,绿色环保促发展”的红色“1+1”活动。 在此次红色“1+1”活动中,该支部前往昌平区大辛峰村开展了包括支部座谈会、与中华环保联合会青年环保志愿者基地共同开展用水、用电、农用废弃物资源化调研、环境支教,组织“小小环保家”项目、“新时期,新‘三农’”支部学习会、见证“三农”,学生党员进果园感受农村发展等在内的共建活动。在共建活动中,该支部主动邀请大辛峰村两委成员、党员干部来到学校,参观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实验室与中水处理教学实践基地。邀请农民党员进高校,参观实验室是对以往只有大学生进入农村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突破,做到了“走出去,迎进来”。 此次活动不但得到了全体学生党员的积极参与,更覆盖到入党积极分子,主要学生干部。活动得到了学院党委、崔村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化工学院红色“1+1”活动在2009年北京市教工委的红色“1+1”评审中,获得了二等奖。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面临的问题 1、学生党员对于理想信念和时代使命的认识不够 当前,学生党员对于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视还不够,对一些问题还存在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对于党的宗旨,党员觉悟的认知还不够,还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各种新的问题,一些学生党员在纷繁复杂的现象面前,还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化,缺乏对复杂事件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入党功利化的思想正在侵蚀一些学生的思想认识,把入党作为个人谋求发展的砝码而不是理想追求。一些学生党员缺乏身先垂范的领头羊精神,基层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党员形象受到影响[1]。 2、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而目前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的组织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很多不适应。有的基层学生党组织还不健全,缺乏专门指导,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战斗集体,不能树立党员形象,影响了党的威信。 3、基层学生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是党的活动的重要内容,正常的规范的组织生活能有效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增强党员意识,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当前,一些基层学生党组织还不能做到组织生活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有的党支部的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缺乏感召力、说服力,甚至有弱化的趋势,还有的学生支部组织生活娱乐化,缺少了应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思想教育的内容,有的支部生活,学习内容、活动形式都十分枯燥、单调,不能吸引广大党员,没有吸引力,缺乏凝聚力。 三、“四必须”:红色“1+1”对新时期高校基层学生党建的启示 1、必须把对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的学习和认识放到首位 红色“1+1”是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的组织活动,也成为了学生党组织组织生活的一部分。在市委下发的实施红色“1+1”的活动通知里,可以看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红色“1+1”的目标和任务。各学生党支部在深入农村开展红色“1+1”活动时,也是把这一目标作为各自党建活动的目标[2]。 共产主义理想是我党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对要求入党的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教育他们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是党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的基石,是保证发展质量的必要手段。 在红色“1+1”的实施过程中,在学生党员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学生党员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为什么“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认识到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党章》中对于党员理性信念、宗旨观念的要求转化为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党员在活动中受教育,达到党组织组织生活的目的。真是有了这样的目标,红色“1+1”才有了灵魂,有了活动的主线,有了活动的指导思想,才让红色“1+1”活动受欢迎。因此,在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中,必须重新认识对党员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教育的重要性,重新审视我们对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员的要求[3]。 2、必须依靠全体党员 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不是某几个党员骨干的党的组织,它是在这个支部中的所有党员的党组织。化工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的红色“1+1”活动就充分依靠全体党员,让所有党员都能够为活动出谋划策,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使每个学生党员的智慧都得到发挥,让党员有了主人翁的感觉;另一方面,在学生党员为活动出谋划策,反复讨论时,也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学生党员愿意参与到这样的集体的活动中来,同时还能带动入党积极分子,主要学生干部参与到活动中。化工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开展红色“1+1”活动中,每个学生党员都能够发表自己对活动的建议,学生党支部充分发扬民主,尊重个人意见,使这个组织有朝气,有活力。 党的组织建设要依靠全体党员,既包括让党员在活动中起到主人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成为学习上的带头人,生活上的领头人,班级活动的热心人,服务社会的有心人,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3、必须对组织建设进行系统设计 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发展如果没有系统设计,就等同于没有组织。缺乏系统设计,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就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步骤,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每个活动之间缺乏必然连线,往往一个学期下来,一个学生党支部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会发现这些事情之间没有关联,不能找出对组织建设和发展有益的规律来。在化工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红色“1+1”活动前,学院党委领导,党支部的负责老师就针对红色“1+1”的目标,党员特点,专业特点,对口单位特点进行活动设计,让整个支部的活动是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这样,学生党员也会认为这样的党组织是可靠的,是真正在做事的,所组织的活动也不是临时决定的,而是经过了缜密思考,慎重决定的,学生党员也才会认为参加这样的活动是值得的。 系统设计还包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建设制度,在红色“1+1”活动中,学生党支部按照《党章》,通过实行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培养和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制度来保障在红色“1+1”活动开展过程中贯穿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4、必须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 4.1 党建工作是学生工作的有力保证 高校基层学生党建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干部队伍的素质,也影响着全系、乃至全校学生的政治热情,学生党建工作为学生工作奠定了有力的保证。 大学生党建工作通过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确定正确的成才方向和远大理想,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进而成为奋发成才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党建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信念为根本。 4.2 学生工作为党建工作提供有利平台 学生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优势。第一,学生工作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直接接触学生,这一特殊的工作地位,使学生工作在开展党建工作能最快、最直接地发挥作用;第二,学生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阀门,它的调节和综合功能是无可替代的。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各教育内容和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重组、构建,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三,学生工作最具灵活性。学生工作比教学活动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学生工作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只有发挥优势,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才能不断开辟工作的新天地。三方面的优势不仅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广大学生创造展现才华的机会,更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化工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开展红色“1+1”活动中,不仅仅依靠了全体学生党员的力量,还充分发挥党建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的优势,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优势,联合“环保协会”、“志愿者团”这样的学生组织,联合中华环保联合会这样的社会团体一起参与到红色“1+1”的活动中来,活动的开展还得到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如果离开了学生工作,基层学生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就不能得到保障。 四、结语 红色“1+1”是进行高校基层学生党建的有效途径,在开展红色“1+1”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党支部完善了组织建设,对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通过思想教育意义强,形式灵活的活动方式,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组织活力和战斗力。红色“1+1”活动让党员受到了教育,支部得到了发展,从红色“1+1”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的途径和办法,只有紧紧把握时代主题,把党员教育和组织发展放在首位,依靠广大党员和学生工作队伍的力量,才能把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的党组织,树立学生党员良好形象,推动高校学生党建的发展。 [1] 刘更,王彦革,刘小军,林娜.高校基层党建与学生工作管理的新模式[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3:77-80 [2] 张静如.谈谈高校党建的几个理念问题[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4:16 [3] 唐东升.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党建工作新机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18-19 |